摘要:《摩爾·弗蘭德斯》與其之前的小說有很大區別。一是以自救的女性為主要人物,二是主人公摩爾并不符合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既有印象,故事情節大膽且創新,人物形象富于冒險精神卻在當時的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入手,著重分析和解讀這本書中摩爾的反抗女性形象。
關鍵詞:英國文學 《摩爾·弗蘭德斯》 女性形象 反抗斗爭
英國當代小說家伍爾芙曾評價丹尼爾·笛福的《摩爾·弗蘭德斯》“可以與那些為數不多的堪稱無可否認的偉大的英國小說并列”。這部小說是笛福的重要作品之一,影響深遠。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摩爾,出生于監獄,并不光彩,并且事件頻發,有多次婚姻,甚至無意中嫁給自己的弟弟,做過妓女、行竊為生,進過監獄,年近70才迎來了相對和平和安詳的生活?;厥啄枎资昶础⒚半U的生活經歷,可以稱為一部處于18世紀英國女性的反抗史。
一、對社會中愛情與婚姻的反抗
愛情是文學作品里常被稱贊和美化的主題,但在這本小說中,愛情卻顯得尤為廉價。摩爾曾經是相信愛情的,一度為愛情所迷惑甚至奮不顧身,直到她被所愛的男人拋棄,被迫嫁給他的弟弟,她開始不再相信愛情的純粹,既然男子可以從愛情中隨意脫身,視愛情為萬物,那為何她不可以呢?從此在她的世界中,交易與利益凌駕于愛情。在其游蕩人間的幾十年間,她看過太多已婚人士包養情婦的例子,愛情不是唯一,婚姻不是忠貞,婚姻對她而言也成了獲取利益的另一條途徑,她結婚的目的不是為了愛情,不是為了組建家庭,而是為了通過婚姻讓自己過上富足無憂的生活,改變階級,這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符合當時社會男子的婚姻目的。至此,對充滿反抗精神的摩爾來說,愛情與婚姻不再是束縛其的枷鎖,而是被其打破的罐子。
二、向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固有印象反抗
摩爾不是待紳士“采擷”的淑女,甚至在大多數人眼里是蕩婦。雖然其在成長階段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生活的壓迫,現實的誘惑,讓她不能成為淑女,她十分擅長利用年輕、美貌、機敏的優勢,以她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謀生,這與男權思想中,溫柔、貞潔的理想女性形象正好相反,但這一評判標準是男權社會專為女性定下的,卻對已婚男士包養情婦等惡劣行為不做評論。摩爾沖破了男權社會中對女性的一部分固有印象,她特立獨行、頑強不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女性形象。
摩爾女性形象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其不依附男人的經濟獨立與自我獨立。對于幾個世紀前的社會來說,毫無家庭支持,身處宗族關系中的女性想要獨自生活,且實現經濟獨立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但是摩爾卻確確實實做到了。首先她將婚姻作為實現幸福生活的渠道,可數次的不幸婚姻,都讓她面臨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但她的身上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不屈服、不甘心的冒險精神。她最終走上了行竊的道路,通過這種不正當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實現了個人經濟自由和獨立,并且其獲得的財富比跟隨她的丈夫還要多,這顯然充滿了現實的矛盾和諷刺。在其他婦女束縛于廚房、餐廳的時候,摩爾可以完全獨立于丈夫之外,而不是男子的附屬品。
三、對人生命運的反抗
隨著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摩爾逐漸實現了經濟自由、個人獨立,但讀者容易由此忽略摩爾的出生狀況。她出生在新門監獄,母親被絞死,沒有家庭的支持,從小孤苦無依。但她不愿屈服命運的安排,不甘心過貧窮、饑寒交迫的生活,不甘心永遠處于社會最下層,而是看準時機,抓住機會,利用優勢,以頑強的意志與生活做艱難的抗爭。盡管數次遭遇變動,生活不順,經歷坎坷,但她在被生活與現實一次一次地打擊后,仍然選擇重振精神,尋找新思路,謀求新生機,在舊社會的黑暗中孤立地對抗著環境,克服困難,終于在70歲時迎來了安詳、平靜的生活。從出生到結局的對比中,可以看到摩爾充滿奮斗精神的、不平凡的一生。出生決定了她降臨世界的時間,卻不能決定她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她最終以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戰勝了命運車轍的安排。
美國文學批評家杰拉德·吉列斯比在談到摩爾時這樣說道:“笛福描繪的是一個傳統的向上爬的流浪女人,這個女人不是應受指責的罪犯,而是一個充滿個性矛盾的、富有活力的人。”笛福筆下的摩爾命運多舛卻不甘于平凡,她努力掙脫束縛實現自我獨立,這為后世文學開辟了新道路,對當代女性的生活指導也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論小說與小說家[M].瞿世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2]杰拉德·吉列斯比.歐洲小說的演化[M].胡家巒,馮國忠,譯.北京:三聯書店, 1957.
[3]王春俠,范立彬.從兩個女人的命運看笛福的女性意識——《摩爾·弗蘭德斯》與《羅克珊娜》解讀[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11).
[4]李宛悅. 空間行走的游歷者——《摩爾·弗蘭德斯》中的摩爾女性形象解讀[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02).
[5]阮世勤.一個女人的史詩——重讀《摩爾·弗蘭德斯》[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
(作者簡介:李娜,女,本科,河北大學,研究方向:英語)(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