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茂
【摘? 要】對于初中生而言,道德和法治是一門十分關鍵的課程,這門課程對于學生整體思想素質的養成有很大的幫助,且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然而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我們發現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教學模式老舊,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生感受不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樂趣,無法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差,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改進教學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必須要將生活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針對如何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做出了以下研究,并給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教育理念
引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們對于人才也做出了人的要求,新世紀的人才需要具備有合作和學習的能力。為此我們的教學模式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學會學習,并且能夠獨立地與人合作交流。為此合作學習模式目前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它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階段,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最為關鍵的成長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加強,個性也逐漸開始向外反饋。因此,在這個階段如何優化我們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探討和交流的課題。
1.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初中學生由于心理和年齡因素的影響,這個階段的學生缺少社會經驗,自身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抵御外界誘惑思想意識還不夠健全,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與法律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由原先的政治課演變而來,這種演變不只是形式和名稱上的變化,更多的是內容與目的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社會發展與學校教育需求之間的變化,是學校教育緊跟時代發展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的變化。
2.在意識上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現在的初中生能力相對較小,沒有社會經驗,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階段。但是他們所處的能力不足。環境又相對復雜,各種信息通過不同的渠道不斷地侵擾著他們。所以,這個階段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極易出現偏差,如果不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法制上的教育,往往會導致不良后果的產生。例如,近幾年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校中學生毆打父母、老人的報道也越來越多。從這些現象來看,我們的學生道德和法律意識是十分淡薄的,如果我們再不加以引導和教育,這種現象將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國家和社會對得到與法治教育越來越關注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調查時強調:青年人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指出了青年人要注重修德,要把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作為人生的必修課。因此通過多種渠道對初中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讓初中學生能夠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道德意識,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理解感恩、學會謙讓,學會守德尊法,這樣方能夠在將來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事業交班人,方能為偉大的民族復興做出貢獻。
3.優化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方法
要優化道德與法治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優化教師的思想觀念。一切課堂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老師的參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我們的很多老師還在充當課堂的主人,沒有把課堂的主體地位交給學生。因此我們的教師要及時轉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主的教育觀念,從主導地位變成引導者,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來。其次,老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觀念和學生形成一種友好的關系。要學會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學生遇到的困難,對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細心地去幫助他們。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只有在良好的互動交流過程中,我們才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為他們提供最有效的幫助。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把課本知識進行有效地轉接,也就是要把課本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的分析上帶領學生去認知課本中的概念和道理。從對課本知識的認知過程中把學生引向我們的具體生活,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去解釋實際生活中某些現象存在的必然性。這樣的轉接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促進知識“學”與“用”的互動。
4.重視多方教育合力的形成,消除負面影響
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綜合體,學校教育只是學生教育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整體。對學生的教育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家庭教育,一個人從生下來到長大成人,所受到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認為教育孩子學習是學校的事情,因此除了給孩子盡力保障學習所需的必需品之外,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因此,我們就需要多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擔負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尤其在道德與法治方面,家長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長要從平時的生活之中給孩子灌輸什么是公序良俗,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要去遵守社會公德。還要從身邊的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告訴孩子要遵守法律。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進行的,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之下,給孩子講述發生在孩子周圍的一些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發生所帶來的后果,對孩子具有更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其次,學校教育,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有關不僅僅局限于道德與法治課堂,而應該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的始終。這主要體現在,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全方位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各科形成合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朝著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再次,就是社會的影響,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原理社會的影響。因此,如何化解社會因素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需要我們家長和學校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態,從多個方面區消除不良影響給孩子成長帶來的負面效應。
總的來講,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并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而應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教育的責任,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帶動者,既要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言傳身教,還要與家長互動與溝通,同時要注意消除社會因素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以便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5.結束語
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實現育人的目標。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相關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和學生實際思想和生活結合起來,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逐漸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學好做人的同時,對本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如何打造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肖會珍.新課程(中).2019(11)
[2]如何打造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曾榮.新課程(中學).2018(12)
[3]新課改下如何做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J].李強.甘肅教育.2019(06)
[4]讓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走近學生生活[J].孫喜杰.法制博覽.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