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磊
摘要: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新形勢下,如何將黨的領導和公司治理相統一,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國有企業;黨建;實踐
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在國有煤炭企業處于扭虧脫困決勝期、轉型發展機遇期、深化改革攻堅期“三期”并存的歷史當口,同時今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這些都對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奮發有為的政治生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為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一、嚴標準,全面落實從嚴治黨新要求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對做好今年工作作出了科學部署,提出了“四個堅持”要求、八項重點工作、六個方面重點任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考量和深謀遠慮,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一是與“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結合,提高全面從嚴治黨的持續性。引導廣大黨員認真踐行“四講四有”基本要求,做合格共產黨員;要高度重視黨內政治生活,把嚴肅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戰斗性,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和談心談話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常態化制度化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素質和黨性觀念,堅決反對黨內生活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以身作則,當好排頭。二是與學習《準則》《條例》相結合,提高全面從嚴治黨的規范性。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為基礎和根本,突出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著力加強班子建設、組織建設、決策議事、黨員管理、監督保障五大方面制度建設,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恪守“制度第一,領導第二”的原則,嚴肅制度的執行,維護制度的權威,形成依制度用權、按規矩辦事的濃厚氛圍。三是與全國國企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相結合,提高全面從嚴治黨的針對性。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遵循,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不稱職”的意識,切實履行好基層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進一步健全完善黨組織書記年度述職、尾數檢討、約談、黨建工作聯查等機制和制度,確保把黨建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二、強基礎,持續夯實黨的“三基”建設
黨的工作只有做實,黨的建設才能有力。為此,倡導各級黨組織“實”字當頭,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推動企業黨的建設在接地氣中落地生根,彰顯作用力。一是實時掌控黨建“實情”。堅持邁開步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層、黨員和群眾,認真開展黨建工作的調查研究,問計于民,了解基層的所思所想,掌握黨員群眾的所需所盼,堅決反對黨建工作的“高大上”,追求黨建工作的“微活實”,使黨的建設更接地氣,更富活力。二是在黨的“三基”建設上下“實功”。認真研究加強“三基”建設的路徑,突出五種思維,夯實五項基礎。即:突出頂層設計思維,夯實組織領導基礎;突出標準引領思維,夯實內業達標基礎;突出問題導向思維,夯實薄弱管理基礎;突出思想建黨思維,夯實黨員教育基礎;突出制度落地思維,夯實內控建設基礎。認真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堅持集體領導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機制制度,發揚黨內民主,增強黨的活力。三是在加強改進黨的建設上出“實招”。加強黨建頂層設計,認真開展構建黨建新格局的課題研究,帶頭學習領會《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進一步提高對基層黨的建設的認識,提高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創建水平,圍繞解決黨建“四化”問題、提高黨建生命力,查不足、補短板、堵漏洞、出實招。
三、重實效,不斷提升企業發展業績
堅持黨委不甘平淡、力克平庸,找好座位定標,扛起黨建責任,不斷增強搞好國企黨建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積極融入中心工作,在服務企業和諧發展、向好發展上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努力實現企業內部政治和諧、經濟和諧、人文和諧、環境和諧。一是正確認識企業黨建新形勢。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導向,深刻認識企業黨建“大有理論可興、大有課題可研、大有文章可做、大有事業可為”的新形勢,緊密圍繞企業黨政中心工作,在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圓滿實現各項工作目標中主動作為、彰顯價值。二是全面對接企業黨建新要求。要以落實加強國企黨建工作要做到“四個堅持”和全面從嚴治黨在國有企業落地要做到“四個要”為統領,以更加系統的思維、剛性的紀律、有力的舉措、務實的行動,落實新要求,開創新局面。三是充分發揮黨組織新作用。堅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著力增強黨組織引領經濟工作、凝聚發展合力的能力和水平。強化思路引領,聚焦重點難點,強動力激活力。積極推進標準化、規范化黨組織建設,同時,勇于沖破思想觀念障礙,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突破和超越,增強企業發展新動能,彰顯企業黨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