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 要:“互聯網+”概念一經提出,使得許多傳統行業或服務被悄然改變,也給我國各中職院校傳統的德育教育教學方式帶來劇烈沖擊。為適應“互聯網+”時代下新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中職教師的德育教育方法應做到與時俱進,轉變德育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德育教育目標理念與“互聯網+”平臺相結合,構建能與學生產生有效溝通的新橋梁。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中職院校 德育教育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前言
德育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我國中職院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健康的成長成才具有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處于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而隨著網絡信息化的普及,“互聯網+”的概念逐漸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對中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2012年,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2015年,李克強總理確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并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意味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跟不上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中職院校教師們需將互聯網技術與德育教育工作相融合,形成新穎的教育方式,引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有效提高中職院校德育教育課的實操性,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其具備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
一、“互聯網+”時代下中職院校德育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信息的傳播渠道廣、信息拓展速度快、信息傳播形式不受限,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將自己的想法傳播出去,但同時也會伴隨著一些不良的思想觀念誕生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心理產生不利于其成長的負面影響。
1.復雜的網絡信息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不利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渠道多樣化,人們通過手機、電腦、電視等新時代科技產物,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網絡上的多元化信息,不再受限于傳統的傳播渠道。當前中職院校的學生們,多數從小便接觸手機、電腦,學會從網絡上汲取多種知識信息。然而因網絡的約束性較弱且開放性強,導致其發布出來的信息魚龍混雜甚至有些不堪入目,對年紀尚小、還未能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中職學生們來說無異是強大的沖擊。再加上網絡爆炸式的信息傳播,如國內外不同政治信息的對撞沖突、文化程度不同的價值觀傳播、令人生畏的網絡暴力語言、色情敏感的網絡用語詞匯等,容易使學生受激烈偏執的思想影響,形成是非不辨的人生觀,甚至導致學生在現實中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對其生活狀態產生影響。
2.中職德育教師傳統教學模式面臨挑戰
互聯網能給學生們帶來便利,很多國內外優秀的教學課程學生都可從網絡上下載自學,這給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帶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中職德育教學課程大多為理論教學加教材引導,屬于說服性的給學生灌輸道德理念,與在互聯網中習慣言論自由的中職學生們的思想向左,無法順利達到通過德育教學為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其優良品格、塑造正確價值觀的目的。且因為發達的網絡往往會給學生傳輸五花八門的新事物,引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也致使自制力較弱的學生沉迷在新奇的網絡世界中無心學習,課堂紀律散漫,精力不集中。如果德育教師的課堂講解形式陳舊,講述方式老套,例案翻來覆去圍繞著毫無新意的觀點說教,則更無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自主識別能力偏弱的中職學生的觀念逐漸被網絡輿論引導,淡化削弱了德育教學的教導內容,使教育教學無法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中發揮作用。
二、“互聯網+”時代下中職院校德育教育的創新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渠道為“雙刃劍”,雖然不良的網絡信息易誤導學生的正直觀念,但其信息的廣泛性同樣給德育教師帶來選擇面頗廣的各式教育資源,教師可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與德育教學的內容結合,搭建能跟學生公平分享道德理論觀念的交流平臺,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利用互聯網拓寬與學生交流的渠道,引導學生正確分辨互聯網信息
面對被復雜難辨的網絡信息轟炸的學生們,中職院校德育教師應改變過往德育教學的刻板模式,合理的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基于網絡熱點新聞的平臺基礎上,建立跟學生深入交流的渠道,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并引導糾正,避免學生因網絡的大量負面信息而產生極端的想法。教師可通過微信、QQ、微博等溝通軟件上與學生互動,且積極了解網絡上各式各樣的娛樂、政治新聞,開誠布公的和學生交流,教導學生如何分辨網絡信息的正負面觀點,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逐步引導學生的道德觀念。教師需從權威理論引導者的角色中跳出,可自行在網絡中挖掘出新穎的社會教育理念分享給學生,從中分析出所涉及的德育觀點,引導學生對其展開討論,以此增強學生對社會新聞的關注度,對學生的網絡思維意識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結合互聯網創新教學方式,增強課堂互動性
中職德育教育的教師普遍使用多媒體進行授課,然后授課形式仍舊為單一老套的教材講解,課堂授課過程枯燥死板,呈現出“老師說老師的課,學生玩學生的手機”兩極分化嚴重現象。為改變這一現象,中職德育教師應利用互利網增加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性,如在課堂上播放娛樂類新聞,提出其中所涵蓋的道德觀念論點,與學生互動討論;或舉行班級活動,將理論內容和游戲過程結合起來,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活潑生動的游戲中明白所學知識的深刻含義,起到在“玩樂”中良性引導學生道德觀點、思維意識的作用;也可以下載當下流行的熱門軟件,“抖音”“快手”“淘寶”等,跟學生一起合拍視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充分發揮、擴展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并根據軟件中的實時熱點對學生提出涉及的道德問題論點,與學生展開激烈討論,不可輕易否定學生喜愛的某個明星或視頻元素,應客觀討論,理性分析,從而引導學生的想法回到正確的觀念中。
結語
“互聯網+”時代雖然給中職院校德育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卻同樣的給教師們帶來很多的機遇。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們應把握好互利網的有利面,緊跟網絡信息的變化趨勢,從中擴展自身知識面,創新德育教育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上的互動性,將互聯網思維與教學理念結合,合理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是全面提升德育教育實踐性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李楊.中職學校網絡德育工作模式創新實踐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1):148-149.
[2]崔潔.“互聯網+”時代的中職院校德育教育創新實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2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