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宋陽
一、引言
有效地開展校企、校地協育人能夠不斷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在開展校企、校地協同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積極構建更加高效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培養目標。本文結合教育工作實際,以校企、校地協同為研究,深入探索了如何提高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水平。
二、構建多方向選擇的校企、校地共商課程體系
當前輔助學生具備適用性更強的素質是教育工作的新目標。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方面,教育機構更需沖破以往的觀念限制,在行業前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消除學科間人為劃定的界限,盡量以整合化的思維進行教學規劃。具體設置課程時,也需傾向于將相關的學科進行融合教學,如將文化與藝術、工程技術和理論、創業與從業等課程進行交叉設置,從而使學生跨越學科界限,獲得更為綜合性的知識。在設置專業課科目時,也可將學科內所有涉及到的小分類整合到一個大的類別,讓學生在掌握必備基礎技能的同時,還能在學科范圍內靈活選擇更多的拓展類學習活動,從而進一步豐富自身的學科技能。
教育機構應緊密聯系地方及企業對崗位人才的具體需求,形成更有實際意義的課程設置,從而提升學生未來從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為了使學校的教育工作更符合當前企業的人才聘用標準,學校應主動到企業實地了解發展需求,并將其作為教育課程設置的導向。同時還可聘請教育及從業行業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到課程規劃中來,盡量為學生創建更符合行業發展方向和技能要求的課程,深入結合企業及社會各相關人員的力量,共同參與教育規劃工作,從而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的效果。此外,學校還需格外重視創新及創業類教學活動的設置,以輔助學生掌握創新技能為目標,盡量開展多層面、多角度的課程教學,使學生逐漸形成更為前沿的創新和創業觀念,并結合理論的把握,優化其在實踐中的表現狀態。
三、建立“高校—地方—企業”模式,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高等院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推動地方發展的隱性作用力。因此高校的教育定位一定要符合政府導向及企業和社會的具體需求,盡量聯合多方力量豐富教學形式,切實輔助學生具備必要的素質和技能。高校應與企業和地方管理部門建立一定的關聯關系,企業可為高校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和實習渠道,政府也能夠從政策的角度為高校提供更多教學方面的政策,優化高校教育條件。可見,高校與企業、政府形成三方聯動,能夠促進地方教育活動的有效實施。在整個鏈條中,高校應從創新和創業的角度創設教育的內部環境,而將行業的發展理念、區域總體經濟走勢作為決定教育方向的外部因素,高校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程、師資及教育設施等必要條件,企業則在提供教育資源和實習途徑的同時消費教育成果,在各類技能競賽、創業項目中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應用型技能,為今后在行業中創造更大的價值做好準備工作。高校、政府與企業三方應各自發揮優勢豐富搭建的教育模式,從不同的方面為高校學生創造更多接受教育和鍛煉的機會,以開拓性的視野和思維規劃自身的就業方式,將各方面的資源納入到自己的實踐規劃中,從而成為三方聯合模式下的最大受益人。高校在盡量爭取企業投入資源的同時,還可向政府提出一定的資金和政策需求,贏得政府的扶持,將會大力推動高校科研進展,從而為培養學生提升創新及創業技能提供最大的輔助支持。
四、構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宗旨的創新創業支撐平臺
高校以創新為目標培養人才,便需有效利用已具備的條件資源,以科學的機制實施全面的人才培育計劃,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元的鍛煉平臺,使之能夠準確把握行業的發展脈絡,從而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實施創業計劃。高校可為擁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專門的信息平臺,在平臺上統一發布創業相關信息,包括行業最新資訊、成功經驗分享等,學生還可借助平臺進行思想交流,共同探討創業途徑的可行性。此外學生還可通過該平臺申報具有價值的創業項目,有望得到資助或者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此外高校還可創建創業實踐信息平臺,為具有創業意圖的學生提供教學、實踐等方面的資源。在教學方面,該平臺可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資料、測驗和設備等多種學習資源,讓學生能夠通過平臺接受到行業前沿的理論知識,并完成基礎的實踐課程。在實踐方面,平臺可為學生提供多個實踐場所,并能夠拓展到具體的項目中,增加學生的實戰經驗,從而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夠在實踐中進一步拓展,為后續的創業活動提供動力。多方面的資源均可為學生營造更為全面的資源環境,讓學生能夠形成更充分的準備,投身到未知的挑戰中,從而通過努力將設想轉變為現實。
五、完善“學校—地方—企業”聯動的協同評價體系
為學生建立更為完善的評價體系,將有助于學生通過評價內容進行自我優化。評價方應盡量多元,綜合教育機構、企業及其他相關人員的意見形成評價結果,將有益于學生客觀檢省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找到準確的定位,深入發揮創新能力。評價的主體之一便是教育機構,學校可發揮教育方面的專業優勢為學生出具來自教師及學生的多元化評價意見,企業從行業需要和對人才的崗位需求提出評價意見,讓學生更為明確從業的奮斗目標,社會其他相關力量主要指家庭、第三方等,從各自的視角對學生形成評價意見。高校在建立評價體系時要盡量使評價指標更為完善,評價方式更為新穎,從客觀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準確、客觀的評價結果,從而對學生形成正向的引導和促進。此外還需同時對評價行為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使評價結果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高校應合理整合各方面的評價意見,做到全面、真實,將評價結果按照主觀與客觀、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等多層面進行綜合衡量,形成的評價意見能夠對學生形成有效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改善的方向,從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創新與創業實踐活動中。
六、構建全面一體的創新實踐體系,保證人才培養效率
教育機構應全面利用學生能夠接觸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教育和鍛煉。學校應建立更為完善的實踐課程架構,切實發揮實驗場所、實習或科研基地等實踐途徑的功用,讓學生在形成一定的理論基礎后,能夠通過恰當的渠道進一步鞏固技能。教育機構應著力以科學理論和實踐課程活動為基礎,充分借助實驗場所、研究和實習基地的優勢作用,鼓勵高校學生在各類技術競賽、創新性活動中鍛煉能力,展現才能,并聯合多方的科研和教育力量投入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豐富創業教育內容,搭建從理論課程到創業實踐全過程的教育體系,以實現與地方、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教育資源。
七、結語
總之,通過以上實踐研究,在有效的開展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要科學的進行校企、校地合作,從而加強教育協同效率,以更好地推動高校教育改革開展。通過有效研究,作為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更要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積極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與創新研究,從而才能為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開展提供有效保證。(作者單位:鞍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