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為了讓生物課堂更加高效,教師可以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踐研究掌握學習方法,積極主動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學生在生物課堂中做到教中學,做中學,提高了課堂效率。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生物課堂;高效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通過“教學做合一”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做”的實踐,獲取生物知識,并努力給學生搭建鍛煉的平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將知識靈活運用。實踐證明,通過“教學做合一”,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實效課堂。
一、“教學做合一”前提——教師有效的“教”
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識,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教,讓學生明確生物學習的內容和目標,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能更好地進行分析、探究,逐漸掌握生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延伸知識,通過教師的精講和細講,學生可以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初中生物《細胞的分裂與分化》一課時,教師首先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細胞分化和細胞分裂的過程分別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區別?組織是怎么形成的?教師明確了教學目標,就引導學生分析課本知識,探究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及構成,教師通過演示PPT展示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學生們討論探究,并提出問題,學生將課堂中的知識和生活相聯系,提出問題:“為什么番茄用熱水燙一下就能剝離一層表皮?”“表皮和表肉都屬于什么組織?”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并引導學生找到了正確答案。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有效的“教”,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把握課堂中的重點知識,對于難點知識可以通過探究、討論,找到答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做合一”根本——學生主動的“學”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最根本的是學生要主動地學習。在新課標要求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形成探究意識,圍繞問題和困惑不斷質疑,深入到生物課堂學習中,找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掌握知識的本質。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會開闊視野,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學初中生物《昆蟲》一課時,教師首項通過PPT展示了昆蟲的圖片,有蝗蟲、螳螂、蜻蜓、蝴蝶等,這些圖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師提問:“你們知道蝗蟲都包括哪些結構嗎?”很多學生都捉過蝗蟲,紛紛舉手回答:頭、腿、翅膀、眼睛……老師接著問,“還有其他的嗎?請你們用顯微鏡觀察標本,看看能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們很興奮地告訴老師:“蝗蟲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對復眼還有口。”這時教師為學生講解了昆蟲的特征,有學生主動提問:“蜘蛛、蜈蚣屬于昆蟲嗎?”教師肯定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并引導學生根據昆蟲特點進行對比歸類。
上述案例,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投入到生物課堂學習中,并通過探究,提出自己的問題,真正融入課堂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三、“教學做合一”提升——學生動手去“做”
實現“教學做合一”思想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師有效“教”和學生主動 “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本質,通過學生動手去“做”,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才真正將“教學做合一”這一教學理念貫徹實施。通過“做”這一環節,能夠提高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展示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高效生物課堂。
例如,在教學初中生物《植物的生長發育》一課時,教師設計一個實驗,以玉米種子為材料,驗證種子的萌發需要光照、水分、溫度等外界條件。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設計出驗證光照的實驗,至少需要準備兩個花盆,分別放在陽光和黑暗兩個屋子,同時保證溫度是20度,水分是相同的,然后觀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同理,在驗證實驗時,也可以設計同樣的方案,老師提示學生,在驗證其中一個條件時,另外兩個條件必須是完全相同的,否則,實驗結果可能會不同。學生主動投入了實驗的設計和實踐中,掌握了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條件。
上述案例,通過學生“做”,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總之,在“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形成科學的教學認識,將教學做相統一,并適時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究生物知識,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識,讓生物課堂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王煜.知行合一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7):101-102.
[2]倪花.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9(24):39.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百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