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對東大山自然保護區植物分布的研究,發現了東大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呈現多樣性的特征。同時,結合東大山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對東大山植物多樣的保護提出了幾點相應的措施,使得東大山的植物能夠達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東大山;植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加強保護管理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20) 2-004002
1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1.1 東大山的地理位置及氣候
東大山位于河西走廊北區的一部分,東連龍首山,西望合黎山,北臨平山湖草原,南隔張掖盆地與祁連山相望。南北寬約7 km,東西長約9 km,是中生代以來發育成熟的斷塊山,屬于阿拉善臺塊的一部分。主要受到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兩種氣候的雙重影響,氣候垂直差異較明顯,因此,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同時,東大山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溫暖的海洋性氣候無法到達,因此干旱和寒冷也影響了植被的生長。隨著海拔越高,溫度不斷下降,而濕度、降水量逐漸增加,整個東大山的環境氣候特征為:冷熱變化巨大,干旱少雨,風大。這樣的天氣狀況也對植被生長分布有很大影響。
1.2 東大山植被的分布情況
東大山共有野生植物46科,102屬,152種,分布于森林、雜草、灌木叢中。其中,藻類l科1屬2種,真菌1科1屬2種,蕨類植物1科1屬1種,裸子植物3科4屬5種,被子植物40科95屬142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蒙古扁桃(Amygalusmongol-ica( maxim) ricker)等,群落類型有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純林、高山柳(Salir cupularis Rehd.)灌叢;嵩草、苔草亞高山草甸;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荒漠灌叢等。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天氣狀況的變化,東大山的植被分布呈現鮮明垂直性,包括有森林植被灌叢、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等多種植被類型。在海拔2400 m以下是典型的荒漠帶,主要是以合頭藜、珍珠豬毛菜、紅砂為主要植被分布;海拔2400~2700 m之間是山地灌叢,包含有錦雞兒、隴塞忍冬等植物;海拔2700~3350 m之間是山地針葉林帶,長有祁連圓柏等植物。因此,東大山植物主要是受到海拔、光照、氣候以及降水的影響。在高海拔地區,因高寒天氣的影響,植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會受到影響下降;在中海拔地區,由于光照充足,降水充足,溫度也比較適宜,所以很適宜植被的生長,這個區域的植被在多樣性、豐富性和均勻度上都比較高海拔地區有所上升;而低海拔地區,由于降水少,空氣濕度低,溫度高的情況,植物的生長受到了限制,多樣性和豐富度都有多下降,同時分布均勻度也下降了很多。
2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及問題
2.1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1980年建立了東大山自然保護區,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在之前經營的林場基礎上進行改建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甘肅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對東大山這樣的重點區域植物進行了保護,從而緩解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對于保護東大山植物多樣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可以加強對保護區內珍惜的植物物種和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使其不受到人為因素的破壞[1];同時也可以按照植物的珍稀程度和植被結構的不同、功能的不用,來對植物進行系統化的劃分,劃分出核心保護區域,重點關注,保障自然保護區內的植物可以多樣化的發展,最終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運行健康化[2]。同時,除了對保護區的植物加強保護管理,加強看護之外,還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以人為的方式來調節氣候,保障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等;也可以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調和,保障土壤的養分,來確保保護區內的植物生長環境達到最優的狀態[3]。
2.3 東大山生態系統的現狀
東大山除去植物多樣性的特征外,它還位于西北干旱區阿拉善的高原溫帶荒漠區,也就導致了東大山整個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都非常的脆弱[10]。同時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砍伐森林和不合理的利用以及過度的放牧等人為因素導致森林和草原植被面積逐漸減少,森林一灌叢一草原的生態系統呈現了破碎化的狀態,從而導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增加,原生植被面積不斷減少,生態系統在抵御自然災害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差,也就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變遷。現如今,為了保證人類社會環境和生存環境不被破壞,提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分別從環境和自然環境兩個層面做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其中,對自然環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尤為重要。
2.4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
(1)東大區地處偏僻,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管理的手段和水平都比較原始,這樣在對保護區內植被合理規劃上就有所欠缺。對于保護區內的植被資源系統化的管理還是需要依賴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就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技術而言,仍有待加強,也需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的培訓[4]。
(2)管理人員之間缺少健全的責任管理制度,在遇到問題時,需要有相應的責任人站出來管理全局,對問題負責,而目前保護區內缺少這樣的管理制度,也就導致保護區的很多資源管理工作不能有效進行[5]。因此,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在對東大山植物的保護方面,除了建立自然保護區,還需要對自然保護區內的管理資源進行加強,同時也要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
3.1 擴大現有自然保護區面積
東大山周邊荒漠地區在中國自然區劃分級系統中區劃為Ⅱ級自然帶,它是不同自然地帶典型的荒漠生態系統。從生物地理學原理看,物種越多,所占面積就越大,而且按S= CA2的關系式,物種S每增加1種,面積A都要增大數倍或數十倍。因此,要保持多樣性,面積越大越有利,故保護區面積以大者為佳[3]。因此,建議把東大山周邊荒漠地區列入現有的保護區內,增加保護區的面積。
3.2 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目前最為普及的一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以最短的時間將少量的植物轉移到異地進行保護,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使得大量植物種類的一定個體得以暫時的保存。但是,這個方式存在一種弊端,就是不能確保被移栽的植物能夠長時間的持續正常生長和繁育[6]。所以,這種方式僅僅只可以作為急救的手段之一。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通過遷地保護的方式,還是可以將分散在不同區域的植物移栽到一定的范圍區域內,進行集中管理和保護,這樣也可以保存大量野生植物種類資源,為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相應的材料[7]。因此,這種保護措施依然是暫時保存植物的好方法。
3.3 封山育林
建議對東大山天然林區采取封山育林、禁伐禁獵的措施。經統計分析,東大山林區自2000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使1206 hm2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區的植被蓋度由封育前的15%增加到2011年的36%,每年遞增約2%,因此,對于具有特殊意義的荒漠生態進行封山育林,不失為一種有效恢復自然資源的措施。
3.4 重點培養科技人才
我國目前在植物學及植物分類學領域的科技人才十分稀缺,所以導致各地的保護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8]。要想科學合理地開展植物保護工作和研究工作,必須先要有專業的人才清楚了解各種植物的功能及習性[9],但是各地自然保護區都缺少這樣的專業人士,也就導致無法徹底了解當地保護區的植物基本情況,沒有辦法正確科學地開展保護工作。所以重視植物專業人員的引進和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4 結論
現今,評價一個城市先進水平的標準,由過去的“技術、工業和現代建筑”改變為“文化、綠野和傳統建筑”。這一標準的變化,更進一步證明了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通過保護和提高植物物種多樣性,從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使城市環境質量和居民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使人類、生物、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趨向平衡,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統一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鄒東廷,王慶剛,羅 奧,等.中國薔薇科植物多樣性格局及其資源植物保護現狀[J].植物生態學報,2019,43(1).
[2]周艷,魏志琴,張仁波,等.罩子山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的現狀調查[J].貴州農業科學,2019,47(5).
[3]韓旭,現代營林技術中的植物多樣性保護[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7(7):44.
[4]劉冠,王誠吉,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多樣性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9(3).
[5]張東杰,山地植物區系物種多樣性格局的數學模型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7.
[6]魏普杰,孫兵,賀心茹,等,荊州城市公園植物群落多樣性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
[7]劉艷,楊鈺爽.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對重慶苔蘚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J].生物多樣性,2019,27(6).
[8]陳志芳,馬德高,殷惠,等.寶應湖維管植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7(8).
[9]王新建,古井園保護區植物群落分布與多樣性研究[J].安徽林業科技.2019(3).
[10]朱杰,韓多紅,李剛.東大山天然林區及周邊森林植被現狀及恢復和保護建議[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2(5):30 - 31,70.
作者簡介:方志(1981-),男,助理工程師,從事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