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進了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資源現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應運而生。在利用微課教學時,老師應當充分挖掘它的優勢,努力發揮它的正能量,使其在學生學習中得到普遍應用,推動教學目標的完成。近期,我有幸和班上的孩子一起共同學習了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十幾減九”的微課。
關鍵詞:微課;信息化時代;傳統教學
一、 微課實錄
(一)復習
1. 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
小朋友們,老師先考考你們上學期學習的知識好嗎?
自己獨立算一算。
5+4=7+3=2+6=
9-4=? ? ? ? ? ? ? ?10-3=? ? ? ? ? ? ? 8-6=
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算對呢?仔細觀察一下,上下兩道算式是有聯系的。根據加法可以很快的算出相對應的減法。
2. 復習20以內的加法
9+4= 9+6= 9+7= 9+2=
大家都做對了吧?那么相對應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又應該怎么算呢?
3. 揭題: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十幾減9。
(二)新授
例:
13-9= (個)
小朋友們想一想可以怎樣算呢?說對了,求還剩多少個可以用減法計算。13-9等于多少呢?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13-3-6=4
要想減去9個,先從13里面減去3個,沒有減完,繼續減去6個,還剩4個。
方法二:10-9+3=4
先用13里的10減去9個,還剩1個,再加上3個還剩4個。
方法三:想加算減9+()=1313-9=4
想一想,9加幾等于13,因為9加4等于13,所以13減9等于4。
(三)練習
1. 先圈一圈,再計算。
12-9= 16-9=
在圈的時候注意要從10里面用虛線圈。
2.
15-9= 17-9=
想一想,為什么要用減法計算?
先說說第一豎行是怎樣想的。你有什么發現嗎?
4.
和小螞蟻比一比誰算得快。你們都算好了嗎?算得怎么樣?
先自己獨立算一算,再和老師核對得數。
讀一讀,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記住它們嗎?
6. 自我挑戰
小朋友們真是太厲害了,看來大家都學得不錯。皮卡丘想請小朋友們幫個忙,你們愿意嗎?
出示迷宮圖。讓孩子走迷宮路線,幫助皮卡丘回家。
到了迷宮的出口處,出現了一個關卡: -9= ,學生通過多種填法,幫助皮卡丘順利回家。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十幾減9,你們都學會了嗎?我們都介紹了哪幾種方法呢?可以說給爸爸媽媽聽。
(五)作業
1. 圈一圈,填一填。
12-9=14-9=
2. 算一算,比一比。
3. 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
二、 聽課反思
這是一節比較特殊的課,這節課沒有學生,不是完整的40分鐘,是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微課。而《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但計算課本來就比較枯燥,特別是一年級小朋友,可能沒有那么的有趣,學生不是太感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把一節數學計算課講清楚,讓學生看著視頻能看明白,能搞清算理,掌握算法,這給制作這節微課的老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那么整體來看,這位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的情境還是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特點的,將計算教學融入具體情境中,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針對這節微課,我有以下幾點再思考。
(一)對微課情境設計的再思考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微課其實對于我們所有老師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制作好微課,使微課最大化的給所有的學生利用,而并不是流于形式,這才是我們制作微課、使用微課的初衷。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的第一節課,學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觸線上教學,好奇地,興奮地,期待地,我相信孩子們對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還是非常愿意嘗試的。那么對于這樣一節計算課,我們如何去更好地創設情境呢?我們發現這位老師運用的是復習舊知的方法,在學習新課的一開始,幫助學生復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通過復習的模式,把學生很快地帶入到數學課堂的氛圍中來。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不是一開始應該設計得更加有趣些?我想對于一節只有十幾到二十分鐘的微課,完全是可以直接“開門見山”的進入的。在新課的設計中,老師采用了數學書上的例題,猴子賣桃的情境圖,在后面的教學中也是采用了書上的練習。個人想法:是否可以把練習形式采用過關或者晉級的模式?讓孩子在面對視頻反饋練習時更加有積極性和興趣。
(二)對算法多樣化的再思考
算法多樣化既是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引導學生算法多樣化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本節課和后面教學十幾減7、8等課時,都應該提倡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思考。在這節課中,我們發現老師幫助孩子引導出三種方法,那么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會選擇他認為最合適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這節微課的老師并沒有刻意地去強調哪種方法更合適,其實在進行一系列的練習后,孩子通過不同方法的嘗試,會從而總結出最適合、最好、最快的方法。而我們老師應該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嘗試,去發現,去思考,去總結。在這節微課播放結束以后,我們班的一位家長在班級QQ群里問我:“汪老師,徐小坤(我們班的學生)說減9還可以先減10,多減1個,那就再加1。這個方法對嗎?”我立刻就回復她:“這種方法完全對呀!不就是我們學習的珠心算的方法嘛!”你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把珠心算的方法也遷移到數學學習中,這不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嗎?什么是更好的方法?我覺得,讓學生在應用中比較,在比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符合學生思維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方法那么多,既然都解決同一算式,那肯定有共性的東西,那么共性的東西是什么呢?共性的東西應該是減法的意義,就是從15里拿走9,由此看出1捆加5根的學具準備很重要,1根1根拿走,倒著數,那拿走5根再拿走4根,連減,直接從10里拿走9,破十,先拿走10,再還回1根,平十。
(三)對學生發散思維培養的再思考
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途徑。在這節課學生算法形成,并且經過一系列的練習和鞏固后,老師出示了一道“幫皮卡丘回家”的拓展題。對于迷宮的出現,我想學生在屏幕前一定會異常興奮和感興趣,而當快要到迷宮出口后,老師實時的出現了一道“ -9= ”的關卡,也一定會激起學生好勝的心理。雖然隔著屏幕,但是我相信,坐在家里學習的孩子都會爭先恐后地說出或寫出自己知道的所有算式。這樣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營造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那么對于這道題目的設計,我的思考是,老師在留給學生想出自己的算式后,可以再次出示所有的十幾減9的算式,并且有序地排列。引導學仔細觀察,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找出十幾減9的秘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通過這種形式的練習,學生還能找到十幾減9的秘密:十幾減9的差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影響著小學生的認識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于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學生來說,數學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就如同毫無根基的空中樓閣。因此,創新教學首先要從強化基礎知識開始,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數學基礎知識,強化數學基本功,滲透數學思想,積累解決數學問題的經驗。
(四)對本節課后續知識的再思考
本節課直接后續知識是十幾減8、7、6等,但我想在本節課教學后對下面幾節課的學習可能僅僅是計算方法的一種鋪墊,是計算方法的一種遷移,方法拿過去用即可,并不是知識本身一個深層次的鋪墊,這部分知識的后續知識還應該是后期的豎式計算的教學,退位減,個位不夠減怎么辦?從十位借1作10,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本節課中的“破十法”的教學也是對后期知識學習的一種延伸。
從這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出微課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更好地詮釋十幾減9的各種算法,而動畫地演示,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算理,微課里面小朋友的錄音更具有親和力,讓學生和電腦里陌生的老師拉進了距離。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玩意”出現在我們的教學中,微課作為其中的一種“中堅力量”,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便利。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如何更好地、合理地利用微課,讓它在我們的數學教學領域發揚光大,值得我們不斷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簡介:汪正,江蘇省鎮江市,江蘇省鎮江市紅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