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紅
摘 ?要:筆者是一名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從事英語英語教育教學工作已有十九年,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調查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從中發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在分析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現狀與對策
一、農村英語教學現狀
(一)部分農村初級中學英語教師師資不足
隨著農民進城務工的數量增多和縣城高中招生規模的擴大,縣城高中和初級中學對師資的需求也增大,鄉鎮中學部分英語骨干教師被招考選拔調進了縣城高中或初中任教,致使原來就缺乏英語師資的鄉鎮中學更加緊張。有一部分英語教師擔任三個班的英語課,存在超課現象,工作量也隨之增加;有的學校甚至只好啟用非英語專業教師任課,存在英語教師師資不足。
(二)農村初中生源不足
新農村建設使農民更富裕,農村的孩子出高價到縣城學校或私立學校去讀,私立學校招去的都是一些較好的學生。農村初中生源差,中考時考入重點高中的學生少,名氣差,長期以來形成惡性循環。許多農民工到沿海地區發展較快的城鎮打工,他們的子女大多隨父母就讀,流動性較大。
(三)家庭教育不能為英語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部分農村孩子是留守學生,祖輩不能起到輔導和督促的作用,朗讀和背誦的任務家長不能配合完成,不能為英語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二、農村英語教學對策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正確領會新課標關于英語教學改革的精神,優化教學策略,善于創新,縮短城鄉學生英語水平差距,使英語課堂教學能真正培養學生創新、實踐和合作能力,能逐步巧學活用英語。
(一)抓住學生心態,創造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初中學生對英語有種好奇心理。在課堂上他們往往具有雙重心態:一方面他們羨慕老師,渴望自己也能講幾句;另一方面卻又羞于開口。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或調節作用發揮的越好,學生的學習情緒就越發高漲。所以,教師應根據每節課的具體內容設計出比較饒有興趣的游戲活動,其素材來源于現實生活,內容新穎,形式多變,如:“詢問時間”“請求幫助”“購物活動”“野餐計劃”等。這些游戲,將教學內容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然呈現出來,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角色活動理解語義,然后模仿、跟讀、表演。這樣,即可消除緊張心理,又滿足了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需要,從而促進了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方面的轉化。只要教師注意因材施教,將教材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精講多練,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學生參與意識就會大有提高,亦會感到充實和自信。
(二)創設情景教學,注重教學實效,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中學生愛幻想,興趣廣泛,對新鮮事物最敏感,也易接受。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際創造更真實的交際環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把學生既感興趣、又是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英語詞句帶入課堂語言訓練當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又增強了教學的情景性、直觀性、實踐性、新穎性,從而提高了教學實效。在學生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難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啟發、答疑、辯論、練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多項思維。對于課堂中出現的易混點、重點、難點,可引導學生主動設疑、解疑、答疑。由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至最大限度,才會喚起情感共鳴,并認真思考、主動鉆研。
(三)由淺入深,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要使學生產生并始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把學生的興趣轉化為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就要求老師在教學工作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比如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聽、說、讀、寫、演、唱、畫”等多種寓教于樂的新模式,教師也可以巧用現代媒體創設情境。如看了一段錄像或電視后,把聲音去掉,讓學生借助畫面進行英文配音,也不失為一種練習口語能力的好方法。通過音像視聽多媒體手段,使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敢于主動發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就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對話、英語辯論賽等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才;通過演英語短劇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隨機應變能力;通過舉辦英語角、成立英語興趣小組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通過用英語給家長寫信、講英語故事、寫英語日記等方式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學生當“小老師”的“一幫一”活動培養他們互助促進的優良品質……諸多的有效形式,既深受學生歡迎,又能大大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四)以優帶差,全面提高,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創新意識
課堂上40分鐘是有限的,為了使學生充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避免課堂內外脫節,教師可按學生學習情況妥善分成若干小組,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幫助,課外還可得到程度好的學生的幫助。比如讓學生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可以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培養其自主性和創新意識。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像課余演講比賽、辦英語手抄報、即興短劇演出等,來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這就使得有限的課堂學習在課外得以延續,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全面提高。
總之,只要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整體意識,統籌安排,做到課內外科學銜接,把學生的能力培養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就能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較好的發展,從而最終實現英語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新概念》劉學蕙主編南京出版社
[2]《淺談初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李玉瓊
[3]《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丁友云
[4]《教育學》王道俊 王漢瀾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