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梅
摘? 要:初中階段的英語知識教學中,需要教師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閱讀知識的重視程度,以此督促學生進行更細致的英語知識學習。教師針對學生的閱讀學習狀態進行系統性研究后,決定采用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對英語閱讀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師基于“新課改”的教學政策,以學生為當前英語閱讀教學的根本,充分迎合學生的閱讀學習心理,并以鼓勵性的教學策略為輔助條件,使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更為專注高效。
關鍵詞:有效提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研究
為了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英語閱讀水平,教師需要將教學重心放在“優化學生英語閱讀質量”之上。所以,教師從學生的基礎知識入手,采用注重基礎知識鞏固的教學策略,意在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英語文章,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同時,教師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英語閱讀嘗試,使學生能夠給予自己有效的心理暗示,從而幫助學生提升閱讀信心。此外,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閱讀教學訓練,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
一、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基礎辨識能力
教師指導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期間,發現學生因為初步系統性學習英語知識內容,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尚不完善,所以在學習期間效率一直不盡如人意。特別是教師引導學生們學習英語閱讀內容時,學生因為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透徹,很難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英語閱讀理解水平。此時,教師決定采用基礎知識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循序漸進”的基礎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逐句進行知識拆解和分析記憶。對于當前的學生而言,因為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足,所以造成其對于英語閱讀認知的畏難心理。有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基礎性的閱讀理解學習,使學生能夠從點滴知識出發,進行有效的知識學習和總結,從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們解決“閱讀理解”題目期間,發現學生們因為自身對于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不足,致使自己在實際閱讀期間難以做到完整理解,最終學生不能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時,可以從句子角度出發進行有效的知識覆蓋,以此幫助學生夯實自身的知識基礎。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性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知識理解的薄弱環節,并針對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進行靈活的知識教學調整,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獲得英語閱讀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二、采用鼓勵教學指導,幫助學生恢復學習信心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英語知識的信心。在教師看來,學生閱讀英語的效率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挫折感”的影響。因為學生在日常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正向反饋較少,導致其閱讀英語文章時很難有自己完整且有效的理解認知。長此以往,學生的英語閱讀積極性必然會受到打擊,從而使學生的英語閱讀信心不足。所以,這便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英語閱讀知識期間,能夠設計中長期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能夠呈現“階梯性”的變化,并恢復閱讀英語文章內容的信心,從而幫助學生有效適應英語閱讀的學習過程。
例如,學生們在解決英語閱讀理解問題時,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們設計鼓勵性的教學方法,以此幫助學生獲得英語閱讀理解的自信心。首先,教師為學生們篩選出其中較為簡單的問題,并由學生將這些問題答案整理出來,教師適時給予正向評價。而后,教師結合學生當前的學習進程,引導學生逐步解決較難的閱讀理解問題,使學生能夠“步步為營”,掌握解決閱讀理解問題的關鍵。最終,在教師鼓勵性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體會到解決閱讀理解問題的成就感,并切實提升自己學習閱讀理解知識的自信心。
三、注重英語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良性閱讀
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上限,教師需要培養其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使學生可以進行高質量的英語閱讀學習。綜合分析當前學生英語閱讀期間的不足,可以發現其中文語言思維認知有相當的限制作用。所以,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學習期間,需對學生的英語閱讀習慣進行糾正,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
為此,教師首先從文化習慣的角度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夠按照英語的語言思維進行分析。基于此教學方向,教師為學生們引入大量的英語原文內容,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和記憶,使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中進行學習和記憶。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語言表達習慣。同時,教師教授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問題倒逼答案”,使學生能夠首先了解閱讀理解問題,并以此為根本進行目的性閱讀,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期間能夠迅速找準問題方向,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指導初中學生學習英語閱讀理解內容,需要依照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方法設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范詩怡.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思維導圖在英語閱讀課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9(26):15-16.
[2]羅巧珍.創新策略,引領閱讀——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華夏教師,2019(2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