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 雷婼熙 胡泊
摘要:2016年開始,西安高新逸翠園學校著眼“有效教學”的要求,推行“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其內涵包括課堂時間的調配、小組人員的構成、引入學習小組的外援機制、學校層面的教學資源分享等四個方面。實施這一教學模式,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進教師增強專業技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樂學”中掌握“會學”的本領,并最終達到“學會”的教學目標,為“有效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關鍵詞:“3+1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有效教學;教學新生態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5-0094-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西安高新逸翠園學校是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的一所民辦初級中學,從建校之初,便明確了“質量特色并舉,以點帶面創新”的辦學理念,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努力打造優質課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弱、彼此間交流合作較少,以及課堂吸收效果較差等問題,自2016年開始,逸翠園學校著眼“有效教學”的要求,以“樂學、會學、學會”為課堂教學的總目標,在全校推行“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這一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每一位任課教師都要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用心學習領會教學大綱,潛心研究課程教學重點,精心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環節,給每一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標準。實施“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以來,教師的備課工作量較以往更大了、負擔也更重了,但促進了老師的自我成長,特別是在提高專業素養、教學技能等方面效果顯著。
一、“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
傳統的課堂教學通常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往往難以充分體現。“學習共同體”通常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團體,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習者和學習者、學習者和助學者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分享與合作,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親密伙伴關系。西安高新逸翠園學校推行的“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包含有以下四層內涵。
(一)課堂時間的調配
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注意力持續時間的不同,將每節課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按照“3:1”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30分鐘是教師在“樂學”“會學”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本堂課主要教學內容的時間,另外10分鐘由學生自主圍繞教師提前設置的學習任務單來展開作業,教師觀察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得到教學效果的反饋,并對教學工作進行調適,以達到“學會”的目標。
(二)小組人員的構成
“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實行“三人行”小組制,實施“三人一師”精準指導。
根據班級學生在學習程度上的差異,每個小組按“強中弱”三級進行“階梯式”搭配,一個班級編成15個左右的學習小組。以“三人行”學習小組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助,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對教學任務進行分配,從而達到合作、交流的學習目的。為什么以“三人”為限?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學習小組人數太少則相互交流的信息有限,人數太多又會出現相互推諉、學習效率低的問題,而以三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圍繞一個學習任務相互探討學習效果最佳。
課堂時間寶貴,教師通過采集三人小組的學習情況,來高效統籌課堂教學,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打靶式”講解,激發了各小組主動探究的熱情,也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學生能通過“三人行”小組自行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重復講授;教師講解過重難點問題后,“階梯式”搭配的小組結構又能促進其成員的幫帶學習。
(三)引入學習小組的外援機制
在“三人行”學習小組的基礎上,根據課內外學習目標、任務的不同,在學習小組之外機動地選擇一個助學者,以提高小組的學習能力。這個助學者可以是本班其他小組的成員、其他班級同學、學校老師或學生家長,也可以是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等,大家為完成學習任務而共同努力,并在互通有無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四)學校層面的教學資源分享
“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層涵義,是實施本校的“三位”與校外的“一聯合”。通過跨校教研,特別是跨校公開課的開展來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學校以備課組為中心,以發揮每位教師的教學優勢為核心,以全校不同年級的備課組為依托,引入名校+學校,區內、市內、省內、省外、國外的學校或教研團體來校交流研討,通過借助“外力”來促進本校教師在專業領域的精進,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二、“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新生態
“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學生為課堂主人的教育理念基礎之上的。為確保所有的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學”進行,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好主導作用。
一是重新定位教師角色,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在“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的引領下,教師應自覺調整“講授者”的姿態,從傳統的“傳授者”轉變為適應新時代教學工作需要的“助學者”,這其實是對師生關系的重新界定。教師從原先的“授”與“被授”的俯視姿態,到現在的“學”與“引學”的平視姿態,其中包含著更深刻的教學追求。那就是教師與學生同為學習者,教師不再是學科權威,而是一個不斷追求專業進步的引路者;學生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在教師引領下同樣具有自主學習需求的個體。
教師與學習小組的密切配合,構成了一個有機的學習共同體,有助于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教師作為學科上的專業引領者,必須擁有更多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最大程度地獲得學生的信任,并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不斷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二是以“課堂設計提綱”為抓手,促進教師深度備課。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主陣地,而好的課堂總是離不開教師深度備課的支撐。傳統備課往往被片面地理解為寫教案,從而將教師備課的主要精力放到“填滿”備課本本身;有了電子備課之后,教師可以輕松借鑒網絡資源,對備課的過程進行“簡化”;再升級一些的就是集體電子備課,大家群策群力制作一份原創價值較高的校本教材。這三種狀況,我們認為都有明顯的劣勢:教師的備課應注重對教材的深度開發、對講法的精妙設計,而不應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機械性的教案的抄謄上;借鑒網絡現成的教案設計,實行電子教案,雖然可以提高備課效率,但是阻斷了教師自主研讀教材的學習過程,也容易滋長應付上交電子教案的歪風,不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集體電子備課,雖然大家做出了原創設計,且相互借鑒,但很容易與每個班不同的學情實際相脫離,不利于教師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
“3+1學習共同體”課堂設計提綱規避了以上三種情況的缺點,在不給教師構成文字性備課負擔的前提下,需要教師以書面提綱的方式,設計出每節課的達成目標,包含:(1)教學目標;(2)樂學、會學、學會設計;(3)思維培養目標。對于教學目標中的教學重難點,提出“如何突破”的關鍵性發問,引導教師做好課前深入的備課準備,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對于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必在紙上一一呈現,只需要書寫“教學核心內容”即可,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教材、教法和學情。對于一節課的課堂生成也不需要長篇累牘的教學反饋,只需要簡短的記錄課堂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這樣的教學提綱亮點突出,需要教師融入自己的備課智慧,把備課精力真正放在“設計”本身,真正把教師寫教案的根本目的落到了實處。
三是打破傳統課堂授課模式,提升教師專業技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對教育的內涵建設要求有所不同。當今時代,面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也有著與時俱進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體,受其影響,不管是用啟發式、引導式還是提問式,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知識的狀態,主動參與意識較差。而“3+1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實施,從主客觀上對教師本人的專業素養及教學技能都有了新的要求。
在專業素養上,為了確保“3+1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順利開展,任課教師在課前課堂任務單的設計中需要結合學情選定教學任務,根據課標確定學習重點,以及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流程。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雄厚的專業知識儲備,還要對本學科的知識體系、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及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性意義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技能上,教師要擺脫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緊扣教學主題的基礎上,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為內推力,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方法。
以歷史課教學為例,這是一門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較為緊密的一門學科。在實施“3+1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之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問題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圖片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既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呈現,又注重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教學。同時,將三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形式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始終。通過“樂學、會學、學會”的課堂教學理念讓學生完全參與到整個課堂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并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在配合課堂的教學上,課堂任務單則在教學使用中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前置、鑲嵌、后置,學生用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等研究探討方式解決遇到的問題。
再以語文教學為例,通過“名校+工程”、省內外專家團來我校考察等活動,語文組開展了一系列的觀摩課。教師通過觀摩課來展現我校的“3+1學習共同體”課堂改革的成果,這本身既是對教師深入研究“3+1”課改精神的一次歷練,也是快速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我校雷婼熙老師在2019-2020第一學期的觀摩課活動中,承擔了三次公開課的教學任務。在“樂學、會學、學會”的課堂教學總目標的指導下,設計出了一套有成效的“樂學”課堂策略——“詩化生活劇意語文”。化“課本”為“劇本”、化“學生”為“演員”、化“教師”為“導演”,學生走入她的課堂猶如進入了“劇本欣賞課”“臺詞朗讀課”,亦或是“演員表演課”和“劇本創作課”。教師猶如導演一般指導學生在文字中“翻山越嶺”,學生對“劇本”(課文)不斷探索,對文字進行深度解讀,并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代人情感體驗,走進人物內心,體察詩意美境,熏染人文情懷,感受文字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字欣賞水平和語文表達能力。雷老師打造的“童心語文”趣味課堂,深受學生的好評。可以說“3+1”課改,有效激發了教師的思維活力,促進了教師對教學和學情的研究探索,從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教學技能,更有利于教師獨特教學個性的發揮。
四是以“課堂任務單”為主線,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設計課堂任務單時,對于問題或主題的設計既要圍繞教材的重點內容,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既要有知識面的廣度,又要有思維上的深度。同時,還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需要,拉開梯度,全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課堂任務單具有統一的題頭標識,一般是在A4紙正反兩面以A、B、C三個層次呈現,形式不固定。其中A、B類任務重在基礎,而C類任務層次較高。為避免給基礎薄弱的同學心理上造成壓力,C類任務往往單獨呈現在背面,引導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深入思考并迎接挑戰。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進展情況,C類任務既可在課內也可在課外完成,如果能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完成則效果更佳。在“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之下,教師通過全新的課堂結構設計和任務單的使用,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新課學習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致高、勁頭足,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差。下面以《雨的四季》課堂任務單為例:
圖1、圖2所呈現的是任課教師結合本節課的課型和學情精心設計的《雨的四季》任務單。在實際教學中,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課堂興趣,又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思考,小小的任務單激蕩起美妙的思維火花。教師在當天對任務單進行批改,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提供優秀的任務單引導同學之間相互借鑒學習,努力將“3+1學習共同體”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三、結語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效教學”研究在我國教育領域逐漸興起,作為教育教學研究的實施主體,“有效教師”的培養也逐漸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3+1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實施,不但要求任課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功底,而且還要具備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同時,還要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教學過程和施展靈活多變的教學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樂學”中掌握“會學”的本領,從而達到“學會”的教學目的。在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快樂地學習的同時,使教師的教學素養得到可持續發展。“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模式正是順應了“有效教師”的培養要求,為“有效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證。
作者簡介:高龍(1976-),男,漢族,甘肅張掖人,西安高新逸翠園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教學及課堂教學改革。
雷婼熙(1986-),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高新逸翠園學校教師,中教二級,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胡泊(1986-),男,漢族,陜西渭南人,西安高新逸翠園學校教師,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