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結構,核心素養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朗讀訓練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仍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很多語文要素通過朗讀訓練都能夠得到實踐落實,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小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不均衡,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較弱,以至于給教學的落實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因此,加強小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意義重大,也將作為本文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朗讀訓練
朗讀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必要方法。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朗讀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閱讀水平的高低,閱讀的“讀”字意義也正體現在這里。通過朗讀,學生可以理解課文,實踐運用語言文字。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重視朗讀訓練,這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線教師要善于不斷從朗讀教學中總結經驗教訓,讓朗讀教學的手段更加科學有效。
一、 朗讀的意義
在朗讀的過程中,小學生對于文章脈絡的把握、作者情緒的流轉、培養語文教學的思維有著重要意義。利用朗讀,小學生可以進一步回顧以往所學的內容,把積累的知識進行再次的鞏固,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 朗讀訓練的功能
(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由于受到身心發展階段的局限性控制,普遍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面對較難理解的課文,由于生字生詞和內容理解的限制,很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不能完全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甚至不能閱讀完整篇課文。而朗讀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抑揚頓挫、感情要高低起伏的朗讀習慣,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
例如統編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學中對于文章內容理解的落實,朗讀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無論是對于剛接觸這類文本的三年級學生,還是有一點基礎的高段學生,理解起來都并不簡單。如果在教學中刻意地去講那些注釋、語法,大部分學生不僅不能理解課文內容,反而讓他產生厭惡、抗拒情緒。但是通過有節奏的朗讀,完全可以讓學生喜歡上這種富有音韻的課文,并初步理解課文的只要內容。再通過多形式的文白對比讀,不用多講,學生已經完全能夠較透徹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際交往中的核心能力。想要與人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就必須保證語言的用詞準確、邏輯通暢。通過朗讀訓練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流暢說話的通時,也能夠進一步積累語言素材,隨著這種訓練的逐步推進,小學生對母語的掌握也會更加扎實,對于以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大有好處。
例如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圍繞“相處”主題編排了《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紙船和風箏》《鳳娃娃》4篇童話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分角色朗讀,體驗這些個性鮮明的童話角色,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人與人相處的語言方式,提升了語言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篇課文的安排都有其用意。學生能夠繪聲繪色地把文章朗讀下來,可以在自己的聲音中領會文章的意境,感受自然、人類社會的美好之處,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例如統編教材中有很多和月亮有關的課文,通過對這些不同文體課文的朗讀,提升學生欣賞文字的意境美。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對月亮的一種獨特的情感,深厚的情結。
三、 朗讀訓練的實施
(一)正確地進行朗讀
朗讀訓練不是機械地完成語言輸出的任務,正確地進行朗讀是朗讀訓練有效開展的第一步。首先,教師自身的普通話一定要標準無誤,這對于日常小學生通過教師的口頭教學逐漸深化課文的朗讀水平十分重要。尤其是針對中長篇課文,教師在課前就要做好備課工作,自己要提前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從而在課堂上更加行云流水地帶動學生的朗讀。
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以往學習的音標知識應用起來,尤其是對于容易混淆發音的聲母韻母等,教師要帶著學生多進行多音字辨析,把形近字也進行對比朗讀學習,利用朗讀訓練再度鞏固扎實,對于文章中的生字、多音字等要吐字清晰,準確地進行朗讀。
例如統編教材二年級上《日月潭》,字詞教學是二年級的重點內容。二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自己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的能力,本課除了要求會認的15個生字、會寫的9個生字及6個要求讀一讀、記一記的詞語,還有大量的優美的詞句。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完成認讀,再通過同桌互相朗讀檢測、教師范讀指正,而后利用開火車、指名、齊讀等朗讀形式,檢測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強化學生對詞語的認知。在朗讀訓練中,也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
(二)流利地進行朗讀
朗讀訓練要獲得真正的效果必須是要在流利朗讀的狀態下進行的。小學生朗讀時,很容易出現卡頓、破句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小學生在朗讀時很容易把多音節的詞拆分成一個字一個字的形式進行朗讀,不能夠良好地把握詞語的聯系。其次,小學生站起來朗讀時,很容易緊張,擔心自己讀錯字,斷錯句,甚至是用手指著課本上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后推移進行朗讀。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就要及時地指導學生,在學生閱讀前,先給學生一小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視看,先用眼睛過一遍,對句子結構和詞語之間的聯系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和把控,再開始進行朗讀,而不是像以往教學所犯的錯誤那樣打開課本就開始朗讀。隨著學生這種“視看+朗讀”過程的層層推進,小學生對于語匯之間的聯系將會有更深入的認識,逐步提高朗讀能力,越來越流利。
(三)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在前兩項朗讀訓練的步驟進行了有效的實施后,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閱讀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在于讓學生學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達,抓住文章最核心的思想意識。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可以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對詞語的輕音重音、感情的跌宕起伏有更深入的體會,對于段落的結構和邏輯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從而實現對文章核心思想的有效把控。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是一篇歌頌母愛的文章,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一些日常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母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料,從而在朗讀時更容易帶入真實的情感。曾經在一堂公開課上目睹一老師在朗讀示范時聲淚俱下,“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的眼睛……”在場的學生也無不動容,這種深切的情感是可以傳遞到學生心中并且影響學生的。因此,教師要帶動學生用感情去朗讀,不僅可以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也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有層次地進行朗讀
每位學生的朗讀基礎不同,所在的成長環境也有所差別,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層次性訓練。有些學生表達能力受到自身語言水平、內向性格等限制本就顯得比其他學生稍弱,教師在訓練時就應當由易到難,讓學生先朗讀簡單的段落,多鼓勵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訓練是語言輸出的過程,良好的輸出是建立在大量的扎實的輸入的基礎上的。教師要把握朗讀訓練的整體性,在輸入和輸出的維度上都要對學生有所指導和督促。教師要引導學生打下良好的詞匯語法基礎,糾正學生日常寫出來的錯別字、錯別音節和病句等,讓學生先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在輸出教學也就是朗讀訓練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從整體上先把握文章脈絡,看清文章結構和字詞句之間的關系,再進行有效的朗讀輸出。此外,教師借助朗讀訓練的契機,還可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讓學生在任何場合下都能夠把握住對文章的理解。
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朗讀訓練又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一線教師應當認識到,語文閱讀教學是檢驗小學生語文整體學習水平的重要環節,而朗讀教學也不應當僅僅停留在“讀幾遍即可,不深究不細察”的要求上了。朗讀訓練是一個整體的訓練課題,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握朗讀訓練實施的步驟和原則,讓朗讀訓練真的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良好輔助,讓學生的語言能力真的有所提升,真正站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這一遠大立場上開展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王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6):150.
[2]盧秀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加強朗讀訓練[J].學周刊,2013(11):40.
[3]崔興偉.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72-73.
[4]竇素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7(8):180-181.
作者簡介:
陶霞鷹,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鎮新城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