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述了基于“以讀為本”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對開展朗讀教學的相關策略展開探討,主要包括情境欣賞朗讀、多讀掌握基礎、演繹體驗朗讀等,旨在為相關專業人士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育意義
一、 引言
語文朗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科目應該具備的基礎技能之一,小學階段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強化自身對該項教學的重視程度,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文章內容、提升朗讀基礎能力,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的目的。
二、 基于“以讀為本”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便于理解文章
在開展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期間,部分語文教師會注重對教材內容、試卷難題、課后作業、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講解,忽視了語文課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倘若在學習語文教材內容期間,學生沒有詳細朗讀教材文章內容,將會對后期能否理解文章內容含義,帶來極大的學習困難。傳統式注重文本教學的語文課堂,會讓學生在學習階段逐漸固化自己的學習思維,降低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熱情,難以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應用語文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期間,奏好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含義,正確幫助學生,利用朗讀方法在文章當中掌握內部脈絡,深刻了解到文章中心內容的具體含義,從而讓學生在“以讀為本”的思想下,達到提升語文課文理解程度的教育目的。
(二)輔助形成語感
輔助學生形成語感是“以讀為本”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可以應用較為貼切的文字,表達自身想要講述的意思,是增強閱讀體會、提高文章理解能力、濃縮文字內部精華、促進教學實踐吸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學生通過長時間的規范自身朗讀方法,可以逐漸掌握具有個性化的朗讀技巧,引導學生通過系統方式,收獲正確的語言運用形式,結合實踐文章開展“以讀為本”教學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儲備基礎語文常識,還能夠幫助學生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專屬語感。
語感的教學培養需要在表達能力和基礎運用兩個方面開展訓練,良好的表達能力會在口頭語言上,鍛煉學生陳述文章內容是否清晰、準確、通順、得體的能力,而基礎運用則會在書面語言上,鍛煉學生書寫文章期間運用字、詞、句、段等結合使用的能力。總的來看,語感是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語感的逐漸形成,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將生活感受、學習階段、情感成長、心理滋生等方面的成長經驗,融入語文朗讀學習當中。在日常教學當中開展朗讀教學,既可幫助學生形成朗讀語感,又能夠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長期開展語文朗讀學習奠定基礎。
三、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以境輔讀,激發學生欣賞朗讀
情境教學是小學階段激發學生欣賞閱讀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欣賞閱讀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欣賞課文語言、感受文章情感、學習表達技巧、明辨文章道理等,該類教學方式適用于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類文章,讓學生通過情境教學掌握朗讀的意境,從而達到激發朗讀興趣的目的。
例如,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當中的《北京的春節》《匆匆》《夏天里的成長》《桂花雨》《落花生》《鄉下人家》《觀潮》等課文,都可以應用情境輔讀教法開展教學,讓學生在朗讀情境當中,通過“聲情并茂”的方式感受到課文當中的濃厚氛圍,激發學生朗讀情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以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課文為例,在這篇課文當中,深刻描繪出多幅老北京春節時期的民風民俗,詳細展現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溫馨美滿之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陳述當時年代的情境氛圍。在引導學生進行情境朗讀期間,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朗讀一遍課文,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當中“春節”的熱鬧氛圍,再讓學生結合自己每年“過春節”時的狀態,深刻體會自己與文中作者的不同感受,品析課文背后的思想情感。在開展朗讀教學期間,教師要注意控制朗讀課文時的聲調、語句停連、音調情感等技巧,幫助學生掌握朗讀課文階段的心理狀態、蘊含情感、思維熱情、心理發展等朗讀信息,深刻激發學生在欣賞朗讀期間的語意表達,從而深化朗讀技巧的掌握程度。
(二)以頻固技,多讀養成語感基礎
華羅庚先生曾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這句話用于語文朗讀教學中十分受用,“以頻固技”的教學重心是頻繁強化學生朗讀量,鞏固自身朗讀技藝。在朗讀教學中,學生掌握一門專屬自己的朗讀技巧,是需要長年累月的批量朗讀鍛煉,才可以達到此目標。俗語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學習時,應該以“多讀書、讀好書、優質讀書”為教學目標,讀數讀的多了,自身的朗讀語感自然而然就會滋生出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是這一道理。語言本領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基礎技能,但如何運用好語言、應用語言技巧開展朗讀,是人們需要后天鍛煉才可以掌握的技能,而該項技能當中的重要部分則是語感的形成,在朗讀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朗讀語感,會幫助學生優化各項朗讀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習慣的重要基礎,應用多讀、頻讀教導方法可以深度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期間,除了教材文章以外,還需適當為學生準備豐富的閱讀內容,讓學生以豐富閱讀量、強化閱讀效率、增加知識儲備為朗讀語感的培養提供保障。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對教材當中的文言文、古詩詞采取“以頻固技”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例如,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當中的《伯牙鼓琴》《采薇》《春夜喜雨》《浪淘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長歌行》等,都可以采用頻繁朗讀教法,為學生掌握文章內容提供保障,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朗讀機會,幫助學生多練、多學,在朗讀過程中牢記文章句意、句式,為逐漸培養學生朗讀語感提供基礎保障。
(三)以演促讀,強化學生朗讀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人生成長階段最天真、最活潑、最可愛、最稚嫩的一段時期、在此時期,學生通常會以“快樂”為天性,在各個方面都想要追尋快樂,針對該特點,小學語文課堂可以適當以“快樂”為主題,為學生構建趣味學習課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課文,通常都是以情境性強、內容簡單、課文有趣、故事豐富、吸引關注等方面為出發點的內容。因此,在開展實際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適當選取相應課文,引導學生演繹課文內容,讓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演繹深度掌握文章內容。
例如,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當中的《白鵝》《飛向藍天的恐龍》《我們家的男子漢》《小英雄雨來》《松鼠》《猴王出世》等課文,都是表達性、演繹性較強的文章,教師在講授此類課文時,可以適當為學生提供表演舞臺,讓學生自行挑選文章當中的角色進行扮演,以小學生的秉性,自然會想在“角色扮演”期間表現得最好。因此,會自行強化自己對課文的閱讀量、朗讀量等學習內容,讓自己在學習期間盡可能的掌握文章內容角色的神色、形態、動作、語氣、心理等特點,此過程需要學生自行多次鍛煉,在反復揣摩角色期間,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各環節的理解能力。在開始表演期間,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光顧著演卻忘了說”“只知道說卻不知道演”“不知道該如何演繹角色”等問題,這期間,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學校或家庭當中逐漸輔助學生試演,充分給予學生自信心,讓學生以積極、陽光、樂觀的心態去演繹文章內容。把握好小學階段“以演促讀”教學方式的特性,讓學生在自然演繹當中體驗到課文角色的各項情感,為學生養成朗讀習慣奠定基礎。
(四)以聽文本,錄音提升朗讀能力
聽力方面的鍛煉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當中的有效策略之一。以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發展情況來看,部分教材當中都配備良好的錄音磁帶、網絡音頻、視頻導讀等朗讀教學指導教具,這樣系統的教材配備,可以為開展語文朗讀教學教育提供巨大的幫助。在系統條件充足保障的前提下,當代語文教學應該適當在教學中結合音頻教具開展實際教育工作。傳統的語文朗讀教法,都是以“教師朗讀、學生跟讀”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先行示范朗讀,學生隨后模仿朗讀,此教學形式,既容易增加教師的教育負擔,又容易讓學生產生敷衍朗讀行為,因此,在教學當中,應用錄音法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是從根本上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教師在教授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當中的《祖父的園子》一課時,可以借助相應匹配的課文錄制音頻,應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音頻當中的示范朗讀技巧,鍛煉學生的模仿朗讀能力。以先行播放音頻朗讀標準為學生自行朗讀奠定基礎,在播放音頻期間,跟緊課文內容,對于重點語句、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標記,播放第一遍音頻后,引導學生在第二遍音頻示范期間標注陌生詞匯讀音,強調在朗讀語句期間做到不缺字、不少字、不填字、不吃字,跟隨音頻學習朗讀期間的氣息把控、語調強弱、句式停連、字詞重音等技巧特點。在第三遍播放音頻以前,要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課文輔助音頻朗讀教法的各項技巧。該套系統的音頻朗讀教法,可以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感受到作者在“園子”中玩耍、捉昆蟲、栽花、澆水、鏟地、拔草、種白菜等活動的快樂、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文中“祖父”對作者的喜愛之情,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奇妙情感。應用該類“以聽為本”音頻教學方法既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又可以達到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
四、 結論
總而言之,語文朗讀能力對學生未來綜合成長至關重要,語文教師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強化朗讀教學教導,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朗讀基礎。因此,在教師開展實際教學期間,及時豐富朗讀教學形式、掌握語文教學基礎旋律,對學生成長成才能夠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惠珍.以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從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視角解讀語文實踐活動[J].亞太教育,2019(8):104.
[2]陳曉蘭.讀出漢語言的滋味:淺談小學語文低段朗讀教學的現狀、問題與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9(3):53-55.
[3]魏志琴.以讀為引,提升學生語文能力:談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9(29):41-42.
[4]蔡妹煙.走進文本,讓朗讀有聲有色:淺談對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朗讀的有效指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3):44-45.
作者簡介:
吳妙紅,福建省漳州市,常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