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九年義務教育中開設化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初中化學知識抽象性較強,對于學生而言,有很大的學習難度。作為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啟蒙者,化學教師需要尋找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這一切都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一直是教師教書育人最主要的舞臺和載體,因此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素質教育中,課堂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堂提問,所以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實現化學素養教育的第一步。教師要想課堂提問更有效,就應提出有效的問題并且優化提問方式。基于此,本文對初中化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化學;提問;有效性;體會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095-624X(2020)06-0051-02
引 言
課堂提問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架起溝通橋梁的快捷方式。通過提問,教師可以更快地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學生對課程本身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進而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1]。
一、化學課堂上提問的作用
有價值的提問不僅是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的催化劑,還能對學生有所啟迪,長此以往,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我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聚焦課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想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除了提醒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長久之道。好奇是人類進步的最大推動力,人大多都具有探究未知與新鮮事物的渴望心理,初中生也不例外,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的奧妙,使學生對化學產生好奇心,并主動探索化學知識。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還能促進學生了解與思考化學知識。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可以更快地進入課堂,這時教師再提出圍繞課堂設計的問題,給學生指出具體的思考方向,實現教學目標無疑將事半功倍[2]。
2.啟迪學生智慧,授之以漁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扮演學生引路人的角色,然而求知的路是沒有盡頭的,教師只有教會學生如何找到路,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這條路上走得更遠[3]。這種找路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課堂提問能讓學生自己找到方向,了解自己的思維活動,總結經驗,進而養成屬于自己的思維習慣,這對其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頗為有益。
二、提出有效問題的方法
1.運用科學的語言提出問題
學生在初次接觸化學時,往往對一些基本的化學符號與專有名詞缺乏整體認知,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對專業學科語言的使用,這也是培養學生化學思維的一種方式。不僅如此,化學作為自然學科,理論體系帶有很強的嚴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必須斟酌用詞,避免學生對問題產生誤解。教師如果不注意化學用詞的使用,會使學生不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讓提問失去價值[4]。
2.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這就需要教師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并根據日常的觀察劃分學生的認知層次,然后根據學生的層次準備問題[5]。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三個角度出發:一是從內容出發,不同層次的問題要設計不同的著重點,分別是基礎、進步、提升;二是從形式出發可分為小組回答和個人回答;三是從目標出發,針對不同的課程進行階段劃分,如知識點的切入、知識點的學習和知識點的鞏固。在這三個角度中,教師應先確認形式,然后確定目標,最后根據內容分類進行提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問題,可以有效解決學生思維不清晰和知識掌握不全面的問題。
3.針對實際情況提出問題
教師在日常備課過程中,在根據教學經驗優先考慮、準備問題的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做到實際目標與提出問題的一致性[6]。例如,在安排問題的順序上,實際教學進度往往會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課堂進度超出預期,這時,教師如果還是按照準備問題的層次順序來提問,就會使學生喪失好奇心,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
三、提問的基本模式
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千千萬萬,問題是人在思考時產生的。因此,教師著手研究問題首先要將其分類,這樣可以減少研究量和確認著手點。從課堂主體來看,無非教師和學生,從現代素質教育互動性課堂出發,兩種主體可以實現三種互動,即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這三種也是在實際教學中最容易實行的模式[7]。
1.教師對學生
從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課堂上最多的互動便是教師對學生發起的互動,這種方式可以有效保持課堂秩序,完成教學進度。但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單一的互動方式無法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
2.學生對教師
學生也會在課下自學繼而向教師進行提問,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大膽提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同時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3.學生對學生
學生對學生的提問模式類似現有教學模式中的組內學習,有利于開發學生思維。不同于組內學習模式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源于教師的教學實踐,學生對學生的提問完全實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真正做到了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最后又會很好地反饋給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提問,無論提出多少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對多的思想碰撞,而學生對學生的提問則很好地實現了思維的交匯,多個思維之間的融合可以大大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8]。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和掌握課程進度,教師在對學生放手的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點撥,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四、課堂提問的形式與策略
教師在提問時要時刻從學生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問題。例如,在教學“物質的性質與變化”一課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問題中的關鍵詞。為此,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我們所講的物體與物品的概念和物質是一回事嗎?物質的性質指什么?為什么物質會產生變化?物質具體又會產生哪些變化?物質產生變化后我們如何辨別它與原來的區別?從點到面,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物質變化的問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使其結合自身實際和課本知識理解延展性的問題。
1.結合生活解決問題
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習化學是為了解決問題、解釋現象,因此與生活聯系密切。例如,在教學“溶液”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問題讓學生說出在平時生活中見到的溶液,之后根據學生列舉的“溶液”找到學生對溶液概念的錯誤認知,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正確地理解溶液概念。這樣,學生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所學到的化學知識。
2.啟發性地進行提問
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人的好奇產生的,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列舉兩個化學中相互矛盾的現象,讓學生產生疑惑,使學生的思維不再拘泥于一種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加深學生對兩個知識點的記憶,在反復思考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幫助學生學習是教師的責任,幫助學生愛上學習、學會學習是對教師的要求。知識點是固定的,但是思維與自然是變化的,教師不能讓學生以知識點的不變應對現實中的萬變,而是要培養學生開闊的思維與眼界,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
結 語
教師提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不是借此為難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只依靠課后備課和教學經驗是不夠的,應在平時多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經驗提出問題,如此才能發揮提問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高俊明.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表征及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王相宜.初中化學課堂提問水平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肖洪菊.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化學雙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學院,2017.
楊建紅.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構建“有效提問”的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0,22(03):202.
邱輝常.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8):228+230.
孫赟.樂學始于善誘——對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究[J].遼寧教育,2018(17):15-17.
高俊明.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表征及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王付花.關于初中化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討[J].學周刊,2018(03):89-90.
作者簡介:許文萍(1984.12—),女,安徽亳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化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