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銀鍵
【摘要】語文教育不僅要實現教會學生文化知識,學會運用中國語言,更承載著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然而,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洋文化、“喪文化”正侵蝕著青少年的心靈,傳統文化在中學生的視角下成為枯燥的考題,失去了教育意義。針對這種現狀,語文教學應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培養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學習品質和道德品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五千年多年發展歷史,小到成語諺語、詩詞歌賦,大到戲曲雜藝,文學著作,無不匯聚了廣大人民的智慧。傳統優秀文化濃縮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是能夠使中國長期屹立于世界的精神脊梁。教育是民族大計,語文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教育不僅要實現教會學生文化知識,學會運用中國語言,更承載著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是培養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發展觀和科學觀的學科。
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對青少年影響正受韓流、洋文化的沖擊。他們可能不了解清明節的來歷,但一定知道圣誕節的緣由;他們感嘆《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故事,卻不知《西廂記》講什么;他們擅長嘻哈,用諷刺和詼諧表達個性,卻未曾聽過《玉門關》“威風凜凜繞將臺,兒郎三軍鬧垓垓”。傳統文化成為了課本上的難背誦的古詩文,是試卷中枯燥的填空釋義。這種現狀一直是語文教師要著力改變的地方,但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直是語文教師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配合意境教學,突顯傳統文化之“美”
我們教育幼童“粒粒皆辛苦”,讓他們懂得珍惜糧食;教育小學生“慈母手中線”,讓他們學會感恩;到了中學階段,古詩詞、文言文、曲藝的收錄篇幅明顯加大。在《夸父逐日》《愚公移山》《木蘭詩》等大量古文中,涵蓋的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教育已經從幼童期的禮儀教育、兒童期的情感教育逐漸過渡到精神品質、文化自信、愛國教育。這些著作在中學課本上收錄篇幅的增加,恰恰也反映出教育部希望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教育階段得到的重視,對他們的人生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因此,中學階段,融合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更是國家對教育的希冀。
還記得前幾年火爆全國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嗎?搜羅全國各地的佳肴,北京的烤鴨,四川的麻婆豆腐,西安的羊肉泡,杭州的西湖醋魚,廣州的煲仔飯,每一款美食都讓人垂涎三尺。但這些我們也曾體驗過的美食為什么上了屏幕就更加秀色可餐呢?——包裝。除了精致的烹飪畫面,就不得不提它別具一格的配音了。爐火中呼呼的火苗聲,菜刀與食材碰撞發出的清脆聲,熱湯發出的咕咕聲,爆炒時的嘶啦聲,連盛盤都配有碟碗交錯的聲音。就是這種配樂與畫面的完美結合,使觀眾身臨其境,仿佛看見的熱氣都彌漫著香味。
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否也可以這樣借鑒呢?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一文,為學生們展現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一齊湊發”只看文字就已讓人驚嘆。如果老師課前可以搜羅整理一些口技表演的視頻讓學生觀看,真實的感受對比,就更能突出文中口技表演的精彩絕倫之處了,也提高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八年級上冊《與朱思元書》中講到富陽至桐廬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結合文中地點,不妨帶領學生欣賞浙江富春江兩岸美景,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奇觀。讀文《觀滄海》時,配上磅礴大氣的音樂,領略曹操的浪漫豪情;學習“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帶著學生“走”入沙漠,感受廣袤的天地。在意境的襯托下,有聲有色的古詩文“活”在了學生的心中,還擔心學生聽不懂,學不會嗎?
二、體驗非遺技藝,感悟傳統文化之“奇”
截止2016年,我國就已經收錄了137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是民族發展的重要成就,是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收錄了魯迅先生的作品《社戲》,文中回憶了魯迅少年時代在家鄉看社戲的場面。作者意欲表達對童年、故鄉的懷念,但以此文,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風俗、年俗著力,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在課后讓學生學習年畫制作、剪紙工藝,在這種引導下,不僅達到了與作者共情的目的,也滲入了傳統文化的學習。
初中學生都知道王維是唐朝詩人,從一年學習《畫》,三年級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再到七年級學習《竹里館》,王維的古詩耳熟能詳。但王維也是一名畫家、書法家。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王維的古詩時,可以讓學生一起欣賞王維的書畫作品,對作者生平更加了解,再讓學生以書畫形式展示王維的古詩,更深層次地完成教學。
三、深剖故事背景,理解傳統文化之“魂”
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最需要拓展的一門學科。通過知識的拓展,能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處境,心境,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大家對陶淵明的詩詞都不陌生,筆者也曾被他田園歸隱的生活吸引,暢想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恣意。后來在老師的講解下,了解了陶淵明十余載仕途生涯的三起三落,最終決意辭官,遠離世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陶淵明借文學創作表達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政局的不滿,這樣的創作背景下,對他作品的理解又多了一層。
在給學生講解《木蘭詩》時,要講到為什么“可汗大點兵”?是一場什么樣的戰爭要“同行十二年”?讓學生了解北魏與柔然長達數十年的交戰,從歷史背景中剖析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勇、智,對古代巾幗的敬佩之情油然而起。
如果沒有故事背景的介紹,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就變成了文人墨客精美文筆的記敘,或矯情呻吟。這些遺留的著作也就失去了作者意欲表達的情感,失去了靈魂,缺少了教育意義。
四、做到知行合一,根植傳統文化之“髓”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是為了發揚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立德立信、公正無私的精神,而語文課只是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教育平臺。青少年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夠融會貫通,知行合一,才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
前些年,網絡報道有學校弘揚傳統文化教育,邀請家長來學校,讓學生為自己的父母洗腳,父母們個個熱淚盈眶,大家對此褒貶不一。筆者認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修行過程,大可不必做成一場“秀”。要孝敬父母,可以從學會獨立做家務開始,也可以勤儉節約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也可以在父母辛苦時給父母一個擁抱,這都是需要持之以恒去做的事情。
多年前,筆者做了一個小調查。將學生連續三年參加清明節祭奠烈士后的作文,做一對比、整理。第一年,作文中對烈士,愛國情感抒發體現并不清晰,但結尾一致是烈士精神深受感動。到了第二年,一部分學生就能拓展一些英雄故事,個人感受上也多了反思自我,個人志愿、發展方面。到了初三,學生拓展到古今英雄,談中華崛起,談中國夢,談少年強則國強,文章較前兩年更有深度。當然這與年級增長,書寫能力增強有關,但多年的英雄愛國教育已經根植于心,一旦語言能力到達一定階段,所思所想立見高下。所以要根植傳統文化,需要一場持久的教育過程。
開展“善心日記”活動、重陽節幫助孤寡老人、經典誦讀演繹中華文化、就連看《詩詞大會》都是對學生的教育。思路一轉天地寬,不拘泥于形式,在一切日常中引導學生改變觀念,端正行為就是成功的教育。
總之,現代文明一定要注重融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持傳承。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提高學生學習品質和道德品質的路上,要學會開拓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并軌齊發,在學生的心中根植“自強、自立、積極、向上”的種子,這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王霞.以“文”化人繼傳統,提升素養促發展[J].師道,2017.
[3]魏一鵬.山區農村中學傳承國家文化經典,創新國家教育[J].廣東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