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如愛 凌燕霞
【摘要】識字教學,要適應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這成為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需要把握的著力點。漢字有著它內在的邏輯,也就是漢字思維,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要運用這種思維開展教學策略,同時讓學生掌握漢字思維,為自主識字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目前的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方式枯燥,學生積極性低,識字易錯,易混淆,忽視了漢字思維,及其文化內涵,筆者從甲骨文象形、字根、文化、書寫、學時幾個方面探討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關鍵詞】漢字思維;甲骨文;圖畫;識字策略;傳統文化
一、目前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現狀
識字是進入語文世界的起點,而一年級是第一次走進學校開始學習中華方塊字——漢字,對小學階段后續幾年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同時語文學科關于文字的“認”和“懂”,更是影響著孩子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思維方面的發展,為孩子一生的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漢字筆畫較為復雜,且多種意思并存,同音字多等情況,給低年段的學生的識記,理解,書寫帶來了困難,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下問題較為常見。
(一)教學方式以識記為主,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積極性不強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識字教學目標是會讀,會認,在這一目標之下的教學方式比較機械枯燥,當學生會讀會認,卻對漢字的理解和運用不夠,讓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識字積極性較低,學了易忘,影響教學效率。
(二)學生識字易錯、易混淆情況多
傳統的識字教學法,是讓學生加強記憶,單靠死記硬背,要背的任務量很大,容易出錯,同時同音字,形近字多,出現易混淆情況多,即使有更正,但同樣的錯誤會再次出現,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究其原因是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不夠。如此狀態再學習新的生字,會再出錯,這樣會導致低年級識字教學在基礎一環中陷入惡性循環。
(三)學生識字忽視了漢字的思維和文化內涵
學生在強記中識字,會形成思維慣性,認為漢字就是枯燥,意義復雜的符號,而缺少一種真正科學、有效的漢字思維。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漢字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漢字的形為什么是現在這樣的方塊字?漢字的音為什么是這樣讀而不是那樣讀?漢字的義為什么該這樣理解,而不是那樣理解等等,這一系列問題背后的文化淵源是什么,都有需要我們以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看字,在縱深的維度來理解漢字。學生不能掌握漢字背后的含義,沒有深層解析漢字,形成漢字思維,就不能通過這樣一種思維去把握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
二、漢字思維的含義和作用
漢字思維,簡而言之,就是用一種思維方式去理解漢字,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漢字,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是圖像思維,也可以是故事思維。要學漢字先學甲骨文,一個個甲骨文對應一個個漢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上的文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是后世漢字的鼻祖,每一個甲骨文,都是有所象形,含義上表示具體的事和物,在后來的使用中,人們把原本簡單的甲骨文含義衍生到相關的層面,以此可以理解漢字的意義擴大,同時,通過甲骨文字的組合和適當變化,又造出了新的漢字。正是由這些最初的,古老的文字一步步演變,才形成后來的方塊漢字。
正是在了解造字背后的故事中,學生能夠了解中華的傳統文化,而這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加深了學生對漢字基本字根的理解,同時由這些基本字根再構字,相關含義得到延伸,在書寫漢字時,學生亦是懂得一筆一劃的含義,從形音義寫四個方面感受漢字,掌握漢字,這樣的漢字學習為后來的語文學習奠定堅持基礎。
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也因為了解了文化的根源而更加熱愛傳統文化。同時,這樣理解式的學習方式,學生不易忘記,也利于教師識字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基于漢字思維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圖畫導入,想象激趣
甲骨文是識字的第一階段,讓學生觀察生動形象的甲骨文,猜測圖畫含義,分析其特點,不給學生以識字的壓力。他們對呈現出來的圖片抱有極大的興趣,一邊觀察,一邊猜測。這時教師相機提示這是一個與什么有關的漢字,以及這個圖的相關特點時,學生興致勃勃進行聯想,這就是初步的漢字思維,以這種思維進行的學習是趣味學習。當學生能猜出這個漢字時,學生會很自豪,當沒有猜出這個漢字時,他們也會很期待教師的講解。
當教師引導學生們觀察字形特點,著重指出圖像的某一部分具有的含義,比如,水的甲骨文,左右都是兩個點,中間是一條豎著的曲線,兩點代表水滴,曲線代表水波紋,讓學生們一聯想,他們會覺得很形象,寫作簡化字“水”時,他們仍能說出水的筆畫的含義,豎鉤是水波紋,左右兩邊是水滴
(二)學習基礎字根,輕松掌握字族
甲骨文成為一個個字根,字根又能衍生出更多漢字,比如一年級學的生字:豬,出示甲骨文,先猜,再把漢字逆時針轉90度,學生一看就能明白這是一頭豬,出示字根:“豕”“豕”在古代就是豬,“豕”字還可以變出更多漢字,板書:家、豚、豬、彖、喙、緣,讓學生猜測相關的含義,并適時點撥提示。當學生們在認字過程中開動腦筋時,這就是漢字思維。意思即使不能猜對,但學生們保有一顆好奇和期待的心。隨著老師的一一講解,學生恍然大悟:“家”原來是在一所房子里,用同一頭豬祭祀; “豚”原來也是豬,河豚是河里的豬,海豚是海里的豬;“彖”(tuan,四聲)是用一個鉤子勾住豬嘴巴,有嘴巴的含義,也有連接的意思,所以輕易能猜出“喙”和“緣”的意思,由此學生通過一個字根,輕松掌握“豕”這個字族的意思,而且完全不用死記硬背,理解式記憶充滿趣味,記得更牢。
(三)俗語故事引入,理解漢字中的傳統文化
識字先識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那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呢,這是一個故事:距今三千年前,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一般用龜甲獸骨占卜問吉兇,事情過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甲骨文本身涉及到一個占卜文化,這些文化內涵方面的內容很新奇,有趣,結合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學生很好理解。
“卯”字的甲骨文像是一個圓形被一個東西分開的樣子,所以“卯”有分開的意思,由“卯”組成的柳字,指的是一種樹干很早就分開的樹,這里涉及到一個俗語“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桑樹有喪事的含義,栽在前門不吉利,柳樹是有分開,分家的含義,所以栽到后院也是不吉利的,由“柳”這個漢字作為入口,學生既掌握了漢字,就理解了相關文化內涵。
在講北京的“京”這個生字時,學生知道了“京”指的是宮殿那樣的高樓,而“高”就是高樓,在講到“敲”這個生字時,指的是在高樓上面敲打,敲打什么呢,這里涉及到一個成語:晨鐘暮鼓,由字而帶出了下一個文化含義:早晨在鐘樓上敲鐘,傍晚在鼓樓上擊鼓。因此,“敲”指的是鐘樓或鼓樓上面敲打。
(四)趣味書寫,記得更牢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寫字是鞏固識字的重要環節,也是書寫必然要求,用漢字思維理解筆畫,寫字將成為一項有趣的事情,而不只是完成布置的任務。比如學生在書寫“余”這個漢字,首先講了房子的故事,像“廠”“余”“舍”“京”都是房子,這些表示房子的不同類型。那么“余”這種房子,什么是它的房頂呢?學生一看就知道是上面的一撇一捺,在書寫時,教學生先寫這個字的“房頂”,先寫一撇,再寫一捺,因此,用漢字思維,書寫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另外,學生在筆畫上總是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有時候少寫一個鉤,有時候不記得一豎是出頭還是不出頭,就用上面的“余”為例,有學生總是覺得豎鉤應該寫在第二橫的下面,筆者就跟學生說,屋頂下面是橫梁,用橫梁頂住屋頂,再用豎的的頂梁柱頂住橫梁,豎鉤就是頂梁柱呢,所以應該頂在第幾橫呢,學生就理解了應該頂在第一橫下。
再舉一個例子,寫老虎的虎字,有些學生寫字不夠仔細認真,虎頭的橫鉤,寫成一橫,如果運用漢字思維,就會知道橫鉤是不能少的,因為老虎有尖牙,在筆畫里表示就是,上面一個橫鉤,下面一個豎彎鉤,這就是老虎的尖牙。用這樣的方式來寫字,說過一遍,學生就記住了怎么寫,而且記得牢固,下次不會再范這樣的錯誤了。這樣的寫字教學,教學質量很明顯就上去了。
(五)固定學時,強化思維
由以上分析可知,漢字思維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非常有用,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要想這一作用發揮到最大效果,還需要保證固定的學時。語文教學課內要掌握的內容不少,而用漢字思維來教學,必然是會占用大量的時間,以致學習其他相關內容的時間被擠壓,以筆者的經驗來看,如果漢字思維的漢字學習時間和語文課堂能夠區別安排,那么識字效果將會變得更加顯著,而語文課堂也可以更加張弛有度。
四、結語
識字教學可以生動有趣,在漢字思維的基礎上開展教學,讓低年級學生快樂學習,愛上語文,為中高段的語文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開啟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一項走得更加長遠的學習能力。而兼而得之的是,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和辨析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在文化的熏染中提升人文底蘊。
參考文獻:
[1]陳曉燕.追根溯源學漢字——淺談低年級識字策略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
[2]楊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
[3]張璇.小學生“識字回生”的原因分析與教學對策[N].天津師范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