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平
【摘要】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之本,是實現素質教育之匙。而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應肩負起生命教育的職責。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嘗試以靈動有生命力的文字為載體,以學生和諧快樂為主線,妙用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共生人人和諧、生生快樂的美好境界。
【關鍵詞】閱讀教學;生命意識;自主合作;課堂活力;熱愛生命;和諧共生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條件越來越富裕的情況下,不少學生在家是家中“王子”“公主”,這些生活順利、家庭條件相對優越的“媽寶型”學生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怕吃苦,受不了苦……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和生命價值的提升,電視上、新聞報紙上屢屢發生的生命慘劇更是令人扼腕嘆息。
教師具有點化和潤澤生命的職責,可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這重要的教育資源,以靈動有生命力的文字為載體,以學生和諧快樂為主線,妙用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感悟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共生人人和諧、生生快樂的美好境界。
一、精用智慧之匙,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識
《語文課程新標準》突出強調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豐富的人文內涵就包括對生命意識的重視,對一切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生命價值的思考和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所選錄的課文都是文字雋永、文質兼美的佳文,有描寫大自然風光旖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有描繪動物可愛、乖巧、聰明特點以激起學生愛動物,尊重生命意識、善待他人的;有包含親情寶貴、父母情深以燃起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的;也有蘊含對祖國眷戀的以激發愛國情感,樹立有國才有家的家國情懷,實現自我、提升生命價值的……構成巧妙無比、色彩斑斕的語文百花園。漫步園間,我們禁不住駐足欣賞,采掘一些繽紛的生命小花,饋贈給學生。面對蘊涵豐富的課文,我們要智慧挖掘文章內涵,精心篩選適合培養學生生命意識的內容。
以美國作家馬克·漢林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發生在美國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經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他的同學的故事。課文在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深厚的父子之情的同時,我們還深切地看到:愛和信念可創造生命的奇跡,父子的大愛,讓14個同學鮮活的生命得以在38小時后獲救。教學中,筆者巧妙選材,精心設題。如向學生們拋出一關鍵問題:為什么這孩子堅信父親一定會來救他?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說道:因為父親很愛他,父子之間有約定;父親和兒子在彼此心中很重要,父親不會眼睜睜看著兒子死去;兒子很堅強、對生命充滿渴望……筆者通過提問、小組討論、分角色對話表演、回顧課文《觸摸春天》中的熱愛生活的盲孩安靜,再跳出文本延伸課外——研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習堅強、煥發生命力的海倫凱勒。最后,回放汶川大地震感人畫面,讓學生認可、珍愛生命,珍視同學間的美好的大愛,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家庭、親人、朋友的重要性,從而慶生、樂生、和樂美好。
二、妙生課堂樂趣,開發同化語文閱讀中的生命意識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如何在課堂上有效開發,為學生所認同的生命教育資源?筆者認為,通過讀、議、品、悟,多元感知,營造有滋有味的、充滿樂趣的具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是滲透生命意識的良方。
1.“讀”:讀出感情,讀出認識
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的理解過程。理解就是思考,是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全過程。因此,閱讀教學中,對于一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的作品,筆者通過范讀、學生齊讀、師生共讀、分角色讀、輪讀、小組比賽讀,讓學生在讀中積累理解語言,在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讀中升華對生命的認識和尊重。如,課上,筆者鼓勵學生多種形式有感情讀課文《貓》中的句子: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或是在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引導學生抓住“蹭”“抓癢”“踩印”這幾個動作關鍵詞,讀出作者對貓的喜愛,讀出人愛貓,貓親人的和諧美好。
2.“議”:議出主旨,議出精神
語文教學活動離不開“議”,“議”是學生針對教師提出文本的核心問題進行思考、分析、綜合、篩選,再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議”體現學生本體意識、自主學習、思考的重要環節。筆者在講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課文時,利用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問題:①作者雷利為什么要致信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②中國孩子的呼聲中,你聽到了什么?小組成員在交流互助中解決了問題:一個中國孩子的父親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壯烈犧牲了,家人陷入了無比悲痛的境地,他想通過加利先生向整個國際社會強烈呼吁:“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作者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對生命的渴望、對家庭圓滿的渴望。從中,學生深刻體會親人對家人的需要,生命是那么可貴,家庭完整是那么重要。
3.“品”:品出情感,品出生命力
筆者認為,在課堂上品味作家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章都是富有趣味性,最能激發思考性的環節。筆者每每抓住關鍵字詞,抓住蘊含生命力的詞,引導學生品讀時,心里暖暖的,宛如一股股生命的血液從心窩流淌。品讀課文《生命 生命》時,抓住詞語“掙扎”“躍動”“沖破”品出飛蛾、香瓜苗在惡劣環境下強烈的求生欲望、頑強生命力,同學們在分析品味過程中,內心不禁發出對飛蛾、香瓜苗可貴生命精神的欣賞和贊嘆;品讀作者靜聽心跳,內心發出震撼片段,品出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堅定的信念,有自信的追求;品出作者不虛度光陰,為理想而頑強拼搏的積極人生態度;品出她珍愛生命、創造價值的理想。穿透語言文字的力量,面對可歌可泣的生命精神,我們無不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禮。
4.“悟”:悟出人生,悟出深意
語文課堂教學有讀、議、品的過程作為基礎奠基,學生領悟文本內涵才得以水到渠成。如,“悟”的內容僅通過課內閱讀加強生命意識是不夠的,可結合課外閱讀加以延伸拓展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如,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正確對待我少年時代交織在我耳際的“兩股風”?小組代表紛紛舉手發言:不管是“精彩極了”鼓勵的風還是“糟糕透了”提醒的風都源于一種愛,讓學生從中明白:父母的愛有不同的方式,要體會父母養育孩子的不易,并學會尊重父母、愛父母。同時,深化生命主題,在成長過程中要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驕傲、不悲觀,不斷前進。
當然,課內閱讀還不足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課后筆者與學生進行師生共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讓語文課堂與課后閱讀進行有效鏈接,以問題引導學生領悟書中“好好兒活”這句話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帶著問題下課,以問題激發閱讀興趣,讓語文課堂美麗延續。
5.“寫”:寫出感受,寫出體驗
語文學習就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這是品味感悟語言的出發點,也是深化認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歸結點和落腳點。在教學中,筆者善于抓住有利于學生表達對生活的認識、對文本解讀的感受、對生命意識啟迪的內容,引導學生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以升華對生命的認識。如,筆者在教學完《毛主席在花山》《一夜的工作》時,和學生共寫下水文,傳播正能量,剖析贊揚國家領導人關愛人民、幫助群眾、生活簡樸、不辭勞苦,表達筆者的敬仰愛戴之情之外,培養學生以國為傲,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努力塑造完善自我,讓生命煥發光彩,讓人生有價值、有意義。
三、巧設小組合作,擦亮語文生活中的生命靈光
筆者的課堂,靈巧設置了“捆綁式”合作小組以打造高效課堂。“捆綁式”合作小組不同于傳統隨機分配的四人小組。我們是大班制教學,以筆者所教班級為例,全班52人,分成八個學習小組,每組6至7人。小組以學生自愿組合為前提,再針對各小組之間存在學習程度差異較大的情況加以調整,使各小組的優生、中等生、期待生合理地搭配“捆”在一起。“捆綁式”小組的特點是,組與組之間實力均衡,小組內部存在差異。以小組為單位,組內你幫我扶,共同進步。在這樣的小組分配前提下,課堂學習氣氛顯得輕松、活潑而又團結互助,有利于學生自主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促成他們親密融洽的合作關系,進而深入探究語文奧妙,提高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
在捆綁式小組合作下,每個學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展示自己,互助互樂,學生間是友好和諧、共同進退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生生閃光、組組綻放課堂活力教育目標。
四、巧捉生命精彩,共生靈動的生命中童心美好
1.有意捕捉
生活中有不少美,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身邊的事物常給我們帶來驚喜。記得,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于是,筆者常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利用課前三分鐘分享自己的發現:
A生:發現小穎每天早早到校,給班里的花草澆水、拔草的身影很美,她從不計較,任勞任怨,精心呵護植物,令人感動。
B生:發現小玉為了給同學營造干凈整潔的課室,每天放學總是最后一個回家。
C生:小涵為了帶領好班級早讀、午練,總是最早一個到校。
D生:小佳從不嫌棄期待生小武,經常在課間、放學后甚至在周末幫助小武聽寫,指導背誦、訂正錯題,小武成績有很大提高。
E生:明明發現高老師對待工作認真執著、對待期待生從不放棄,常常指導班干工作,關愛每一個學生,是最美的老師。
……
兒童的心靈是那么純凈美好,只要我們老師善于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生命就會出現更多的感動。除此之外,筆者還讓每個學生飼養一只小動物或養一盆花、一棵小樹,精心照料,記錄養花種草等日記,每周挑選2—3份在班里范讀,讓學生知曉生命萌芽、發育、成長的不易,感受生命干枯受損甚至落葉凋零、枯竭的痛苦,從而推物及人。
2.無意驚喜
正因為筆者教育學生總是以正能量的積極心態對待,把愛均勻撒向每一個學生,生活中也會給筆者和同學們帶來很多的驚喜。在一個暖暖的午后,課室門前的欄桿上停了幾只可愛的白鴿,瞬間,附近班級的學生成了白鴿的“超級粉絲”,蜂擁而上,把白鴿嚇得四處逃竄,于是,筆者班級小助手立刻組隊分兩頭,攔截過往學生,組織本班學生隔著課室玻璃窗靜靜地觀賞“白鴿大哥”的一舉“手”,一投足。而筆者也在遠處靜靜欣賞這美好和諧的“人鴿和諧圖”。那一周,很多學生都在周記本里記錄了這難忘的一刻。平時,班級里飛進的一只黃蜂,課室外走廊生長的植物、受挫折的學生……都會成為學生呵護生命的美好見證,也會成為學生很好的寫作題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生命教育浸潤每個孩子的心靈并非易事,但這正是語文教師的價值所在。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以最大程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自信,提升學生心理素質,讓每一位學生快樂成長。同時,讓教師以高尚的師德點化潤澤每個學生的心靈,不斷創新,煥發語文教學活力,激揚生命活力,和諧共生樂育,共繪教育理想藍圖。
參考文獻:
[1]黃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5(3):77.
[2]孫云云.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3]馮梅,禹永紅.生命教育視線下語文教學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