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摘 要: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如何實現有效教學是當前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在多次實踐中,發現開展合作學習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提高有效性教學的最佳途徑之一。合作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能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將簡要探討開展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策略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語文是基礎性課程,也是一門重要課程,同時對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不僅是對傳統教育的優化,也能增加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小學語文與合作學習的結合,既是小學語文提高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合作學習概述
合作學習作為線下教育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以相互合作、明確分工的方式進行互助學習。小學語文中的合作學習則是指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進行優、中、差的搭配,并用這個方式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此促進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最終完成學習目標[1]。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在相互間的合作中,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自身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也能讓學生在無形中形成平等、公平競爭的正確意識,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實現既定的個人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時,要遵循以下幾點:一是要注重學生間的協作能力;二是要時刻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三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拋棄不放棄每個學生;四是要時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的對學生進行激勵和鼓舞[2]。只有這樣,才有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
二、小學語文開展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預習合作
預習對于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是非常關鍵的。良好的預習,能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預習作為合作學習的重點內容。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可以布置預習課文內容,也可以在引入環節中添加預習成果反饋,換句話說,預習不能只停留在學生之間的合作預習,還應該上升到教師引導學生預習的層面。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利用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內容介紹,幫助學生理念課前合作學習思路。第一,在備課環節,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可以針對小組預習合作成果反饋進行設定,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比如說游戲、競賽等檢驗學生預習成果。第二,課前十分鐘,讓學生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向教師反饋預習成果。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預習合作不僅能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還有利于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開展。
(二)課堂合作
課堂合作是小學語文開展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的重中之重,控制好課堂合作是決定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的關鍵。課堂合作又稱為問題合作,既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進行課堂合作時,第一,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合理設計問題、合理分配時間。問題以課文內容為主,學生在小學合作中分析并提出問題解決辦法,并安排人員回答。第二,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學生一直懷有對合作學習的興趣感。首先,在小組組建時,對組內成員分配要做好考量,確保每個小組的水平均等,讓每個學生都能負責好職責范圍的事,有事做、做好事。其次,安排好小組組長,或者實行本小組成員組長輪流制,用此方法決定小組最終組長人選。最后,在課堂合作過程中,學生在針對問題進行交流與溝通時,教師要實時參與到每個小組的討論中,并適當的給出引導性的意見,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的形成。同時,針對學困生等,教師要多鼓勵、激勵,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課堂學習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課堂合作中的每個關鍵點,以此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三)課后合作
課后合作主要圍繞作業合作、作業批改、知識拓展合作等方面。在課后環節,教師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采取小組間輪流批改并反饋,教師通過實時抽查,檢驗成果的方式,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課后合作作為課堂的延伸環節,對于學生而言同樣重要,做好課后合作,才能在課堂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小學語文合作學習的有效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合作學習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開展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教學,既需要教師分析并掌握合作學習的實施方法,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搭建自主探究的橋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清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2016(6):113-118
[2]陳中.小學語文有效合作學習模式策略探析[J].教育科研,2017(1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