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華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答疑解惑,還要讓學生心生疑問,即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質疑能夠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主要圍繞“質疑”文章題目、“質疑”文章細節以及“質疑”文章情感三個方面,詳細論述立足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一些有效舉措。
關鍵詞:質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疑問,是通向真知的一條蹊徑。因為有疑問,所以學生才會求知若渴;因為有疑問,所以學生才會學而不厭;因為有疑問,所以學生才會奇思妙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的“疑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將會更加精彩。
事實上,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產生疑問—分析疑問—探究疑問—解決疑問”如此反復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之后,引領學生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以此為徑,閱讀教學的效率自然也會顯著提升。下面筆者將主要圍繞“質疑文章題目、“質疑”文章細節以及“質疑”文章情感三個方面,詳細論述質疑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的一些有效途徑。
一、“質疑”文章題目
文章的題目,猶如一扇“天窗”,透過這扇“天窗”,我們就可以對文章的主旨大意略知一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引領學生“質疑”文章的題目,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夠引領學生找準閱讀的方向。以濃厚的閱讀興趣為內驅,以準確的閱讀方向為指引,學生的整個閱讀過程就會步入“快車道”。
以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為例,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圍繞文章題目“草船借箭”展開質疑。如,為什么要去借箭,而不自己動手造箭呢?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而不是用空船?既然是“借箭”,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去“借”?“草船”是誰的?要向誰借箭?一定能借到嗎?……
學生圍繞文章題目產生了一連串的疑問。在這一連串疑問的“驅動”下,學生產生了迫不及待地閱讀的“欲望”。與此同時,學生的閱讀方向也更加清晰、明確、具體,即通過閱讀有效解決自己提出的各種疑問。
二、“質疑”文章細節
賈島“反復推敲”的典故,不僅告訴我們寫文章時要字斟句酌,還告訴我們讀文章時要深思細品。換言之,唯有著眼于文章的細枝末節,我們才能夠精準地分析文章的結構,才能夠更準確地感知文章的內容。因此,在閱讀文章時,我們還要引領學生“質疑”文章的細節。
以指導學生閱讀《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質疑”文章細節,據此更為細致、更為通透地理解文章內容。如,閏土見人很怕羞,為什么唯獨不怕“我”?文章一開始詳細描寫少年刺猹的情景,是作者親眼看到的嗎?在那個年代,人們為什么要偷祭器?是社會治安不好造成的,還是老百姓生活狀況不好造成的?閏土到“我”家來管祭器,那么,閏土家的祭器又由誰去管?……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甚了解,所以他們會提出一些貌似“稀奇古怪”的問題。但正是通過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些貌似“稀奇古怪”的問題,才能夠引領學生深層次、細致化地理解文本內容。
于學生而言,“質疑”文章細節,正是他們深思細品文章內容的一個過程,正是他們全面、通透、細致理解文章內容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還會逐漸習得一些遣詞造句的方法以及有效閱讀的方法等。
三、“質疑”文章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準確體悟文章的情感,是閱讀的關鍵所在。文章的情感,鮮有直白流露出來的,大都是委婉、間接表達出來的。因此,為了準確體悟文章的情感,閱讀者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深入分析,抽絲剝繭。
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引領學生體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時,同樣也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不斷“質疑”。以不斷“質疑”為階梯,學生就會真切體悟文章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時,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疑問。諸如,當獵人海力布從動物口中得知大山要崩塌,洪水要爆發時,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誰?鄉親們為什么不愿意搬走?是不相信獵人海力布,還是搬家太麻煩?既然獵人海力布知道自己說出真相的后果,他為什么還要說?既然鄉親們不愿意相信海力布的話,海力布為什么還要拯救鄉親們?
在不斷的“質疑聲”中,海力布心系父老鄉親,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越來越清晰。如此一來,以“質疑”為徑,學生就會更深、更透、更細地體悟文章的情感。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閱讀亦如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各種疑問,還要啟迪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即教會學生質疑。當學生具有良好的質疑能力之后,他們就會以“質疑”為蹊徑,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閱讀文章。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閱讀能力也會顯著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質疑豈不是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李瑾.自主質疑,讓閱讀教學更精彩[J].學子(理論版),2015(11):59.
[2]高紀銀.質疑讓語文課堂更精彩[J].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19(7):86.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