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 要: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學困生同樣渴望自由和被關注,他們也想“被看見”和“被理解”。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從老師、同學或家長那里得到情感需求的滿足,于是想象世界便成為孩子體現自我價值的樂園。如何能夠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想象世界呢?可以從他的世界入手,真正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尋找避風港灣,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效能感,從而規避“超限效應”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最終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關鍵詞:學困生;想象世界;超限效應
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學困生同樣渴望自由和被關注,他們也想“被看見”和“被理解”。可是他們為什么非要生活在這片小天地里面呢?對于學困生來說,這個想象世界能夠在他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肯定是有它存在的價值的。但這個價值到底是什么?是否是說孩子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某些情感的滿足,相應地會在想象世界中給自己代償性滿足?
一、一個學困生的想象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首先,“學困生”是我們平時教學中一定會存在的一個群體,并會對日常管理存在一定影響的人群,有的時候甚至會阻礙正常教學活動的展開,或是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但是是否這些孩子就不應該出現在學校里面?答案是否定的。學校教育是平等的,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它的社會開放性。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機構,也應承擔起促進社會發展的職責。所以,不可否認,學困生也是教育主體的組成部分。
其次,學困生一直是很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內容,大量研究指向學習困難的原因以及解決策略,但都應以了解孩子本身為基礎。只有基于孩子自身尋找的原因,才是存在的根本問題,而真正基于學生本身提出的解決策略才有實施價值,所以真正了解學生便成為研究趨勢。
最后,學生的行為和言語是我們觀察的主要方面,深入訪談便是為了進一步了解、驗證從研究者出發敘述的內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學生自我思想活動,以了解其真實的想法。在眾多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自我想象世界成為作者描寫兒童的重要部分,在作者對兒童想象世界的描繪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兒童和在現實生活很不一樣的他們。想象世界隱藏了兒童眾多的心理活動,在屬于他自己的世界里,他隨心地述說著自己心里的聲音。
二、了解學困生想象世界的意義
作為小學教師,我們交往和教育的對象就是我們的學生——兒童,教學和交往是密切相關的。在課堂中,我們要和孩子有各種互動,在生活中我們要和孩子有各種交流,而這一切能夠正常、有序、健康地進行,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真正了解兒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師日常教學生活和兒童健康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對產生一定的結果所需要的組織和執行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之間的紐帶是目標,如果某人在某一領域有較高的效能感,他將確立較高的目標,而且較少擔心失敗,最后影響其策略的選擇。如果某人自我效能感低,他將不僅不可能確立高目標,而且可能回避困難的任務,“甘拜下風”。這與歸因有著密切的關系,若某人對做某事有著很強的自我效能感,他很可能會將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若他對做某事缺乏自我效能感,他很可能會將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
2.規避“超限效應”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愿違。超限效應反映了幾點問題:第一,以自我為中心;第二,沒有注意方式、方法;第三,沒能注意“度”的把握;第四,沒有換位思考。
3.有利于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師生關系是一種自然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保持著相對穩定又相對脆弱的平衡。一方面,雙方有著施教與受教的互相依賴關系;另一方面,又隱含了一種希望與欲求的沖突傾向。這一沖突傾向最終是否變成真實的沖突,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個性特征及對待學生的態度。一位與學生關系十分融洽的教師總是具備人格上的某種魅力,富有愛心和同情心、和藹可親、處事公正、知識淵博。相反,冷漠、偏心、不負責任、才疏學淺的教師很容易與學生發生沖突。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缺乏一顆愛學生的心,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學生而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從而讓朝夕相處的師生越走越遠。
三、讓想象世界成為孩子體現自我價值的樂園
我們力求與孩子融洽相處,卻時常發現,總是以自我思維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去理所應當地解讀,總是把成人世界的觀念強加至孩子的世界里。讓本該擁有自由世界的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游離于現實和想象中。特別是學困生,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從老師、同學甚至是家長那里得到情感需求的滿足,于是想象世界便成為孩子體現自我價值的樂園。如何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想象世界呢?可以從他的世界入手,真正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同樣,對于一個人,我們沒有起碼的了解而只是片面地加以定論。這一切的挫折和反思,都讓我們對孩子的想象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迫切地想要去了解他們,迫切地想要去看看這些被稱為“魔鬼”的“小天使”們,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真正地了解了孩子,就會更加理性地對待孩子的很多言行,在教育過程中會減少很多的沖動因素。這對孩子的觀念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班級氛圍的塑造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莫麗英.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7(12).
[2]王林春.學困生轉化策略談[J].甘肅教育,2016(19).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