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王守龍
摘 要:經濟責任審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度,是推動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存在的問題及現狀,提出推動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
0 引言
十八大以來,審計職能不斷拓展,監督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審計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內部審計部門依法對高職院校內管干部在擔任部門負責人期間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和效益性,以及其個人履行經濟責任、遵守財經紀律和廉潔自律情況的監督與評價活動;是加強監督管理、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有效手段,促進高職院校內管干部正確履行職責,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問責制度是國家追究行使公權力人員責任的行政制度。目前我國現行的問責類型主要包括行政問責、經濟問責和黨政問責。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制度,是指根據高職院校內管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對由于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違反有關黨內法規、財經法規或政策規定的行為,造成高職院校財政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損失浪費,給高職院校帶來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多數已經基本實現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全覆蓋。通過對審計查出問題進行整改,提高了內管干部的責任意識,完善了內部管理制度,減少了腐敗隱患,在促進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高職院校在審計問責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經濟責任審計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高職院校應該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工作的重要性,提升高職院校管理和治理水平,讓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更有成效。
1 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分析
1.1 問責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問責的內容范圍不夠全面
十八大以來,我國黨和政府在問責方面陸續出臺了一些法規、條例等文件,如《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但是針對有關審計問責,尤其是專門針對經濟責任審計問責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全面。對相關部門負責人的領導責任、直接責任的界定標準還不是特別清晰,怎樣進行問責、處罰,也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參考,缺少明確的問責執行標準,導致“屢審屢犯,屢犯屢審”的審計怪現象頻出。
通過梳理分析近幾年某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存在審計發現的問題較多,但與領導責任掛鉤的問題少,多數都是預算執行不到位、報銷手續不完善等問題,與需要對領導干部問責的事項基本沒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目前問責的標準,多針對領導干部出現貪污、受賄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不良影響等違紀違法問題,很少涉及履職盡責不夠、監督管理不力等問題,加上審計方式的固有局限性受,領導干部個人廉潔自律方面的問題也很難發現。
1.2 審計問責時效性較弱,審計整改流于形式
目前,從各高職院校開展的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主要是以離任審計為主,任中審計、任前審計比例較小。由于離任審計多數是在組織人事部門確定被審計領導干部在提拔、輪崗、調離或退休后進行的,因此對這些領導在原部門履職期間的責任追究帶來很大的局限性,審計問責的時效性較弱,即審即改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另外,由于普遍存在“新官不理舊賬”的思想,導致對審計發現問題整改落實不到位。
1.3 審計協調機制還未建立,難以形成問責合力
為推動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有效實施,高職院校自身也都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組長,副校長擔任副組長,人事、財務、資產、審計、后勤等部門的負責人為成員。但這些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作為內管干部,他們自身也會成為被審計對象,可能會導致聯席會議的召開和議題存在隨意性和片面性,問責合力很難形成。
1.4 審計結果運用不夠重視,審計與問責兩張皮
新修訂后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下稱《規定》)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情況通報、審計整改以及責任追究等結果運用制度,探索和推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并根據干部管理監督的相關要求運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將其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高職院校對審計結果的運用不夠重視,往往都是為了審計而審計,未將審計整改工作納入部門的議事日程。審計報告送到學校領導和被審計領導干部后,對于內審部門提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沒人理會;組織人事部門也未將審計報告作為領導干部考核、提拔的重要依據;紀檢監察部門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未對負有領導責任、直接責任的領導干部追究相關責任。審計和問責嚴重脫節,未形成有效的審計和問責聯動機制。
2 推動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的對策和建議
2.1 完善審計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審計問責立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治國方略。推動審計問責立法,是依法審計的基礎,更是有效推行審計問責的制度保證。高職院校開展的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實施條例、《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第4號——高校內部審計》及各省政府和學校主管部門制定的經濟責任審計法律、法規和規章。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經濟責任審計問責進行立法,出臺教育系統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實施細則,各高職院校配套出臺適合學校發展的相關制度,從而使高職院校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責有法可依。
2.2 全面推行實施績效審計,提高問責的針對性
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應該以績效審計為主線,充分運用成本效益原則,重點關注被審計領導干部任期內重大經濟事項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通過歸集教育經費的投入,結合部門預決算信息,測算生均培養成本,進行投入與產出對比,從經濟學的視角發現教育教學、專業設置、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實施績效問責。引入績效評估機制,為經濟責任審計問責提供精準標尺,提高問責的可操作性。
2.3 健全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審計問責合力
高職院校開展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離不開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審計結果有效運用需要各部門形成合力。學校要進一步完善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調整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適當擴充學校民主黨派、無黨派、優秀教職員工等,讓學校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明確聯席會議各成員部門的具體職責以及議事規則和程序,將聯席會議的召開時間和次數,相對固定下來,保證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運行規范有效。
2.4 推動審計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審計問責透明度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是對高職院校內管干部在任期內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綜合報告。公開審計結果既是降低廣大教職工與學校之間信息不暢的要求,又是內審部門接受政治巡視、監督檢查的需要。除涉及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不便公開的,其余有關的審計結果都應該公開。高職院校可以利用黨代會、教(工)代會等群眾參與度較高的會議,將審計結果進行通報。通過審計信息公開,既可以促進被審計部門和領導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又可以對其他部門形成一定的威懾力,提高審計監督的權威性,從而能夠使審計問責真正落地。
2.5 強化審計結果有效運用,實現審計和問責融合
審計結果運用決定了審計監督作用的發揮,對于防止審計成果流失、提高審計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組織人事部門,應當充分運用審計結果,把審計監督與黨管干部、選人用人結合起來,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紀檢監察部門,要聚焦主責主業,充分利用審計結果,把審計監督紀律檢查、追責問責結合起來,對屢審屢犯的,要進行約談,嚴格追責問責。通過強化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有效運用,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審計結果的作用,更加有利于提高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實現審計和問責相融合,更好地服務高職院校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雷雷.經濟責任審計問責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N].中國審計報,2016-12-28(6).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S].2019-07-07.
[3]周鯤,劉宏偉.經濟責任視角下高職院校國有資產管理與審計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2):153-154.
[4]王海濱.兩辦規定修訂及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影響[J].中國內部審計,2019,(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