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龍
摘 要:語文在初中階段的教學工作中占據著很大比重,其學科知識涵蓋面之廣泛,始終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涯與成長過程,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擔負起教好語文,并引導學生學好語文的重擔。但在現實情況中,學生不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與熱情,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佳。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以改變這一現狀,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促使課堂教學效果向上發展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閱讀作為關鍵的一環,始終是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重要議題。同時,閱讀能力也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項核心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群文閱讀的閱讀教學方法由于其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優越性,受到廣大教師的追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同時提升教師自身業務能力,給予學生系統化的方法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好群文閱讀的學習任務,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為今后更加深入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一、激發學生群文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想要讓群文閱讀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應當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便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效。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閱讀課堂中,教師往往不能將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課堂帶來的積極影響重視起來,一味地采用單調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課堂變成了單向的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教會學生如何做閱讀題,但從學生發展的長遠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而想要激發學生群文閱讀的興趣,首先,需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群文閱讀氛圍。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閱讀導入環節,通過有趣、生動的教學語言,將學生快速地帶入閱讀狀態中,進而使學生愿意閱讀。除此之外,在選文方面,教師應盡量選取內容積極健康、語言妙趣橫生的文章供學生閱讀,進而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愉悅之情。在這種狀態下,學生便能將閱讀視為尋找樂趣的途徑,而非增加自身壓力的負擔。如此一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便能夠被有效地激發。
二、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同時,想要提升閱讀能力,僅有閱讀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教師幫助學生掌握了更加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
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帶領學生萃取群文的主題,進而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大概框架,知道教師所選取群文的主題,進而更加深入地閱讀。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文過程中,注重文章之間的關聯性,不能給學生“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進而避免在解讀文章的過程中,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現象。
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帶領學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結構,促使學生能夠了解,同一主題下的文章,可以采用哪些行文結構去呈現內容。我們都知道,所有文章都是由段落構成,但在段落的劃分上卻有著很大的講究,不同的段落劃分原則,產生了不同的文章結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強調文章結構,并在講解文章結構的過程中,將其他文章結構作為參照物,對比二者之間的相似與不同,避免文章的孤立化與無序化,進而更好地展現群文教學之“群”的優勢。
三、切實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閱讀方法的主陣地,而教師的業務能力正是影響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關鍵。試想,一名優秀的教師,能夠用最簡單有趣的語言,傳遞最復雜的知識,其課堂定然精彩紛呈。相反,若教師的業務能力一般,課堂教學精彩程度必定不如前者,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汲取的信息會變得極為有限。因此,教師想更好的給予學生群文閱讀方法上的指導,便需要進行自我更新。
在工作期間,教師應當積極地參與學校、教研組等部門組織的培訓課程,并積極觀摩其他優秀教師的課堂,從他人身上汲取可供自己利用的優秀經驗,進而為學生帶去更加優質的群文閱讀課堂。同時,要抱有強烈的終身學習意識,從互聯網、期刊等信息獲取渠道,學習最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完善自身,并同時注重對自身教育觀念的更新,從而使自身的教學風格與教學方法更加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幫助學生更加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開展高質量、高效率的群文閱讀工作,首先,要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興趣的驅使;其次,要幫助學生在課堂上萃取文章主題與分析文章結構,促使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最后,要不斷地完善自我,對自己進行定期更新,為學生帶去更加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蘇麗英.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1):79-82.
[2]仲偉云.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