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摘? 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的知識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為迎合社會建設的人才培養需要,他們必須不斷學習更多、更有價值的應用知識。生物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他們認知世界乃至提升自我都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自然在高中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一席之地。然而,當前生物教學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也是本文想要解決的。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
引言: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一切學習內容都在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尋,只有將生活與教學結合在一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達成最優化的學習效果。我們不得不承認,該理念在當今基礎教育工作中依舊十分適用。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要學習的生物知識越來越繁雜,難度也逐漸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然要創新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優化教學體系、提高授課質量,本文便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展開了探討。
一、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導入課程
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即課前導入、授課和課后復習。想要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最優化的任務目標,就必須提高導入階段的有效性。換而言之,合適的課前導入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興趣被大大激發、積極性被高度調動,進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在此基礎上,教學活動自然可以順利推進,學生的學習質量無疑會大幅提高。
例如,在講解“免疫調節”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以“感冒”引入課程。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感冒的全過程,提出“為什么有的同學總是感冒?有的同學哪怕是冬天穿得很少都不會感冒?”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因為有的人抵抗力好,有的人抵抗力不好”之后,教師便可以講解“抵抗力”與“免疫功能”之間的關系。如此,“免疫調節”課程被順利導入,教學效率提高。
二、設計生活化的情境,激活興趣
分析高中生物的課程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其知識體系的生活化特征十分明顯。不僅細胞、器官、遺傳等內容是與人體息息相關的,基因工程更是與雜交培育密不可分。甚至還涉及諸多對動物、植物的講解,是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必須要學習的知識。對此,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嘗試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貼近生活的課堂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并理解相關內容,使他們真切體會到生物的魅力所在,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蛋白質”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從構建情境著手,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索新知。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常見的食品,如“豆腐”“碳酸飲料”“蘋果”“豬肉”“雞蛋”等,引導學生回憶日常飲食規律,分析哪種食品所含蛋白質更多。進而,教師可以提出“人如果缺少蛋白質會有什么表現?”“吃什么可以有效補充蛋白質?”等貼近生活的問題引導他們繼續思考。以此提高教學效率,達成相對優化的學習效果。
三、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豐富教學
我們在前文中說過,生活中處處都蘊藏著生物信息。對此,教師完全可以選擇將生活中的“生物現象”作為素材,豐富教學手段。拉進學生與學科知識的距離,促進他們的理解與吸收,提高教學成效。
例如,在講解“植物生長激素”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觀察“向日葵”等植物的生長過程,并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的藤蔓是怎么生長的”,并發現“生長激素”的存在。同樣,在講解“遺傳”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與父母在外貌、性格上的異同,以此幫助他們感受“基因”的強大力量,理解人類的遺傳關系。
四、鼓勵生活化的實踐,加強吸收
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高中生來說,在學習基礎知識之外,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也是十分必要的。對此,為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和各項能力水平的均衡發展,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鼓勵他們參與實踐。換而言之,學生僅僅依賴于教材學習理論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拓展知識、深化思維,鍛煉自己的自主學習與操作能力。
以“植物色素的提取”為例,教師便可以引導他們參與實踐。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生活中常見的“胡蘿卜”為實踐對象,應用所學“萃取法”等植物色素提取方法,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嘗試提取“胡蘿卜素”。如此,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吸收、對操作技巧的把握都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結束語:
總而言之,生物作為人文科學的一部分,是高中生必須也不得不重視的一門學科。新的課程標準也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教師應將生活實際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也就是說,教師應積極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跳出刻板思維的限制,創新授課方式方法,從多角度出發構建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情境,加強學生與生物課堂、生物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激活他們的積極性。以此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促進他們認知能力水平和人文藝術素養的綜合性提高。
參考文獻:
[1]卜德英.新課標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60.
[2]唐艷梅.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C]. .《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7: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