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燕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中職德育教師亟需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本文在論述分析“一案到底”教學法內涵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以“依法保護人身權利”一課為例,探討“一案到底”教學在中職德育課堂中的實施策略及相關注意事項。
關鍵詞 中職德育課 一案到底 教學方法 實踐
一、什么是“一案到底”教學法
(一)關于案例教學法
“一案到底”教學法歸屬于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最早由時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朗道爾教授創立,被廣泛應用于哈佛大學法律教學。案例教學法更加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思想、情感和生活,能有效激發學習學習興趣,對中職德育課教學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但筆者認為,如果一堂課上運用多則案例,容易出現學生只聽案例而不深思其中理論內涵的現象,教師也容易在多則案例中迷失教學目標、疏忽教學重難點,使課堂顯得過于松散。為此不妨變多為一,探究“一案到底”教學法,在一條主線下師生進行探討互動,以更好地聚焦教學主題,達成教學目標。
(二)“一案到底”教學法的內涵及特征
綜合國內學者黃志剛、秦力、陳志紅的觀點,筆者認為,“一案到底”教學法是指在一堂課中,教師以1個典型案例為主線貫穿教學始終,巧妙將教學重難點加以聯系整合,授課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師生共同活動,以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覺悟的一種教學方法。
與多案教學相比,“一案到底”教學有以下特征:首先,課堂聚焦于單個案例,即可節約時間、又可避免學生因太多案例而產生思維混亂;其次,學生對案例的印象更加深刻,需要掌握的不同知識點將隨著案例的曲折變化而呈現;再次,“一案到底”教學法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引導者,師生在完整的案例情境中共同解決問題、探究新知,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二、“依法保護人身權利”一課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依法保護人身權利”一課選自《職業道德與法律》第十一課第二節,民法調整的民事關系指民事主體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其中人身權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是公民享受財產權及參與其他民事活動的前提。本課旨在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法通則中有關保護人身權的規定、懂得侵害人身權要承擔法律責任、理解積極維護自己和他人人身權的重要性。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授的對象為高一下學期電子商務專業學生,他們已接受半年的專業技能訓練、動手能力較強,但文化課的學習相對薄弱,對枯燥的理論知識興趣不大,課堂上注意力不夠集中。本課內容涉及不少民法概念,這些概念及內容理論性強、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同時,學生對具體直觀的事件有較大興趣,尤其是對發生在身邊、與所學專業相關的事件有一定敏感度,活潑的他們樂于互動分享。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認知目標:了解人身權含義、內容及民法通則有關保護人身權的規定;懂得侵害人身權利要承擔法律責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依法保護人身權的意識、崇尚公平正義。
運用目標:正確區分哪些行為侵害公民人身權;學會在維護自己人身權的同時尊重他人的人身權。
其中知道人身權的內容、懂得侵害人身權要承擔法律責任是教學重點,學會在維護自己人身權的同時尊重他人的人身權是教學難點。
(四)教學理念
教育學家杜威曾說“最好的教學,應牢牢把握教材與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本課的設計理念。為此,我將結合學生電子商務專業背景和生活實際,充分運用“一案到底”教學法創設完整靈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式學習和討論交流式學習。
三、“一案到底”教學法在“依法保護人身權利”一課中的運用
(一)穿針引線中編制案例
1.選取親近學生的案例素材
“一案到底”教學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案例素材的選擇,案例不在于有多新穎獨特,關鍵要能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啟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架起師生間溝通對話的橋梁。為此,基于學生電子商務的專業背景和生活實際,我設計了案例“一個快遞引發的糾紛”,作為本堂課的主素材,大致內容如下:
雙十一期間,電商平臺火熱,緊接著而來的是快遞爆倉,大家紛紛收到快遞。張華是一名在校學生,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11月16日他收到了一個包裹,拿到后因為急著去打球就先放在了寢室。曉波,同樣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是張華同寢室的男生,好奇地打開了快遞,發現原來是張華女朋友買給張華的禮物,曉波覺得好玩,以張華的名義給其女友回了信。張華發現后十分憤怒,當面質問曉波,曉波沒有道歉,反而辱罵嘲笑張華。
幾天后,張華叫上自己的一幫哥們,毒打了曉波一頓,還強行要求曉波下跪求饒,整個過程被拍成手機視頻,上傳到了微信朋友圈。曉波遭多人暴打后,肋骨和臟器受傷,住院治療期間他看到自己受辱的視頻在網上被大肆傳播,身心嚴重受害。曉波父母代理曉波起訴張華,最終張華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期兩年執行。
將雙十一購物節、快遞收發這些電商專業學生熟悉的現象名詞引入案例,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快速進入案例情境。校園欺凌事件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中職學校中此類事件也曾多次發生,設計校園欺凌犯罪案件方便將法律知識直接運用于實際生活。
2.設置基于教材的知識性問題
“依法保護人身權利”一課中有大量關于人身權的法律概念及違法責任規定,“一案到底”教學法的顯著特點之一便是將不同的知識點貫穿于同一故事情境中,并設置相關任務,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為此,我盡可能將教材知識暗含于案例當中,發出提問,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教師則在解析答案中講授相關法律概念,具體如下:
知識片段一
曉波好奇地打開了張華的快遞,發現原來是張華女朋友買給張華的禮物,曉波覺得好玩,以張華的名義給其女友回了信。張華發現后十分憤怒,當面質問曉波,曉波沒有道歉,反而辱罵嘲笑張華。
提問:曉波侵犯了張華的哪些人身權利?
答案:曉波辱罵張華,侵犯其名譽權(分析什么是名譽,什么是名譽權);曉波私拆張華快遞,侵犯其隱私權(分析什么是隱私,什么是隱私權);曉波以張華的名義給其女友回信,侵犯其姓名權(分析什么是姓名,什么是姓名權)。
知識片段二
幾天后,張華叫上自己的一幫哥們,毒打了曉波一頓,還強行要求曉波下跪求饒,整個過程被拍成手機視頻,上傳到了微信朋友圈。
提問:此時誰的權利受到侵害?具體涉及到哪些人身權利?
答案:曉波被毆打,生命健康權受到侵犯(分析什么是生命健康權);曉波被強制下跪求饒,受辱視頻被發到微信朋友圈,其名譽權受到侵犯。
知識片段三
曉波遭人毒打后,肋骨和臟器受傷,住院治療期間他看到自己受辱的視頻在網上被大肆傳播,身心嚴重受害,曉波父母代理曉波起訴張華。
提問:張華將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答案:曉波遭受圍毆后,一根肋骨斷裂、臟器受損,傷勢較重,其受侮辱的視頻在網絡廣泛傳播后,對其名譽和身心健康都造成巨大不良影響。張華已年滿16周歲,需承擔《刑法》條例中故意傷害罪責任,最終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考慮其未滿18周歲,緩期兩年執行。
3.營造互動開放的對話式學習
日本著名教育學家佐藤學提出“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應是與教材及對象世界的對話,應是與同學和教師的對話,應是與自我的對話”。只有在這樣有效的對話中,學生才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為此,我在“一個快遞引發的糾紛”這一案例中,設計了幾個開放式問題,一答一應中展開對話,具體如下:
對話一
思考:張華發現曉波私拆他的快遞,并以他的名義給女朋友回信,十分憤怒,當面質問曉波,曉波沒有道歉,反而辱罵嘲笑張華。請問,如果此時你是張華,接下來會怎么做?
學生的回答:罵回去……打一頓……告訴老師……打110……
教師的回應:罵回去?嗯,嘴巴上可以過下癮,但對方會怎樣回應呢……打回去?嗯,可以出一口惡氣,但打完以后會怎樣呢……告訴老師?這個方法行不行?我聽到大部分人說行,如果我是張華的老師,我會這樣做……打110?那警察來了以后會怎么處理呢……《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一起回想下……
對話二
思考:曉波遭人圍毆后,肋骨和臟器受傷,住院治療期間他看到自己受辱的視頻在網上被大肆傳播,身心嚴重受害。請問,如果此時你是曉波,接下來會怎么做?
學生的回答:去法院告他!
教師的回應:這個時候怎么沒有人說找老師或者報警呢?
學生的回答:因為實在太過分了。
教師的回應:對的,因為他的行為很嚴重,已經違法犯罪了。
對話三
思考:曉波父母代理曉波到法院起訴了張華,曉波會受到怎樣的判決呢?
學生的回答:他應該坐牢……應該賠償……
教師的回應:大家根據組桌上的《刑法》條例知識,各組分角色審判下……
對話四
思考:讓我們回顧下整個事件,最先挑起事端的人是誰?是曉波,是他先私拆了張華的快遞,但最后被法院判刑的人又是誰呢?是張華。為什么一個原本無辜的人變成了有罪之人呢?
學生的回答:他不應該帶人圍毆曉波……不應該拍侮辱曉波的視頻……
教師的回應:對的,他的報復行為非但沒有幫他維權,反而害了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我們的人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務必要在尊重他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正確維權……
(二)繪聲繪影中呈現案例
“一案到底”雖然強調深層挖掘、貫穿到底,但如果每次都以相同形式展現類似素材、都以教師語言講述知識,學生難免容易感到厭倦、乏味,以致失去學習興趣。為此,我課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準備,以多種形式呈現“一個快遞引發的糾紛”,力求繪聲繪影、耐人尋味,具體如下:
1.以照片直觀展示故事情境
一幅直觀的圖片可以直接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勝過教師千言萬語,若是學生自己擺拍的,更能吸引注意力。為此,課前我讓學生根據故事劇情,自己設定人物場景,拍攝了若干幅照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情節安排加以呈現,學生興趣濃厚。
2.以聲音生動展現劇情發展
為了更好地順承案例劇情的發展,我改變直接以語言闡述的做法,讓學生課前模仿當事人的語氣情緒,將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語句加以錄音。課堂教學中,這些惟妙惟肖、略帶神秘的聲音有效調動了課堂氣氛,學生安靜地聆聽每一句每一字,仿佛案例就發生在身邊。這些貌似虛無、看不見的聲音反而增強了本課教學情境的“真實感”,部分錄音文字如下:
錄音一
張華:你為什么拆我的快遞,還以我的名義給我女朋友回信?
曉波:我就拆,怎么了?你這個小赤佬……
錄音二
張華兄弟:敢拆我兄弟快遞,給我上,往死里打!
張華:給我跪下,叫大爺,拍下來發到朋友圈讓大家看看……
錄音三
班級同學:你看朋友圈了嗎?里面有曉波被打的視頻呢,可真慘……
錄音三
曉波:他們實在太過分了……爸、媽,這件事我一定要討個說法,我要告他……
錄音四
法官:被告人張華,因犯故意傷害罪,依法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期兩年執行……
3.以采訪準確揭示案例知識
“依法保護人身權利”是一堂法律課,雖然教師自身的儲備和課前準備可以滿足學生對法律的學習需求,但與專業的法律人士相比,還是缺乏一點說服力。在“一個快遞引發的糾紛”案例中,許多情節的分析和結果的定論都需要依靠準確的法律依據。為此,我利用當下流行的網絡直播間手段,將幾十公里以外的專業法律請進課堂,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交流。通過采訪提問的方式,請律師為案例做專業分析,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了本次法律課堂的“專業感”和“正式感”,學生聚精會神聽講,吸納本課所學。
(三)小組競答中賞析案例
為了使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的互助合作意識,我將全班四十余名學生分成5個小組,案例賞析的過程中,教師圍繞教材知識、開放式思考、個人的感悟、案例審判等發出多次提問,各小組成員開展競答。教師統計得分,整合舉手搶答、審批案例、課堂記錄等得出綜合得分,進一步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以便更好地投入課堂。幾輪競答下來,各小組參與率有高有低,但總體較為均衡、差距不十分明顯,學生較好投入了課堂。
(四)合作探究中審判案例
“一個快遞引發的糾紛”接近尾聲時,我向各小組提出了本課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問題——張華受到起訴后,將受到怎樣的判決呢?從學生竊竊私語的口中我聽到了坐牢、賠償等字眼,大家都知道張華應該受到較為嚴厲的懲罰,但由于缺乏專業法律知識,無法說出最為準確的答案。為此,我將課前梳理打印好的相關《刑法》條例知識分發給各小組,并將寫有“原告”“被告”“法院”“律師”“陪審員”等角色的座簽放到各組桌上,由小組自行分配角色,開展模擬法庭審判。在給定的時間內,學生依照《職業道德與法律》前面章節所學的民事訴訟程序、教師列出的相關《刑法》條例和各自的角色任務,進行了深入討論,最后由各組法院法官的扮演者公布判決答案。各組答案不盡相同,在普遍認同故意傷害罪的同時,在有期徒刑年限、是否緩期知行、賠償人的界定等存在分歧。各組陳述答案的過程就是本課絕佳的生成過程,教師——記錄、辨析,最后謎底揭曉,由神秘的錄音揭曉答案——被告人張華,因犯故意傷害罪,依法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期兩年執行。問題導向下,“一案到底”一氣呵成,小組合作探究、師生對話思考,課堂教學達到高潮。
(五)反思收獲中評價案例
課堂最后幾分鐘,我以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填寫“反思收獲卡”,詢問學生對本次“一案到底”教學方式的看法,以便教師反饋和改進教學。學生的留言讓人倍感欣慰(截取如下),筆者對“一案到底”教學法進一步增強了信心。
學生1:這節課的故事很有意思,想看電影一樣,圖片和聲音很精彩
學生2:我扮演了一次法官,感覺不錯
學生3:律師直播好酷
學生4:故事主人公最后坐牢好可惜,沖動是魔鬼
學生5:我知道了好多人身權
學生6: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學生7:這樣上課很有趣,比單純講課本知識好多了
學生8:感覺和我們的生活挺近的……
四、中職德育課開展“一案到底”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編制案例時要盡可能涵蓋教學內容中的所有知識點,如有遺漏設法補充
“一案到底”教學法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直接與案例所涉及知識的多少相關。因此,教師編制案例時應以知識點為線索,合理安排劇情,但不應為了刻意迎合教材知識點,使案例過于失真和不自然。若實在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知識點,教師應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基準,適當搭配其他方法加以補充。如“一個快遞引發的案例”中,雖然我課前做了大量思考和準備,但始終無法將人身權利中的“身份權”囊括其中,為此課堂結束時,我口述了“身份權”的涵義,并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自行了解“身份權”概念、列舉侵犯“身份權”的案例,以此彌補遺漏。
(二)講授案例時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做好問題設置和任務安排
“一案到底”教學絕不僅僅是單向的展示案例,教師要以案例為媒介,與學生形成對話,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設問時,要力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各問題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問題要有難有易、有機結合,簡單的知識點不必多費口舌,重難點部分要用有難度的甚至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豐富聯系和深入思考。此外,要恰當安排學生的課堂任務,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無論何種方式,只要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碰觸,讓學生敢于質疑、勇于表達、善于發表自己的觀念和看法,都可以采納。
(三)教學結束后教師需及時進行教學反思,為今后改進積累經驗方法
一要反思教學設計的合理性。通過“一案到底”教學是否完成了預設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若沒有,問題出現在哪里?下次如何改進?
二要反思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從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變化等角度進行綜合評價,以觀察、傾聽、訪談等形式進行診斷。
三要反思評課建議。來自同行的建議彌足珍貴,通過課后的評課交流,進一步了解本堂課教學的優劣點,聽取意見和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王啟贛.淺談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學課程輔導,2015(5).
[2]黃曉慧.案例教學法中“一案到底”教學模式的應用——基于一堂公開課的想法[J].職業教育研究,2013(34).
[3]秦力,陳志紅.“一案到底”教學法在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2005(4).
[4]梁勝榮.淺談新課改下“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