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大部分知識是以文字為主,所以學習時難免會感覺枯燥,再加上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科目也沒有較高的學習興趣,所以就導致其歷史學習成績始終無法得到保障。教師使用啟發式教學法,不僅可以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改善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態度。對啟發式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應用策略
經過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大部分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選擇長期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再加上歷史這一學科所涉及知識的書面表達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所以大部分學生都很難對歷史這一科目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雖然現在已經有一部分初中歷史教師開始重視對啟發式教學法的使用,但這些教師對該教學模式根本沒有過多的了解,同時在使用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啟發過度或者是啟發內容缺乏趣味性等問題,這樣一來啟發式教學法根本無法在歷史課堂上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價值,同時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很難得到保障。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法應用存在的問題
1.教師所使用的啟發方式過于單一
所謂啟發其實指的就是一種具有指導性的思想。只要具有啟發式思想的教學模式都可以稱之為啟發式教學,所以啟發式教學并沒有一種特定的使用形式。但現在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啟發式教學法進行使用的過程中,認為對知識點進行單純的講述并不會具有啟發性,而擁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就只有問答法。所以教師認為只要自己在歷史課堂上設置提問環節,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參與,那么就算啟發式教學法的應用得到了落實。雖然提問環節的存在可以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啟發性作用,但是由于教師長期使用這種啟發方式,學生就會感到歷史課堂枯燥乏味,甚至還會對其產生一定程度的厭倦感,最終教師對啟發式教學法的使用也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2.教師對學生的啟發時機過晚
造成該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1)教師在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過程中比較刻板。盡管學生本身可以對教師所拋出的問題進行靈活性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熟練的運用,甚至還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舉一反三,但教師在面對這些情況的時候,還是會按照自己提前所計劃的啟發流程對學生進行啟發。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啟發式教學法就失去了本身的存在意義,同時學生對歷史這一科目的學習興趣也很難得到有效的激發。(2)當學生對一個問題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以后,其還是沒有搜尋到該問題的答案,這時學生基本上都會呈現出身心疲憊的狀態,甚至有些學生也會選擇放棄對該問題的思考。而一部分教師就會選擇在這時去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啟發。這樣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難達到良好的啟發效果。
3.啟發內容缺乏梯度性
對于啟發式教學法來說,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突顯學生的主動性。所以如果教師想要保證啟發式教學法可以在歷史課堂上發揮自身的作用,那么就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地位,組織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問題的思考。而在此過程中,只有啟發式教學法的啟發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態度,那么學生才會更愿意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性探究。所以教師在設置啟發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其梯度性。但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大部分教師所設置的啟發內容相對來說都比較簡單,同時在思考問題的環節,也只是教師機械地向學生提問,而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回答問題,這樣的啟發內容根本不存在任何梯度性,同時啟發式教學法的使用效果也很難得到保障。
4.教師沒有適度啟發
首先,教師在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時候,經常出現假啟發的現象。即教師所開展的啟發教學工作只具備了與啟發相關的形式,并沒有具備啟發的實質,整個啟發教學工作都只流于表面。雖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空間以及討論時間,但教師開展啟發教學的目的只是為了學生可以說出自己所設定的答案。這樣,學生根本無法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對問題進行思考,根本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次,教師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時候,還會出現啟而不發等現象,導致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所樹立的形象太過嚴厲,導致即使學生對問題思考完畢并寫出了相關答案,也會因為害怕答錯受到批評,選擇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除此之外,一部分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自己的語言不夠簡潔,導致學生聽完問題以后還是一頭霧水,在這一情況下,學生根本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5.教師沒有掌握好啟發的切入點
如果教師在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時候,可以找到一個適合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啟發,那么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調查結果顯示,現在大部分教師都無法找到合適的啟發切入點。當切入點較小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得到有效的發散,甚至長時間以后學生還容易形成定性的思維模式。而當切入點過大時,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就不知道該從哪兒入手,同時學生也根本不知道應該在問題中提取哪些知識。這樣一來啟發式教學法就根本無法在歷史課堂上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
二、啟發式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根據課內學習內容進行提問式啟發
現在大部分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師在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啟發形式就是提問式啟發。而如果教師想要使提問式啟發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那么一定要以學生的實際學習內容重點為基礎,然后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向學生提出具有思考意義且啟發性較強的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述與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相關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圍繞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向學生進行提問,或者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唐太宗進行評價,以便學生可以逐漸掌握貞觀之治的重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提問環節使用正問式啟發和反問式啟發這兩種啟發方式。正問式啟發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共鳴,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問題所蘊含的知識重點。比如,教師在對與“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否屬于暴力性的革命?如果匈牙利想要實現和平發展,那么其自身要具備哪些歷史條件?等。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對整個歷史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由于問題環環相扣,學生還可以一步步地掌握該歷史知識的重點,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而對于反問啟發來說,其存在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在對“與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時候,教材中向學生講述的是:“當中國禁煙的消息傳來以后,英國就決定了要發動侵略戰爭”,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反問:如果中國沒有傳出禁煙的消息,或者中國也沒有做出禁煙的行動,那么英國是否還會發動侵略戰爭?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引發學生主動進行討論,而且能保證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到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對自己的觀點發言完畢以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解戰爭爆發的必然性以及偶然性之間的關系,提升課堂學習效果。最后,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還要先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結合這些方面完成對問題的設置。這樣一來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使學生以更主動的學習態度參與到提問環節,提升提問式啟發教學法的使用效果。
2.歸納詳細歷史事件——類比式啟發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材所涉及的大部分歷史事件的脈絡基本上都是比較清晰的,同時大部分戰爭以及事件的名稱,基本上都是結合發生的事件以及發生地點所命名的。所以教師在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時候,就可以把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相似度較高的歷史事件匯總在一起,或者教師也可以把發生在同一個事件節點的歷史事件匯總在一起。這樣一來,當這些關聯性較強的歷史事件歸納到一起之后,學生就可以更容易對其進行掌握,而教師在這時就可以使用類比式的啟發方式。比如,教師可以把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三個戰爭總結在一起。在這三個戰爭中,我國都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同時這三次戰爭的時間節點也存在較大程度的關聯。學生在這樣的啟發模式下,不僅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三次戰爭涉及的知識點,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3.擴散式啟發
教師在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的過程中,也可以采取擴散式啟發方式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啟發。擴散式啟發指教師圍繞某一個問題從多個角度向學生進行提問,以便學生可以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保證學生可以掌握多方面的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此過程中形成優秀的變通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創造精神。比如,教師在對與明治維新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明治維新的背景以及實際內容,然后在向學生講述完其局限性以后,就可以分別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你怎樣評價明治維新?(2)在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大改革發生以后,日本社會會受到怎樣的影響?(3)明治維新與俄國1861年所發生的改革都存在哪些相同點以及不同點?當面對這三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基礎知識有更牢固的掌握,同時其對這些知識點的運用也會變得更靈活。
4.聯系歷史發展進程——推理式啟發
教師在實際教學課堂上,還可以使用推理式啟發法開展啟發式教學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然后對其中的因果關系以及內在聯系等進行有效的結合,以此來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有效的啟發。比如,教師在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先組織學生對引發該戰爭的主要原因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完畢且發表完自己的意見以后,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當林則徐組織開展禁煙活動以后,英國才產生了打開中國大門的想法,同時英國還把中國當作商品的原料供給地,當供給地因為禁煙活動的進行遭到破壞以后,英國自然就發動了鴉片戰爭。這樣一來學生通過有必然聯系的推理,不僅更為系統性地認識了該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對該歷史事件的印象也會因此變得更深刻。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對啟發式教學法的使用。同時對其進行使用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先對該教學法的具體使用形式以及使用意義進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有所尊重。只有這樣啟發式教學法才可以在歷史課堂上發揮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同時教師的教學成果也可以因此得到明顯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孫延洋.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4(21):35-37.
[2]趙瑛欣.新課改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閱讀,2013(9):69-72.
[3]陳樹蘭.淺談啟發式教學的原則和特征[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40-41.
作者簡介:劉玉環(1974—),女,漢族,甘肅永登人,本科,中學一級職稱,研究方向:初中歷史。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