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摘 要:實驗是實現中學化學教學目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貫穿于中學化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生是實驗的能動參加者,只有學生積極能動地參加,才能保證中學化學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實驗是一種探究性活動,這是有效實施中學化學教學目的的重要且必要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實驗教學;課堂效率;核心素養;化學味
【案例背景】
1.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化學老師都疲于應付提高均分,弱化了實驗教學,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現代教育追求的方向。化學課理應加強實驗教學,讓課堂更有“化學味”。
2.有幸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區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教學擂臺賽),所上的課題是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題一“燃燒與滅火”,經過認真緊張的準備,最終獲得了一等獎。在壓力下激發的潛能讓我有了平時不曾有的發現和收獲,現對“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設計過程做如下總結。
【案例過程】
幾年前上過本課題的校公開課,當時聽課老師的評價還是挺好的,隨后的教學中,對該課的教學我基本上沿用原來的思路,未做大的變動,感覺效果還不錯,但這次是參加賽課,需要我重新反思這節課。
原有的設計(取部分導學稿)
一、火——人類的朋友;燃燒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1.你知道生產生活中哪些方面要利用火嗎?
2.什么叫燃燒?
二、如何得到火?——燃燒的條件
三、火有時是魔鬼,火災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反思:
1.較好的方面
(1)重點突出:一是燃燒條件的探究,二是滅火的原理和方法。通過演示實驗和引導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以上重點。
(2)突出燃燒的利和弊,PPT中呈現了較多火的應用、火災和救火的圖片,應該說對學生視覺上有強烈的沖擊,通過三個環節的安排讓學生較好地認識到燃燒的兩面性,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
2.不足之處
(1)課題的引入比較平淡、直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
(2)燃燒的定義得出比較直接,缺乏思考歸納的過程,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演示實驗是按照教材的方法來做的,沒有創新,容易產生污染,“水下生火”的實驗也容易失敗。
(4)缺少學生實驗,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顯然,以這樣的設計去參加賽課是遠遠不夠的。怎樣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突破,獲得亮點,讓這節課上得出彩?我不斷地去思考、琢磨每一個環節、細節,備課稿改了又改,始終都不那么令人滿意。機緣巧合的是,有一天看到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我也嘗試著去“格”了一下化學,追本溯源: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教學的最基本特征。于是我有了思考的方向。
▲新的設計
(引入)
投影:燃著的火柴的圖片? ?標題:火柴的秘密
讓兩個學生到講臺上分別點燃火柴,其中一個將火柴頭向上,另一個向下。讓學生觀察兩根火柴燃燒的現象。
提問:1.你知道火柴為什么可以燃燒嗎?
2.兩根火柴的燃燒現象為什么不相同呢?
教師:今天我們將學習燃燒的有關知識。
(新課學習)投影:燃燒與滅火
一、什么是燃燒?
投影:蠟燭、硫、木炭、鐵絲、鎂帶等可燃物燃燒的圖片
讓學生歸納燃燒的定義。
二、怎樣才能燃燒?——探究燃燒的條件
演示:實驗7-1 (改進:將銅片上的紅磷和白磷分別放入試管并用氣球密封,用清潔球固定在倒放的橡皮塞上,把白磷卡在清潔球中,利用清潔球防止白磷滑動。)
分析:(1)燃燒的條件。
(2)改進后的實驗和教材上相比有什么優點?
學生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小組匯報,討論。
解決問題:解決引入時提出的兩個問題。
問:1.點火柴時火柴頭是怎么讓火柴達到著火點的?
2.猜一猜:火柴頭燃燒時產生的白煙是如何產生的?聞到的刺激性氣味又是怎么回事呢?
3.火柴頭中含有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它們又是起什么作用呢?
4.為什么火柴頭向下比向上時容易燃燒呢?
過渡:1.聰明的人類早就掌握了燃燒的條件,并讓燃燒為人類服務。
投影:生產生活中利用燃燒的圖片
討論:燃燒的利與弊
投影:火災的圖片
2.當燃燒威脅到生命財產安全時,就要想辦法讓燃燒停止。
三、怎樣讓燃燒停止?——探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完成課本129頁“討論”內容,并同步投影相關的滅火圖片。
學生思考、分析、回答。
歸納: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火場練兵】
1.學生實驗:點燃一支蠟燭,用盡可能多的辦法將其熄滅,并解釋其原理。
2.演示實驗:130頁“探究”
投影:介紹常見滅火器
播放火場自救的小視頻
四、歸納:本節課的知識和方法
1.知識主線:燃燒的定義、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2.方法主線:科學探究法、對比實驗法、控制變量法。
【案例分析與反思】
一、較好的方面
1.加強了實驗教學,彰顯學科特點,讓課堂更有“化學味”
(1)對比原來的設計,首先,引入更具有吸引力。(原本想用“魔棒點燈”的實驗引入,考慮到相關原理不易解釋,故放棄。)火柴是學生在實驗中常用的物品,問題的設置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狀態。其次,在探究完燃燒的條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火柴燃燒的“非主要現象”,結合燃燒的條件一步步對火柴燃燒的奧秘完成了解密,幫助學生提高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且體會到了學習的成就感。
(2)關于燃燒條件探究的演示實驗,我采用的是改進實驗,現象明顯,且很環保。①通過與教材實驗的對比,提高了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更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讓學生提高環保意識。②通過對三處可燃物燃燒現象的對比、分析掌握了燃燒的條件,進一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法。
(3)增加并改進了學生實驗,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實驗能力、探究能力。課本上的實驗活動3是通過對乒乓球和濾紙的燃燒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國際乒聯推行新塑料乒乓球代替原來的賽璐珞乒乓球,而新塑料不易燃燒,無法完成本實驗探究,當然,如果用原來的賽璐珞乒乓球做燃燒實驗則會產生有毒氣體,所以我采用煤塊、小木條和小石子來代替乒乓球和濾紙完成了實驗探究。(實驗準備中的一個發現:采用浴室鍋爐用的煤塊在酒精燈上加熱時容易崩裂,后改用蜂窩煤避免了這種現象。)
(4)在探究滅火的方法時,讓學生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把蠟燭火焰熄滅,然后分析相應的滅火原理,學生踴躍上臺進行了展示。(有學生在解釋吹滅的原理時認為是吹出的二氧化碳使蠟燭熄滅,我立即提供信息“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約占百分之四,同時氧氣仍然約占百分之十六”。學生稍加思考后,很快明白不是二氧化碳的原因。再告知滅火器中的風力滅火器,學生就對這個吹滅的原理不難理解了。這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了備課的重要性:備課時不光要備教材,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多一些預設就多一些上課的把握。)
(5)增加了自制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實驗,讓課堂氣氛一下子達到高潮,并且提供相關物品和藥品的圖片讓學生嘗試設計簡易滅火器;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學生理解了一般滅火器的原理,為滅火器的學習打下基礎。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問題串”的方式培養了學生思維
(1)燃燒定義的得出。我把教材上出現過的蠟燭、硫、木炭、鐵絲、鎂條等圖片逐一進行了投影,首先是讓學生看圖片猜可燃物(比賽),然后讓學生對比以上燃燒現象,歸納燃燒的特征,進一步得出燃燒的定義。整個過程自然、流暢,氣氛熱烈,很好地體現了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的理念,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整節課通過“什么是燃燒”“怎樣才能燃燒”“怎樣讓燃燒停止”三大問題的設置,明確了課堂的主線,讓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也幫助學生培養了化學思維能力。
(3)帶領學生既歸納了知識線又歸納了方法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不足之處
(1)上課時間只有40分鐘,關于滅火器的學習,由于臨近下課,倉促解決,一帶而過。另外,沒有準備滅火器的實物,這也是不足之處。
(2)在演示自制泡沫滅火器時,由于疏忽沒有用力按住橡皮塞導致橡皮塞沖出,(當時心里一慌只是說“好猛啊”)課后我很后悔,本來可以借助這個意外去引導學生分析泡沫滅火器的使用注意事項,同時也能發現這類滅火器的安全隱患,一個很好的課堂生成素材居然讓我錯過了,怪自己的應變能力不強、實驗能力不強,更怪自己的備課存在疏忽和遺漏,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案例后記】
1.教學是一線教師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務,但我們經常由于種種原因缺乏對教學的研究和反思,導致我們的教學能力停滯不前,教學質量也就很難提高;缺少了研究和反思,我們只能終年在機械重復中打轉,專業成長成為空談。
2.國外很多學校化學老師的辦公室就在化學實驗室,而學生的化學課也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化學味”十足,很期待我們也能有這么一天。
參考文獻:
劉知新,梁慧姝,鄭長龍.化學實驗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80-183.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