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文
摘 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文章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進行探討。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生活環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結合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教學模式;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6-0021-02
生活化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然后針對教學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將現實生活與教學問題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知識源于生活,教師結合生活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問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本文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進行探討。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價值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學生正處于人生學習的起步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價值觀、是非觀等還處于一個成長萌芽期,正因為這樣,這也是塑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重要時期。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認知還處于比較膚淺的階段,僅對生活實際有一種感性的認識,任課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因此課堂教學不能受到抽象理論的束縛,而要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生活化的實踐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認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生活化教學的最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后能夠實現知情達理,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生活即教育,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注重生活化教學的實施。要聚焦生活,走進生活,以青少年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以青少年學生成長與發展為基礎,以生活元素為載體,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成長與發展。下面,從結合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生活環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結合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等方面,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
1.結合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大問題就是脫離生活實際,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心理上認為教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并沒有多大的聯系,甚至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多大的價值,因而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感興趣。因此,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我和大自然”一課的時候,教師會發現學生往往更關注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而課堂教學目標除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之外,還要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從道德理論方面切入,單純講解抽象的環保概念,就可能導致學生難以接受,或者很快忘記課堂所學知識。但換個角度,從生活場景切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學生關注的動物、植物的視頻,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著重講解環保知識,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直觀生動地感知自然事物的同時,自覺形成環保意識。這樣自然的銜接過渡,就會比原先生硬的口頭說教更能讓學生接受,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2.結合生活環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時候需要從生活中的小處切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具體生活現象,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要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所生活的環境相結合,結合生動具體的環境啟迪學生的智慧,豐富學生的心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而不是抽象籠統地講解某一個復雜概念。因為青少年學生還缺乏相對完善的抽象思維能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往往只能通過生活環境中的具體體驗來感悟其中的道理,由此形成行為準則。
例如,在教學“我愛我家”一課的時候,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家庭是溫馨的港灣,感悟到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學會感激家人,關心家人,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生活的情感。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時代背景來講述。現在“二孩政策”已經放開,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家庭環境中如何與兄弟姐妹友好相處”這樣的問題。由此滲透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給學生講述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道理。
3.結合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機械地講解書本知識,而要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對豐富的生活素材進行深入探究,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主動探究,在熟悉而直觀的生活情境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例如,在教學“我們在一起”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生活情境模擬,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和老師、同學在一起的美好,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錄制他們的表演,接著引導學生反復觀看自己的表演視頻,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這樣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美好,懂得如何在集體生活中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
總之,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重要意義,靈活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生活環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結合生活情境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培養品學雙優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葉青.立足生活本位,探求道法真知——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真”[J].教育觀察,2019(30).
[2]楊秀云,吳怡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05).
[3]孫全軍.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植根于學生的生活土壤之中——以“做個有教養的現代人”一課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3).
[4]唐燕.“摹仿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