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玨儀
摘 要:新學校開辦之初,學校要聚賢能、聚能量、聚焦點、聚人才,建立行政團隊、完善各項制度、構建聚能教育、抓好團隊建設,快速把學校工作理出頭緒,使新學校走上規范化管理之路。在辦學的過程中,要勤于總結、提煉,逐步形成新學校的辦學特色,凝練出聚能文化,成就“樹品”德育,使新學校向高品質學校發展。
關鍵詞:新學校;規范化管理;辦學特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71;G6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6-0028-02
新學校開辦之初,迎來了新環境、新教師、新同學、新家長。在一切的“新”中,要快速理出頭緒,避免管理秩序混亂。這就需要聚賢能、聚能量、聚焦點、聚人才,建立行政團隊、完善各項制度、構建聚能教育、抓好團隊建設,使新學校走上規范化管理之路。要逐步形成新學校的辦學特色,使新學校向高品質學校發展,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成長的生態校園、智慧校園、智能校園、詩意校園。
一、聚賢能,組建行政團隊
學校可以以籌建組的教師為主,成立新學校的行政班子。行政班子成員來自不同的學校,身上都已印刻上原學校的文化基因,這就需要進行文化融合,趨大同,存小異。要以共同辦好新學校為目標,研究新學校內外的實際情況,進行“頭腦風暴”,把事務進行梳理并邀請資深專家進行指導,確定學校近期辦學目標及遠期辦學目標。
大家達成共識,對近期目標進行分解,分工協作,逐一完成。故此,學校行政團隊架構初步搭成,成立了校長室之下的德育處、教學處、總務處、辦公室,做到上下暢通無阻,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同時推進,取得全面的進展,校園秩序逐漸變得清晰、有序。
例如,筆者接到籌備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小學北校區的區教育局相關文件后,依據相關文件精神,立刻在全區各學校招賢納士。經過多次輾轉,吸納了兄弟學校三位骨干教師,成立了籌備組,開始北校區籌備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大家彼此慢慢了解、相互磨合,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理解,從理解到默契,完成了籌備組幾名教師之間文化觀念、性格、工作作風的摩擦與碰撞,形成了建設北校區的合力,為行政班子的組建打好了基礎。
二、聚能量,完善制度機制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行政團隊組建之后,當務之急就是建立、完善各類規章制度,讓教職工的學習、生活有章可循。行政團隊借鑒他校的規章制度,聯系本校實際情況,以上級文件精神為指引,制定出適合學校發展的各類規章制度,分類歸納,匯編成冊。
為了開學以后新生盡快熟悉學校,行政班子帶領大家匯編具有自己學校特色的《學生入學手冊》,使之成為新生入學階段家長與孩子的開學指南。
三、聚焦點,構建聚能教育
學校頂層文化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新校辦校之初,要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立德樹人的要求,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啟發,基于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學校布局定位,教師和學生、家長資源,還有環境布局、區域環境、人文底蘊與社區資源,以及校長及學校核心成員的育人理念進行深入思考,構思學校頂層文化,逐步形成“聚能教育”——廣學博納、聚能發展。建立一訓三風:校訓——廣學博于納、校風——樂學始于讀、教風——研學精于思、學風——好學勤于問。孕育“詩雅校園”文化,形成“樹品”德育特色,構建“聚能教學”模式。
而校園文化是頂層文化的外顯形式,是營造學校和諧文化氛圍的重要基礎和平臺。新學校要利用校園空白的優勢,結合學校頂層文化的內容,布置學校、裝飾校園,讓墻壁說話、讓雕塑宣傳、讓功能場室訴說文化內涵。美好的校園文化能時刻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可貴,引導學生將學習視為終身行為,開拓思維領域。同樣,優秀的校園文化對教師也起著激勵作用,讓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和諧,整體上提升學校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使師生自覺愛校、榮校、強校的想法不是只停留于表面口號而是付諸實際行動。
四、聚人才,抓好團隊建設
為了開學之后學校盡快進入正常的運行軌道,開學之前的教師培訓勢在必行。學校各處室要組織新老教師培訓、交流,讓教師們知道學校的籌備歷程,對學校有更深的了解,同時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務,為開學工作做好前期準備。
開學之后,學校要及時對新教師、新班主任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組織教師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倡導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以高尚的道德修養、卓越的人格魅力、高超的學術水平引導教育學生。定期邀請專家以及兄弟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對全體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業務、教科研培訓,有序實施“青藍工程”,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邀請經驗豐富的優秀班主任開展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活動,讓新班主任找到工作方向。
例如,作為一所新建學校,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小學北校區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領導班子注重人本管理,加強隊伍建設,通過實施教師師德、專業成長計劃,使全校教職工不斷提升師德水平、科研和教學水平,彰顯高效團隊的風采。首先,師德促成長。學校給教師提供最好的發展平臺,營造和諧的教育、教學、教研氛圍,讓他們在這里感受職業成長和能力提升的快樂。教師們在師德學習中滋養自己的底氣,在思考中獲得靈氣,在實踐中造就自己的才氣。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在人本管理的滋潤之下迅速成長,成為身正為范、師德為重的幸福教師。其次,師徒共成長。和諧的校園氛圍,是骨干教師成長的土壤。科組實施師徒結對子活動,班主任也實施師徒結對子活動。學校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管理經驗的老教師均帶一名青年教師作為幫教對象,充分發揮優秀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最后,培訓促成長。為了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學校堅持每周開展一次校本培訓,并邀請教育專家來校開展專題報告或學術講座。學校還積極外派新教師到外地參加學習,重視名教師、骨干教師培養工作。對于外出學習的教師,學校進行跟蹤管理,讓外出學習者撰寫學習心得、教學反思;根據培訓內容,還請部分外出學習者在校內開展后續培訓,將學習收獲跟其他教師分享,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培訓成果。此外,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區教研室開展的各項教研活動。校本培訓的扎實開展,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加速了教師的自身成長。
五、成特色,抓好“樹品”德育
新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對新生的養成教育培訓當成德育工作的重點,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著力抓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培養學生就像種樹一樣,要讓學生懂得唯有自己努力夯實基礎,才能根深葉茂,才會有觸碰天際的翅膀。學校要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重點,使德育工作目標具體化、內容系列化、評價制度化。要認真貫徹實施《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真正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踐行。還要聘請專家開設專題講座,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深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還要重視強化少先隊建設,少先隊工作要配合學校活動計劃,開展得有廣度、有深度,逐步形成“樹品”德育特色。
綜上所述,促使新學校在辦學路上快步走上規范化管理之路,需要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要聚賢能,組建行政團隊;聚能量,完善制度機制;聚焦點,構建聚能教育;聚人才,抓好團隊建設;成特色,抓好“樹品”德育。學校教職工不忘初心,擼起袖子加油干,就能與學校一起走向教育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鑒.教學智慧:內涵、特點與類型[J].課程·教材·教法,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