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暉 王中華
摘要:
高職院校輔導員從事于學生管理工作,事情多、任務重,常常疲于應付,加上專業(yè)背景的限制,難以花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來,加之高校沒有明確的政策引導,造成輔導員隊伍普遍科研能力不強的局面。重視輔導員科研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隊伍的健康發(fā)展,有利于輔導員的成長。
關鍵詞:輔導員;提升;科研
一、輔導員科研水平的現狀
高職院校輔導員是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主要實施者,肩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教育、社團活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一系列工作,還得兼顧學生宿舍、學生安全、班級建設等工作,多頭而繁雜,在這里工作強度之下,很容易將自己的專業(yè)閑置,長期不從事專業(yè)科研工作,最終專業(yè)丟失。走訪調研省內部分高職院校輔導員,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溝通調研得出輔導員普遍科研現狀:原本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學科的科研水平基本屬于本校中等左右,個別屬于中上。原本有其他專業(yè)背景,一種繼續(xù)抽空進行專業(yè)研究,但受限于時間、空間、精力,難以大發(fā)展,只能進行低層次研究,內心深處同時做好轉崗的準備;另一種放棄原本專業(yè),投身于學生工作,在“0”基礎上進行研究,大多屬于工作總結性質的科研,同樣屬于中低層次。這種層次科研的發(fā)展帶來不了滿足感,在權衡利害之后,大多數輔導員放棄了對專業(yè)或者學生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和追求,在滿足于完成高職院校基本科研工作量基礎上,隨波逐流、放任自己[1]。
二、提升科研水平的必要性
1、高職院校的內在要求
高職院校同屬于高校層次與范疇,培養(yǎng)高技能水平的人才,以服務于應用型產業(yè)為根本。高校需要“大樓”與“大師”,高職也需要專業(yè)專家來支撐。高校的主要功能:教學、科研,科研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科研的支撐,就沒有學校的教育行業(yè)地位,沒有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沒有學校的生存空間[2]。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的一份子,身背“大學教師”之名,與普通專業(yè)教師身份沒有任何區(qū)別,如果在科研上從起點就落后,必然會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很多困境。
2、學生管理工作發(fā)展的需求
學生管理工作多頭而繁雜,許多輔導員工作在其中從早到晚、起早貪黑、疲于奔命、怨言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考慮將所從事的工作進行分門別類的分析和歸納,甄別出可以用一般方式、方法來處理和只能用特殊手段來解決的,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提升工作效果。通過對國外文獻的研究,特別是美國近20年來學生工作者的歷程發(fā)展,可以看出國外非常注重工作的實效與總結,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讓工作模型化、程序化,從而化解工作難度與繁雜性,這也是國內輔導員隊伍發(fā)展的必然方向,學生管理工作的美好明天[3]。如果實現這種愿景,必須靠輔導員不斷地從事專業(yè)研究、不斷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形成屬于自我的科研成果,并實際應用。
3、自身發(fā)展的需求
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工作在輔導員入校時便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導向:(1)長期從事學生管理、黨建工作,并在輔導員系列上晉升,一種是專業(yè)晉升,評輔導員系列講師、副教授、教授;一種是職務晉升副科、正科、副處……(2)經過幾年工作后,許多高職院校規(guī)定可以輔導員轉為教師崗,原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或者折算入后面的工作時間里,那么可以轉評教師崗的講師、副教授、教授[4];(3)經過幾年工作后,由于表現突出,被提拔到相關行政崗位,這種職務晉升通道是副科、正科、副處……通過以上來自于相關高職院校的調研分析,得到的結論顯示在輔導員的職業(yè)生涯中,絕大多數輔導員都必須要依靠職稱晉升來提升自我,而職稱晉升在蘇中片高職院校中已經越來越難,對科研要求越來越高。從以上可知,高職院校輔導員為了更好地做好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必須抽出時間,努力在專業(yè)或學生工作科研上有所建樹,在有限資源條件下,想方設法提升自我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科研層次,為自身今后職業(yè)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不僅是學生工作發(fā)展的要求,更是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三、提升科研水平的途徑
1、夯實理論學習
現在已是終身學習社會,對于自身要求不能放松,通過自我學習達到自我改造的目的,不管是專業(yè)學習還是學生工作理論學習,內因始終是決定事物發(fā)展前進方向的決定性因素。通過本書、網絡等方式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在學習過程中多學、多思、多問,不斷活躍自己的專業(yè)思維,努力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5]。
2、加強英語學習
從進入高校工作后不要忘記英語學習的加強和重視,在輔導員工作層面,很多先進的理論和方式都是從國外傳到國內,想要獲得最新的研究進展,緊跟世界前沿,必須直接閱讀相關英文文獻。在日常工作之余,利用各種方法加強英語閱讀理解和專業(yè)詞匯的認知,也可以去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外國留學生多多交流,保持乃至提高自己的英語讀、寫水平,為科研打好語言基礎。
3、提高實踐能力
以強大的理論知識基礎來培養(yǎng)自己的實踐能力,積極參加各項學術活動的研討、座談,通過活動增長自己的知識面,尋找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努力參加各類項目申報,通過不斷的項目申報過程來提升自己的申報技巧與、時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查閱文獻、整理資料的水平。在實踐中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團結協作、銳意進取,不斷完善自我。
4、注重團隊協作
高校輔導員工作任務重,很難有成塊、連續(xù)的時間來做科研,必須學會團隊協作,爭取高層次、有經驗的老師加入團隊,或者加入別人的團隊,在團隊中,利用團隊的集體優(yōu)勢,相互學習。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學生科研團隊,與學生一起培養(yǎng)團隊精神,在課題組內分工協作、互相配合,要求自己與學生一樣,勤勤懇懇地完成每一個研究環(huán)節(jié),做好每一個難點標記,這樣與學生一起成長,一同收獲科研的快樂[6]。
5、學會總結歸納
每一個課程的申報都是一種艱辛的過程,每一個成果的收獲都是不斷努力的結果。大面積的申報課題,屬于“普遍撒網”行為,但是通過這種大劑量的練習,在申報過程中就會有很多感悟,讓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層次必須學會總結歸納。對照大量查閱文獻、實地走訪調研、理論實驗研究,到寫成課程申報書的過程是一個一直自我增長的過程,在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改善問題、解決問題就會使科研申報水平不斷提升。在實踐過程中邊做邊改,邊改邊寫,以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提升科研實踐的水平。兩者結合,項目申報、項目實施、項目總結的水平一直提升,層次自然越來越高,科研水平自然越來越強。
[參考文獻]
[1]代芳俊,劉雪飛.高職院校輔導員績效考核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以GY學院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0):290-291.
[2]譚洪濤,陳莉,嚴中.“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探討——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42):20-21.
[3]馮祥,王紅松,吳亦菲.高校輔導員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J].文教資料,2019 (29):138-139+137.
[4]趙云娟.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以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20):117-118+124.
[5]李敏.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3):12-15.
[6]林溪.淺析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yè)化與專業(yè)化培養(yǎng)[J].教育現代化,2019,6 (82):135-13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思政專項《高職院校輔導員質量提升工程的體系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SJB820)
(作者單位: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