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成剛
【摘要】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常識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密不可分的。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身心健康的必經過程,也是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好時光,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既符合初中生的成長特點,也是新時代教育的需求。德育教育被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德育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德育可以有效幫助初中學生樹立遠大抱負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本文旨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為策略研究,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德育?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070-01
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滲透策略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時代的進步,每個人的思想也受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初中生有較強的好奇心理、逆反心理,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辯知能力差,在當下信息時代的誘惑下,由于自身控制能力差,意沉迷于網絡和游戲中,既影響了學習,還誤導了人生觀的建設,同時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1.不夠重視
中學作為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多數教師對于這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從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標準。以學習好代表道德素質好的心理,導致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并不完善。人屬于復雜的生物,人的發展需要后天的引導與培養,才能樹立健康的人格和賢德的品質。德育教育的開展受道德與法治課程不重視的影響,沒有從根本上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1]。
2.輕于實踐
目前教學方法跟不上新時代的發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弊端。眾多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法缺乏基本的認知和理解,致使德育教育沒有完全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另外,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常教師們也只是知道書本上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卻忽略了實踐教育對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1.教學方法的創新
由于初中生處于青春時期,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僅靠單純的灌輸式德育教育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還可能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致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如果想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加以改變,在教學中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例如,在講解“友誼”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和問答的形式,讓學生深化友誼的含義和怎樣建立友誼并維持,從而認識到友誼的價值。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影像和幻燈片的形式將古今中外關于友誼的事跡播放給學生,如伯牙和鐘子期的事跡,恩格斯和馬克思的事跡,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事跡等等,在多媒體的帶動下,通過了解這些偉人之間的事跡和彼此的深厚友誼,加深學生對友誼的認知,引起學生對友誼的重視。
2.情感教育的融入
教師帶有感情的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真誠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和價值,并在學習和生活中自主實踐。以集體中成長這一章為例,由于當下初中生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環境中,缺乏集體情感意識,甚至沒有認知到集體的含義和概念,因此,作為教師,要以提高學生集體認知和集體榮譽感為目的,將高冷的姿態轉變并融入情感教育,增強學生的集體情感教育。針對平時抵觸參加集體活動,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學生,教師可以制定一些辦法讓學生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提高參與集體活動的興趣。比如,就集體榮譽這個話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論自己的見解,針對缺乏集體容易的學生,教師和同學可以多給予鼓勵和幫助,做到不取笑不排擠,在課余多與缺乏集體榮譽感的學生交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集體活動。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渠道,把學生組建到一個群里,讓學生可以把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感受分享出來,在這種歡樂輕松的“大家庭”氣氛中,加深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教師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師作為德育教育的引導者,因此要達到在道德與法治中順利滲透德育的目的,使學生不產生抵觸心理,教師就應做到以身作則,做到道德高尚,情感充沛,和藹可親,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要當每一位學生的知心朋友,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才可以贏得學生的好感和尊重,從而更好的開展教育工作。
初中作為學生步入高中,進而走向大學的重要階段,此時學生的學習壓力大體來說還不是很大,所以現階段正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完善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建構的大好時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現階段網絡時代的誘惑下,增強學生的自我把控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進而創造良好的道德素養為其以后的發展做鋪墊。
參考文獻:
[1]李應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