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摘 要:目前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許多學生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成績遲遲得不到提高,并被貼上了學困生的標簽。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大量存在,不僅影響了英語課程教學發展,更增加了學生輟學的風險。針對此,教師可從當前教育背景出發,對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多角度分析,并結合問題探究轉化策略,以期對優化農村學生的教育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學生;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
學困生問題是基礎教育階段中最為常見的現象,目前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學困生的比例令人擔憂,因此,深入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探究轉化策略,成為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
一、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
目前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學困生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注意聽講,找不到自主學習的好方法,課后作業應付了事,等等。當然,學困生的出現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學生的智力缺陷,而是應該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這樣才能制定多管齊下的教學指導策略,促進學困生實現真正的轉化。具體來看,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動機不足,缺乏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以及堅持探究的意志。這是影響學生的內因,所謂內因就是影響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通過對農村初中生的調查來看,多數學困生都表現出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的傾向,他們或者對于自我要求過低,長期缺乏科學的管束與指導,在“得過且過”中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動力;或者對英語學習“三分鐘熱情”,靠著一股沖勁發憤努力,卻難以持久,在“奮發圖強”與“半途而廢”的循環中逐漸消磨意志;或者意志力薄弱,抵抗挫折的能力不足,在遇到學習困難時難以從學習上找到解決的方法,從心理層面實現自我疏導,進而出現知識斷層,慢慢滑入了學困生的行列。
2.缺乏科學的方法指導,使得學生在機械的學習中看不到起色,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知識體系瑣碎且繁雜,需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制定嚴密的學習計劃。但是,一些學生由于缺乏自我學習意識,同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教學指導,使得其學習計劃的隨意性較大,難以形成嚴格的自我要求,而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前預習中無法根據教師要求完成自主學習,在課堂訓練中跟不上教師以及其他學生的節奏,在課后鞏固中無法按時獨立完成任務等等。
3.教師對于學困生缺乏足夠的重視,教學指導缺位。在農村英語課堂上,兩極分化的情況十分突出,即教師與優等生積極互動,共同探究學習的重難點;學困生處于課堂的邊緣位置,難以參與其中,無法跟上課堂學習節奏,甚至在被忽視、被排擠的氛圍中放棄自我要求,出現搞小動作、睡覺等不良行為。課堂教學指導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發展情感價值的主要場所,教師對于學困生采取忽視、冷漠的態度,不僅切斷了其學習知識的路徑,也影響了其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讓學困生產生深深的自卑,并失去了自我轉化的動力。
4.家庭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通過對農村初中生的調查可以發現,留守兒童的比例較高,這些學生長期缺乏穩定的親子關系,在性格發展方面出現問題,進而影響了英語課程學習。一些家長文化素養不高,難以為學生提供針對性輔導,導致學生課后學習缺乏制約與管束,影響了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此外,在農村文化氛圍中“讀書無用”的論調影響較大,且許多人對于學習存在強烈的功利性,認為英語學習對于農村學生用處不大,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造成負面影響。
二、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做好學生摸底調查,掌握學困生情況
在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出學困生,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轉化策略。在初一學生入學后,教師應進行一次總體的摸底考核,檢測學生的英語成績,并以此作為基準確定學困生的范圍。例如,對于學生的單詞、語法掌握情況,口語運用情況,閱讀與寫作情況等進行具體調查,了解學困生存在的薄弱點,同時加強與學生的對話溝通,引導學生參與到自我評價中來,將教師對學困生的評價與學生自我學習需求相結合,進一步明確學困生轉化的方向;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緩解學生對“成為學困生”的心理壓力,并通過定期的考核與評價檢驗學困生轉化情況,動態把握學困生的基本信息,以確保轉化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二)優化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起點,也是促進學困生轉化的重要手段。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之間只有建立牢固的信任關系,學生才能夠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指導,因而學困生的轉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從師生關系著手設計學困生轉化策略:堅持為人師表,樹立良好的師者形象。例如,學困生多存在不自律的問題,教師應在日常行為中對自己嚴格要求,認真完成對學生的承諾,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習、模仿,提升其自律能力,滲透情感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將學困生的信息整理成冊,并通過平時談話、教學觀察、家訪等方式逐步完善,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重視。教師要避免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對學困生與優等生一視同仁,理解學困生也擁有獲得成功的欲望,也希望獲得家人、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英語學科為線索,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困生在自我展示中體驗成功,逐漸找到自信;堅持民主平等的管理原則,用愛心、耐心讓學困生獲得尊重,使其主動貼近教師,理解教師的期待,并強化自我發展的動力;關注學困生生活學習的細節,幫助學困生制定學習計劃,引導其在規范與要求中逐漸提升自主意識,并在教師的關心與輔導下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塑造自己。
(三)采用分層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果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提出要求,一些學困生由于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有限難以達到教師的統一化要求,因而長期處于挫敗與失落的狀態,失去了自我轉化的動力。針對此,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用分層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做出差異化要求,確保每一個層次學生都能夠在縱向對比中實現自我發展。
教師在分層教學中,應該針對學困生的英語成績、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素養做出綜合分析,并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與其他層次學生相區別。在教學內容上,應調整英語課程要求,從基礎入手,做好單詞、語法、口語等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由易到難,逐漸積累成就感,提升英語學習的動力;在教學方法上應在興趣的引導下做好講解,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法進行輔助教學,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同時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注重作業安排,強調精準適量,確保作業內容符合學困生的英語基礎,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挑戰;優化教學評價,教師不應吝嗇對學困生的夸贊,要讓學困生在“Good”“OK”“Well done”等話語中逐漸樹起信心;關注學困生的心理狀況,避免在分層教學中出現“貼標簽”的情況,從學生的發展潛能出發,激勵其在符合自我發展要求的環境中不斷成長。
(四)指導學習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方法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實現自主學習,進而在內外作用的共同推動下實現轉化。例如,在單詞記憶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突破機械記憶的誤區,將單詞放在一個句子或者一個語境中,理解單詞的含義,提高記憶效果,或者引入聯想記憶法,在課堂上刺激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在聯想與想象中,加深對單詞的印象,并潛移默化地構建單詞網絡;在語法學習中,應注重知識梳理,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名詞、介詞、冠詞、代詞、形容詞的用法,以及初中涉及的時態等繪制成生動有趣的圖形,在形象思維的運用中完成記憶。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獨立繪制思維導圖,并檢查、糾正、完善,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掌握并運用英語語法;在閱讀理解中,可以制定閱讀與背誦計劃,拓展閱讀范圍,按規定每天完成一定的閱讀量,積累閱讀經驗,培養英語語感;適當推薦學生感興趣的英語繪本等課外讀物,打破學生課內閱讀的局限,用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吸引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進而發展閱讀能力;在寫作訓練中,應主動運用所學過的單詞、句子,不斷更新句子表達方式,做到活學活用,提高英語語言表達能力,針對學困生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應耐心糾正,并將問題融入日常教學指導中來,以達到對癥下藥,實現對學困生的轉化。
(五)協調外部條件,優化學困生轉化的外部環境
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深入分析外部因素對學困生的影響,并引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結合社會環境的發展幫助學生分析英語應用形式,降低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學生自我轉化的動力。家庭教育在個人成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通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教師應重視家長在促使學困生轉化中的作用,利用家長會、通訊等手段與家長及時溝通,如實反映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境,并要求家長力所能及地配合學校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轉化環境。此外,教師還應該結合當前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趨勢,打開農村學生的眼界,引導學生從更長遠的發展出發,提升英語學習的動力。
三、結語
總之,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立足教學主導地位,從多角度出發,推進教育教學環境的優化,激發學生自我轉化的動力,促進學困生實現真正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邵旺霞.農村中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學周刊,2018(24).
[2]蔣虹.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