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嬌 鄧凌云
摘 要: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曾是公安機關主導的工作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對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村由于居住分散,各種治安監管手段(包括見警率和科技手段)等缺乏,治安防控難度較大。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農村建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為村民提供更好地人文環境服務,必須將現代化手段與隊伍建設結合,培養出一批能借助高科技,高效率地完成治安防控任務的專業化、智能化隊伍。
關鍵詞: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共經濟學;現代化手段;隊伍建設;社會治理
一、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現狀
1.從公共經濟學角度分析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概念
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屬于農村地方的公共產品,主要包含預防和控制兩個方面。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公安機關為專業及主導機構,擁有執法權;地方政府對轄區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負總責,但無執法權,主要任務為協調地方各職能單位或部門,建立聯動協作機制,推動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這一公共產品的建立健全。
2.提供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主體分析
在當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再是公安機關單打獨斗,已成為政府負主責,公安、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協同參與的公共產品。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工作格局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向法治化、社會化、信息化水平邁進,各級聯動的工作機制不斷理順,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效應,農村社會治安整體防控能力才能持續增強。農村社會治安預防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主體。
(1)政府。在農村社會治安預防體系中,政府對轄區內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負總責。政府因對各村級自治組織有直接管轄權,可以直接安排村級整治各類治安亂象,通過資金扶持等渠道幫助村級提升村級治安防控綜合能力。
(2)公安及相關職能部門。公安部門在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上依然是最專業的部門,其建立的“六張網”(街面防控網、社區防控網、單位內部防控網、視頻監控網、區域警務協作網和“虛擬社會”防控網),“四項運行機制”(情報信息預警機制、警務實戰指揮機制、實戰勤務運行機制、工作績效考評機制),大大提升了治安防控體系的科技化、專業化、效能化建設水平。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在及時解決農村暴露的問題,以免事態擴大產生治安問題,或在治安問題發生后,與公安機關協同作戰等,即在治安問題的防范和控制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農村來說,因執法力量薄弱,各類監控網絡和情報機制在農村地區覆蓋度不夠,這些監測手段的觸及度仍十分有限。
(3)村級組織。村級組織組建的治安巡邏隊在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健全上非常重要。政府、公安及相關職能部門精力和人員有限,無法監管到村級的所有場所。此時,就需要村級組織組建治安巡邏隊,對轄區開展常態化治安巡查,以補充政府、公安及相關職能部門精力和人員的不足。村級組織針對常態化治安巡查的動態情況及各領域凸顯的問題或矛盾,每周研判轄區內的重要治安問題,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不了的,迅速提請鄉鎮政府協調解決。這樣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才能保證小的治安問題及時有效解決,不演變成大的社會亂象,以免事態最終不可控,確保政府、村級組織長久公信力的維護。
二、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突出問題
1.農村防控的整體力量薄弱
農村由于由于居住分散,各種治安監管手段(包括見警率和科技手段)等缺乏,而村級組建的治安巡邏隊,并沒有執法權。而擁有執法權的基層民警力量薄弱,只能在村級組織發現治安問題或接到舉報電話后被動維護治安秩序,工作中的預防性不夠,更多的體現在控字上。公安機關在治安防控上的前瞻性不足,治安防控的成效不顯著。
2.防控隊伍的專業化不高
村級組建的常態化維護治安秩序的治安巡邏隊未接受過專業培訓,在治安防控技能上極度缺乏,也沒有執法權,對社會治安亂象的威懾力度甚微,導致在維護村級治安秩序方面的成效微薄。同時,治安巡邏隊員未佩戴顯著的標識標牌,專業能力和專業標識的缺乏使得治安巡邏工作留于形式,未真正起到治安防控的效果。
3.農村防控的科技化不夠
因城鎮人員密度大,經濟條件、地理位置等優勢,更容易爆發各類治安問題,使各級政府對城鎮的治安防控建設更加重視,資金扶持等力度較大。使城鎮擁有高密度的“雪亮工程”,各個物業小區的建設更加科學規范,高頻率的街面見警率,并建設有中心警務站。這些科技和人員優勢,對治安亂象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相較而言,農村對治安亂象的科技防控水平較低。
三、強化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措施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下,各級政府應提升防控社會治安全局的能力,以信息化為引領,以建強基礎隊伍建設為根本,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健全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1.強化農村社會治安防控網格建設
(1)建強鄉鎮(街道)和村級治安防控隊伍。建強鄉鎮(街道)綜治中心,由綜治中心負責,整合多方力量,強化綜治中心管理平臺建設,形成坐鎮指揮中心能夠遠程調度的工作模式。配齊配強基層民警力量,實現一村一警,確保民警能夠下沉到村,主動開展治安防范工作。在農村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招聘專業網格員隊伍,培養具有治安防控技能和精準識別能力的網格員隊伍,并佩戴標識標牌,推行精細化管理,協助鄉鎮(街道)派出所和駐村警務做好治安防控工作。
(2)優化防控力量布局的全面性和重點性。根據人員密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由駐村警務現場調度安排村級所有治安防控力量,優化防控力量布局。提升村級治安防控的聯動工作機制,確保突出治安問題的排查整治及社區服刑人員、揚言報復社會人員、易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刑滿釋放人員、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有效管控。
(3)常態化開展治安防控培訓。必須建立常態化的培訓機制,不斷提升治安防控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設施配備。要將網格員、村義務巡邏隊都培養成具有專業治安防控技能和精準識別能力的隊伍。確保在治安問題發生或即將發生時,及時采取多種渠道獲取信息,準確精準處置,確保事態及時有效控制,確保防患于未然,對轄區內形成震懾效應。
2.提升社會治安防控的科技水平
(1)優化“雪亮工程”建設。目前為止,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的密度還不足,有的農村重要場所還未全面普及;系統的智能化水平還不夠,未達到精準識別的效果,僅能模糊地呈現動態圖。因此,優化“雪亮工程”建設,不僅需要多方位普及其觸角,也需要提高其建設標準,為精準識別鋪路。
(2)強化資源共享及多方應用。整合“雪亮工程”、綜合執法系統、公安系統等,運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系統資源的共享,以便創新治安防控手段,確保對各類潛在或已暴露的治安問題進行全程監控,與相關部門及時聯動解決。
3.三治融合推進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1)自治為基增強社會協同。堅持以人為本,引導社會組織、村民主動參與農村社會治安防控,發展壯大平安志愿者隊伍,強化村級群防群治隊伍建設。通過群防群治隊伍對村民防范意識、防范知識的宣傳,使村民提升治安問題的辨識能力,暢通治安問題的舉報渠道,真正實現群防群治,社會協同。通過這種形式,可增強基層群眾在社會治安防控工作中的參與度,讓各類治安亂象無所遁形,社會也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2)法治為本推進依法治理。加大對重點治安問題的打擊力度,運用法律手段集中力量解決治安突出問題,以點帶面,推進同類型治安問題的順利解決。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大力整治各類治安亂象,整頓基層治安秩序,強化基層政權建設和群眾基礎。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宣傳教育,通過開展講座、發放宣傳資料、以案釋法等多種形式,圍繞群眾關心的重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常態化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3)德治為序弘揚正氣。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建道德法治宣講團,常態化開展道德法治講堂,評選道德楷模和文明家庭,道德楷模和文明家庭進行經常性宣講,引導村民崇德向善,提升村民的道德素養。開展四季文化節,以良好的文化氛圍渲染,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建立誠信檔案,以百分考核機制,對村民的行為進行分數上的評價,作為參軍、入黨等個人重要事項的重要參考依據。以營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從道德文化的層面上潛移默化地減少治安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寧、吳盈珊、徐植、趙云帆、劉瑛琛.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發展歷程、結構分析與優化路徑[J].中國集體經濟,2020(02):157-158
[2]云山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研究[N].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8-11(6)
[3]宮志剛、李小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若干基本問題研究[N].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2)
[4]李朝偉、王新文.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N].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