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工作的核心,意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且思維能力也是學生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和關鍵。所以,教學過程中,知識教學既是一種社會經驗的傳承,更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工具。而在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啟發式教學法是最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對此,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措施展開了論述,總結了幾點教學經驗和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啟發式教學法;深度思維能力;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057-02
【本文著錄格式】沈文君.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措施[J].課外語文,2020,19(18):57-58.
引言
思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比較能力、系統化和具體化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輔助學生獲得更豐富的語言技巧,同時,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深邃學生的思想、豐富學生的情感。在當前的教學中,對于一篇文章的教學,為了如期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不少教師還是存在著應用說教式教學方法的情況,這難以輔助培養學生獲得高效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還是存在如下教學現狀制約著學生深度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小學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現狀
(一)忽視背景知識滲透,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發展不足
文學作品中,對于一些深邃思想的傳遞、一些細膩情感的表達,往往是藏匿于一些文章的細節中,含蓄的表達方式需要讀者細心閱讀并進行縝密分析,才能使讀者的感受更加深刻,才能將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深入學生的骨髓和心靈。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初級的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并且學生的情感經歷和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學生對情感的感知力較弱,并且對于一些文章中深邃情感的分析能力不強。但是,一些作品中的情感往往和作者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和人生態度有關,尤其是一些古詩詞中的情感更是和詩人的寫作風格和人生歷程息息相關。所以,依托于背景知識開展教學活動,往往能夠增強學生對情感的感知力,提升學生的推測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似乎學生已經明確了閱讀資源中的一些套路,張口就是“表達了作者…的情感/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和抱負”。如上套路化、模式化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無法真正對文章或者古詩詞中的情感產生共鳴,更多的是在迎合題目要求。所以,分析當前的教學現狀,教師忽視對一些文章或古詩詞背景知識的滲透,往往導致學生對一些感性的情感感知資源積累不足,學生的推測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如上教學現狀之下,教師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啟迪,缺乏相應背景資源的滲透和精心設置問題的啟發,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無法感知情感更無法獲得美的體驗。
(二)輕視學生發現過程,學生抽象和分析能力發展不足
教育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揮者,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是通過一定的精準性問題引導學生揭開知識的面紗,在朦朧中主動探索出新知的真諦,這是學生發現知識的過程。在發現和探索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素養穩步提升,同時伴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高。但是,當前不少教師卻往往輕視學生的發現過程,而是將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將高度概括化的知識告知學生,缺乏教師啟發、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學生的任務也就變成了對知識的死記硬背。所以,在這種缺乏發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發展不足,學生的思維水平發展也必然受限。
基于如上教學現狀分析,低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上受限,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發展不同步,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逐步滑坡。為了促進學生的持續高效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如下措施應用啟發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工作,以實現對學生深度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深度思維能力措施
(一)滲透背景知識,提升推理綜合能力
在對文章或者古詩詞進行品味分析時,一些情感的產生需要聯系文章的背景,聯系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經歷,分析其人生態度,并結合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增強學生的感知和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才能借文章或古詩詞中所描寫的資源或信息,輔助學生感知思想、品味情感。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便可以通過背景知識滲透,并引導學生融合背景知識設置啟發性教學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分析文章、品味思想、體驗情感。例如在《清平樂 村居》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將詩人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和本文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意識到辛棄疾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地區,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妻離子散和家破人亡。在如此生靈涂炭的社會環境中,辛棄疾渴望為國效力以收復失地,希望人們安居樂業。但無奈其仕途生涯屢遭打擊,壯志難酬,遂歸隱田園。本文的創作便是辛棄疾在歸隱田園之后所描寫的場景。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古詩,展開對本首古詩的分析和探索,從古詩中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輔助學生感知古詩意境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本首古詩的創作背景,將自身置于古詩所描寫的場景中,并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設想,如果你是辛棄疾,在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和波折的仕途生涯之后,看到古詩中所描繪的如此場景,你將會有怎樣的心境和情感?隨即,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分析。此時,結合背景資源的滲透和教師啟發式問題的指導,學生也就能夠感知得出:文章中怡然自得的生活實際上是詩人輕松閑適心情的體現,歸隱后的辛棄疾對和諧而平靜的農村十分喜愛,十分享受這質樸而寧靜的生活。通過如上背景滲透和問題的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整體感知力和對情感思想的推理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提升。
(二)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新知
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尤其是對一些細節問題的分析,需要教師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引起學生對某部分或者文章中的某一字詞的注意,才能讓學生從細節中感知整體,才能讓教師的啟發輔助學生獲得“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學習效果。對此,針對語文教學中的細節部分教學或對文章的整體分析,離不開教師對教學問題的精心設置,要以問題為導向逐步揭開知識的面紗,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新知、探索新知,并伴隨著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細節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教師便可以將文章中蘊含有濃厚情感的字眼挑選并呈現給學生,并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文章中,“沒想到母親輕輕的”中“沒想到”體現了什么?為什么作者跟母親一起生活了幾十年,卻會看不準母親的體重?是什么力量支撐著瘦弱的母親挑著100多斤的擔子翻山越嶺呢?請你結合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回答以上問題。通過如上教學問題的設置和引導,教師輔助學生主動發現新知,從細節描寫和啟發式問題的呈現中,教師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濃厚的情感體驗。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如上教學問題的引導下,在學生逐步探索和發現新知的過程中,也終獲錘煉提升。
三、總結
思維能力是輔助學生感知知識、品味情感的重要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與核心。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通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精心設置教學問題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以啟迪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靈魂,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感知力。
參考文獻
[1]劉麗華.巧抓要點,啟發思維——簡論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J].課程教育研究,2016(31).
[2]葛美紅.巧抓要點妙設問 啟發思維促發展——淺談小學語文提問技巧[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8).
[3]汪敏.關于小學語文啟發教育的探討[J].教書育人,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