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數感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從低年級開始,讓學生在對數的感知、運用過程中建立數感,提高數學的素養。
【關鍵詞】數感 ?培養 ?數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139-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數感普遍比較薄弱,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數的認識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更多地關注了是什么數?怎樣讀?怎樣寫,卻往往忽略了低年級學生數感的培養。如何在讀數寫數中關注學生數感的培養?我想借一年級下冊的《百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
一、通過操作理解位值制,培養數感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林斯基曾說過:“發展兒童的思維, 首先就是發展他的觀察能力, 就是通過對周圍世界的視覺感知來豐富他的思想。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的知覺過程”。兒童的認知規律是從直觀的動作思維到具體的形象思維,再達到抽象邏輯思維的。百以內數的認識涉及了十進制、位值制等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解決這一個矛盾,教材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鈕扣、小棒、計數器等,使抽象的數的概念與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為學生數感的培養提供了直觀的支撐。但是,老師們往往忽略了建立聯系的過程,只關注學生是否能正確數出事物的數量。那么,我們該怎樣把教材中的鈕扣圖小棒圖和計數器結合起來,把數數的過程、數數的方法和用計數器計數的方法融為一體,理解幾個十和幾個一的意義和表示方法的區別,從而解決本課的難點呢?
我覺得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動手驗證一下:33中兩個3的意義相同嗎?在計數器上的珠子交換位置,還是原來的33嗎?把37的交換呢?為什么?以此來理解珠子表示一還是表示十,關鍵不在于珠子本身,而是因為它究竟是在個位還是十位,從而更好地理解了位值制這一抽象的概念,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二、通過數數理解十進制,培養數感
數感的培養不是通過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能完成的,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低年級學生接觸數是從學數數開始的。作為低年級數的認識部分的重點,學生在數數時往往最怕數到“拐彎處”,而且總是習慣一個一個地數。要引導學生從一個一個地數到十個十個地數,關鍵是理解好十進制這一概念。
教學時,我們可以組織這樣的四人小組活動:1號同學數鈕扣,2號同學在計數器上撥珠子,3號同學數小棒,4號同學負責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四位同學同時開始數,1號同學數完10個鈕扣做一個記號,就用一捆小棒、2號同學把個位上的10顆珠子撥走,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一顆珠子代替,3號同學數了10根小棒,4號同學就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如此反復10次,把100粒鈕扣數完了,小棒捆成了10捆、計數器的十位上有10顆珠子,然后再追問:這時怎樣數一共有多少?引導學生想到用十個十個地數的方法最快,學會了十個十個的數的同時更形象地理解了十進制這一概念,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通過表達理解數與形的關系,培養數感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低年級學生喜歡說話,在這個階段加強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是最好的時機。讓他們多表達、多開展小組討論,能使他們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協同進步。與此同時,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我們需要從低年級開始,經常進行數與形之間的變換,強化數形結合的思想的訓練。在本課的教學中,可以在練習強化的環節設計以下幾種活動開始訓練:一是同桌中一人說出一個數,另一人用小棒擺出這個數或在計數器上撥出這個數;二是反過來,一人擺小棒或撥計數器,另一人馬上說出或寫出這個數是什么數。通過小棒的多少來感受數的大小,從而建立良好的數感。
四、通過比較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培養數感
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用數學的語言描述事物的習慣,體會用數學進行交流和表達的作用,建立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常用方法。例如,把現實情境中的數進行比較,通過估計事物的數量,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詞語描述數的大小比較的結果等等。
總之,數感作為數學課程標準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數學的眼光,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的基礎。教學中一定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培養好學生的數感,使他們擁有一雙會發現數學的眼睛,會用數學表達的嘴巴,會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腦袋,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數學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歐陽燕香(1973.9-),女,漢族,廣東廣州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