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的大學教授加德納提出的,此理論的提出對我國的特殊教育又提高了要求,在新型的教育觀念下,我們應創造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堅實基礎的特殊教育,對教學方法也得有所改進。本文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了分析,并且還初次對在這個理論下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特殊教育?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236-01
1.概述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智力理論提出了挑戰,在傳統的智力理論中,智力是以語言、數理邏輯為基礎的一種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論與之不同,它拓展了在人類智能方面的研究范圍,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是我國當代教育中的新型理念。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的教育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并且它在特殊教育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教育方面,幾乎沒有誰是完美的個體,始終會存在著一些有缺陷或者需要進行特殊教育的人,這時,多元智能理論又為我們研究特殊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背景。對待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我們要發現他們隱藏的天賦,挖掘他們的潛能,理智看待差異,積極探索新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2.多元智能理論對特殊教育教學方法的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在實際的特殊教育教學中引起了轟動。一些有特殊技能但心智不全的孩子,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特殊教育,而無法在普通的學習生活中突出自己的技能,從而產生了消極的厭學情緒。多元智能理論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出現改變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教學方法,課程的多元化和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滿足了部分學生的特殊需要,幫助他們在自身擅長的方面取得成績,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深入研究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影響重大,而特殊教育的發展也會將多元智能理論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中,兩者相輔相成,最終獲益的是學生。
3.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論下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
3.1全面悅納學生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只不過是經常表現的形式不同,學生之間沒有智商的高低比較,因為興趣愛好的不同,他們精通的方面也不一樣,各有所長。在平時的特殊教育中,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包容每一位學生的缺點,以公平的態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要給予關懷和照顧。在教學中,學生不論是有智力障礙或是身體障礙,都肩負著同樣的學習義務和責任,教師都應該給他們布置相同的學習任務,不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特殊對待,從而產生自卑感,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會成功,通過各種豐富的教學方式,努力發掘學生的潛能,然后根據潛能給予與之對應的指導幫助。
3.2實施情境化評價
傳統的智力評價是通過考試來實現的,教師用相同的標準對經過統一考試的學生進行評價,這種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逆反心理,并且磨平了學生的棱角,埋沒了學生的獨特之處。多元智能理論比較重視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并且是在每個學生感興趣的環境中對他們進行觀察評價,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擅于制造情境,把教學的實際情境和評價融為一體,豐富教學形式,比如,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完成任務,在這個活動中,以展現學生的個性為中心,發展學生的智力,依據學生的表現,制定符合每一個學生的教學方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充滿鼓勵,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充滿自信。
3.3整合課程,豐富內容
不同的智能領域,發展的過程也不一樣,特殊教育的教學方法也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變更,教師要多創辦活動,重視實踐,通過不同的智能活動,來幫助學生利用自身的智能特點去獲取成功,首先,我們要擴充課程的內容,注重對學生智能的培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開發設計課程,使課程能夠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課程的多元也會滿足更多擁有不同興趣的學生,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去完成學業。 4.結束語
多元智能理論從多個視角觀察了特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它的提出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幫助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發掘他們的潛能,培養個性化人才。改進特殊教育中的教學方法是關鍵,教師要尋找適合特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必要時還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與老師一起設計開發課程,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智力理論的統一性,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盡量讓學生往自己感興趣并且擅長的方向發展。我們堅信,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不僅會實現教育的公平,還能為國家培養各方面的專項人才。
參考文獻:
[1]郭錫,趙斌,李燕.多元智能理論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J].新課程:綜合版,2012.
作者簡介:
肖玉霞(1972年1月-),女,漢族,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殊學校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