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摘要】目的:解析為加強慢性病患對于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與營養重視性,實施營養宣教并探究其效果。方法:本次實驗數據提供者主要為本院所2016.05—2017.05期間,收診患有慢性病者按納入標準篩選共60名。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成平均兩組,并將其命名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均30名)。其中常規組患者通常執行一般治療與教育手段,而實驗組增加營養宣教工作,收集項目數據分析組間差異性,而后對比治療效果與慢性病常見危險因素發生。結果:實驗組與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均有所提升但實驗組更加明顯,而實驗組患者危險因素發生控制相比常規組更優,比較不同組的數據差異值可見與統計判定成立結果一致,皆在P<0.05統計值內。結論:給予慢性病患者除常規治療外,介入營養宣教工作能提升其對于健康認知性,平復危險因素異常表現,臨床醫學推行價值彰顯。
【關鍵詞】慢性病;營養宣教;危險因素
隨著我國醫療服務水準的不斷攀升,各地區醫院對于各種疾病的知識普及力度也在提升,而“慢性病”一詞出現在居民面前的頻率也在同樣提升,此類型疾病對機體產生的不利影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之一。多數臨床上的慢性疾病發病不會產生嚴重傳染性,但病患平均診治時間相對較長,進而治療過程中更應重視起健康防范工作[1]。例如病患出現心臟、腎脾重要臟器功能性使用減退,還可能會造成內分泌系統紊亂。只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接受治療,遵從相關營養宣教重視起機體健康,利用科學的飲食結構與習慣才可使病情改善程度可觀。基于此,本次實驗主要針對慢性病治療執行營養宣教工作做作用進行分析,詳細數值結果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資料內容
抽取2016.05—2017.05我院慢性病患者共計60名,將其分為每組病患30名的常規組與實驗組。納入條件:患者經臨床診斷符合病情實驗標準;意識清楚可配合執行治療計劃。排除條件:患有精神障礙與心臟、腎臟功能異常者;資料不全者。
30例患者于常規組執行常規治療與教育,其中男、女患輸入比例為17:13,年歲范圍40歲至80歲、年歲中位在(57.6±3.0)歲。30例患者于實驗組增加實施營養宣教工作,其中男、女患輸入比例為18:12,年歲范圍42歲至81歲、年歲中位在(58.0±4.2)歲.2組基本信息差異與統計價值評定結果均不在標準統計內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 營養宣教方法
應首先給予患者常規治療,再加以配合營養宣教工作。第一,應在病區走廊中增設相關疾病知識畫報,或是發放知識科普小冊子提升其對于疾病了解程度。及時為患者講解其不理解之處,告知患者與家屬營養宣教的重要性,引起其重視。第二,保障患者飲食科學性促進機體維持營養均衡狀態,以此到達臨床治療需求。糾正患者的錯誤飲食習慣將并監督患者完成飲食規律,每日三餐按時執行。具體應避免的飲食適宜與禁忌主要包括:1.每天攝入的飲食應保證多樣性,需要有蔬果、肉類、豆制品、奶制品等,均要將融合進慢性病患者的一日三餐中做到膳食平衡。2.谷物類飲食對于人體營養價值較高,所以應在居民生活中極力倡攝入谷類物質,最好不要過多食用“肉類”而且谷類最好將粗糧作為主要糧食,每天谷類進食量應維持在每天50g左右。3.每周都應進食一次魚類食品,其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成分能幫助患者防止心血管疾病發生。飲食應清淡避免油膩,注意計算隱形鹽,防止攝鹽過多。
1.3 統計選項和計算模式
對慢性患者實施不同程度臨床醫護工作,隨之比較病患間治療效果與危險因素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判定選項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階段,總有效率為顯效例數與有效例數之和,除以組別人數乘以百分比。數值越高,則印證對應組治療效果較佳。危險因素發生主統計慢性病患疾病受影響的常見三點因素,即為脂肪、鹽分、煙草攝入量超過規定值,組間對比結果若數值越高,表示工作執行作用較差。
1.4 差值統計學
統計計算借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數材料計算使用(n%)表示并利用X平方值對數值展開校驗;若P<0.05證明對應實驗項目有可比意義。
2 項目結果
2.1 治療效果比值
2組間宣教后統計反應可見,實驗組疾病治療效果相比常規組可靠性更明顯,數據統計在表1中可見比較差異P<0.05。
2.2 危險因素發生
實驗組慢性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涉及加重病情威脅因素相較常規組較少,宣教工作介入效果可觀,數據統計在表1中可見比較差異P<0.05。
3 討論
根據臨床醫學報道,目前基于我國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國民生活健康性的首要問題之一,WHO將慢性疾病定義為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疾病四大類非傳染性疾病,認為此些疾病對于人體影響程度相對較大。當各種類型慢性病患癥狀出現時,多數會伴隨多種靶器官出現并發癥反應,最終導致病患臨床死亡率較高,不僅為家庭帶去較多心理壓力,同樣存在經濟負擔。營養宣教工作的實施主要針對患者不良飲食習慣作出干預,讓機體更加健康,并且要告知患者基于營養搭配原則的科學生活重要性[2-3]。對慢性病發生的危險因素要及時避免,從而達到控制疾病惡化與患病目的。
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與危險因素避免結果明顯優于常規組,數值比較得出P<0.05.
綜上所述,對待臨床慢性疾病及時展開營養宣教工作,能最大程度避免為危險因素發生,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行。
參考文獻:
[1] 許志軍,白瑜.社區慢性病干預中營養宣教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2):306-307.
[2] 辛利敏.慢性病防治中健康宣教工作體會[J].飲食保健,2018,5(16):261-262.
[3] 陳曉.營養宣教對慢性病患者血脂、血糖水平的影響研究[J].家庭醫藥,2017,(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