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林
摘要:目的:具體圍繞放射醫學相關技術的應用,展開分析,探討影像綜合品質的影響要素。方法:選擇醫院的影像資料,即從2019.1-12月期間所包含的資料,其中主要以X射線檢查、CR/DR、CT、MRI以及DSA為主,所對應的次數分別為10740、7630、890、300、251次。針對上述資料通過回顧性分析的方式進行探究。并針對放射科內部醫師人員10名展開調查,就影像學技術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各個放射檢查合格率都在90%以上。X射線相對較低。在不良事件中,CT所占比例較高,在1.21%左右。MRI和DSA在滿意率方面與其他相對比比較低下。同時,操作者專業性、患者配合性、儀器整體性能是影響影像質量的重要因素。結論:在放射醫學領域,加強影像學技術規范,對于保障影像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醫療行業需要加強思想重視。
關鍵詞:放射醫學;醫學影像;診斷
放射科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對機械設備的依賴性較強。所包含的醫療設備以X射線檢查、CR/DR、CT、MRI以及DSA為主[1]。在各類設備的支撐下針對患者開展一系列的檢查,從而做出具體疾病和病因的診斷,為后續的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但是,在具體執行放射檢驗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影像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本文選擇回顧性的方式,并配合調查法,針對2019.1-12月期間所包含的資料進行全面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9.1-12月期間所包含的資料,其中主要以X射線檢查、CR/DR、CT、MRI以及DSA為主,對應的次數分別為10740、7630、890、300/251次。不同放射檢查所對應的疾病類型具體體現如下:(呼吸道感染、肺結核);(乳腺疾病);(腫瘤、關節病變);(顱腦疾病、腫瘤);(冠心病、靜脈血栓)。
1.2方法
1.2.1回顧性分析
即針對各類檢查后所呈現的圖像在質量方面的合格率指標進行分析。
針對檢查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
針對患者以及科室的滿意率指標進行分析。
針對CT在疾病診斷方面所呈現的靈敏性相關指標進行分析。
1.2.2調查法
針對科內醫師人員共10位展開調查。掌握影像質量的影響因素,按照影響程度進行評分分配。
評價標準:分為6個層次,即5(非常大)、4(大)、3(一般)、2(小)、1(非常小)、0(無影響)[2]。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15.0軟件,進行x2、t檢驗,若P<0.05,則證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此次研究具有統計意義。
2結果
2.1檢查質量對比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整體合格率都在95%以上,其中,X射線相對較低。在不良事件中,CT所占比例較高,在1.21%左右。歸咎原因,可能以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良反應為主要誘導因素。MRI和DSA在滿意率方面與其他相對比比較低下,其原因可能在于操作時間長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具體見下表。
2.2檢查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影響影像質量的因素比較多樣,具體包括技術類型、前期準備質量以及患者配合力和操作者的專業水平等。不同因素所呈現的影響程度分數也是不同的,如技術類型占據32分;前期準備有29分;患者配合力有31分 。在這些因素中,操作者經驗水平所占據的影響程度最高,在40分。可見,操作者專業性是最為顯著的影響因素。具體如下表。
3討論
放射科是醫療領域重要科室,具有一定的技術性特征,其中所包含的診斷儀器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其中主要包括X射線檢查、CR/DR、CT、MRI以及DSA等。針對醫學技術與影像進行綜合性回顧分析,判斷不同技術所呈現的質量性能。
本文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從2019.1-12月期間所包含的資料,其中主要以X射線檢查、CR/DR、CT、MRI以及DSA為主,對應的次數分別為10740、7630、890、300/251次。不同放射檢查所對應的疾病類型具體體現如下:(呼吸道感染、肺結核);(乳腺疾病);(腫瘤、關節病變);(顱腦疾病、腫瘤);(冠心病、靜脈血栓)。即針對各類檢查后所呈現的圖像在質量方面的合格率指標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整體合格率都在95%以上,其中,X射線相對較低。針對檢查期間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在不良事件中,CT所占比例較高,歸咎原因,可能以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良反應為主要誘導因素。針對患者以及科室的滿意率指標進行分析。MRI和DSA在滿意率方面與其他相對比比較低下,其原因可能在于操作時間長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針對CT在疾病診斷方面所呈現的靈敏性相關指標進行分析。針對科內醫師人員共10位展開調查。掌握影像質量的影響因素,按照影響程度進行評分分配。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影響影像質量的因素比較多樣,具體包括技術類型、前期準備質量以及患者配合力和操作者的專業水平等。通過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各類放射技術在靈敏性等參數上所存在的差異并不突出,也就是說p>0.05.而醫師人員的操作專業性水平,是影響影像質量的關鍵因素。如果醫師人員專業性水平相對較高,那么影像所呈現的品質更加突出。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領域,若想提高放射科整體醫療水平,就必須加強放射技術應用的規范。遵循高質量的目標,針對影像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重點分析,并通過多種舉措進行規范和優化。在規范設備和儀器性能、參數的同時,積極就儀器的規范性操作方法加以掌握[3]。并在開展放射診斷的過程中,與患者之間做好有效的溝通,全面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從而保證圖像的形成質量更加符合實際要求和標準。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放射科臨床治療領域,加強放射技術應用規范,做好流程設定和方法創新,加強操作者專業性培訓,對提高影像整體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醫學領域務必要加強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陳壽才.放射醫學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的區別[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24):98-99.
[2]袁超,余鎏.關于放射醫學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的分析[J].中外醫療,2018,37(01):191-192+195.
[3]張慶華.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在放射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