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發
摘要:目的 探究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ASH)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價值,以及心肌功能學和延遲增強特點。方法 本研究共30例研究對象,均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15例為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ASH)患者,另15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患者,所有患者均選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對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進行檢查,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以及延遲特點。結果?在EVD上,APH患者明顯低于ASH患者,在心肌質量上,APH患者明顯高于ASH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兩組患者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心肌纖維化發生率和占心尖部心肌質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磁共振成像對ASH和APH患者可以從形態、功能改變以及延遲增強病灶忒單進行診斷和鑒別,對臨床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成像;診斷價值;心肌功能學;延遲增強特點
肥厚型心肌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有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ASH)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等多個類型[1]。ASH患者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影響。APH主要是肥厚心肌累及左心室心尖段,預后相對較好[2]。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常出現心肌纖維化,與基本的進展和預后有重要關系。近年來,采用磁共振成像對心臟形態和功能成像方面應用比較廣泛,但是對ASH和APH的報道較少[3]。本研究主要探討ASH和APH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價值,以及心肌功能學和延遲增強特點,以下為具體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30例研究對象,均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15例為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ASH)患者,另15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患者,所有患者均選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ASH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50.87±2.09)歲。APH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50.67±2.13)歲。患者均對研究組知情,同意進行研究;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該研究。比較年齡和性別,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進行檢查,儀器為飛利浦公司Ingenia Ⅱ 3.0T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橫斷面、矢狀面黑血序列(TR:700ms,TE:26.00ms;層厚:4-8mm;FOV:340×340-450×450mm2;反轉角:160°)以及多層電影序列(TR:40ms,TE:1.10ms;層厚:4-8mm;FOV:340×340-420×420mm2;反轉角:62°)和延遲增強序列(TR:700ms,TE:1.26ms;FOV:340×340-450×450mm2;反轉角:45°)。注射對比劑10-15min之后進行延遲增強圖像采集,在屏氣狀態下反轉恢復序列,采集層面與心臟電影相同,翻轉時間為240-300ms。
1.3 觀察指標
(1)相關指標:采用電影序列測定患者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EVD)、左心室射血分數(%)和心肌質量,然后進行比較。
(2)延遲增強圖像[4]:采用半定量法,在短軸圖像尋找正常心肌,測量平均信號強度和標準差。如果信號強度大于等于正常心肌標準差的4倍,則為延遲增強病灶,在每一階段心肌上描記延遲增強輪廓,表示心肌纖維化。對APH患者測量心尖部心肌輪廓,以輔助軟件計算心肌容積,然后乘以心肌比重1.05g/cm3為纖維化心肌質量以及心尖部心肌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數據采用SPSS20.0展開整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c2,表示為(%),計量資料采用t,表示為(±s),檢驗結果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心功能相關指標差異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在EVD上,APH患者明顯低于ASH患者,在心肌質量上,APH患者明顯高于ASH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兩組患者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延遲增強圖像分析
ASH患者有9例(60.00%)出現58個節段延遲增強陽性,平均34.12cm3,纖維化心肌質量為35.82g,占心尖部心肌質量的21.96%。ASH患者有6例(40.00%)出現47個節段延遲增強陽性,平均24.88cm3,纖維化心肌質量為26.13g,占心尖部心肌質量的10.83%。兩組患者的心肌纖維化發生率比較,(c2=8.000,P=0.005);占心尖部心肌質量比較,(c2=4.519,P=0.034)。ASH患者的延遲增強主要分布于基底段和中央段室間隔;APH組患者的心肌延遲增強病灶多為彌散性心肌纖維化,邊界不清晰,信號為中等和高信號,分布于心肌中層。
3 討論
采用有效的診斷方式對肥厚型心肌病進行診斷,進行類型的鑒別,為臨床疾病的判斷提供依據,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有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主要探討ASH和APH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價值,以及心肌功能學和延遲增強特點。分析顯示,在EVD上,APH患者明顯低于ASH患者,在心肌質量上,APH患者明顯高于ASH患者,說明累及的部位有差異。ASH患者心肌纖維化發生率高于APH患者,說明ASH患者的心肌細胞纖維化程度較高,這可能和預后差有關系。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兩組患者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進行延遲增強序列進行掃描可以發現心肌梗死并且發現病變組織的活性,也可以檢測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細胞纖維化的狀況[6]。延遲增強心肌面積和心肌形態的改變、心電圖變化以及臨床表現關系密切,心肌纖維化和心臟相同和功能改變先關,改變越明顯,病變改變和累及的范圍就越廣。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對ASH和APH患者可以從形態、功能改變以及延遲增強病灶忒單進行診斷和鑒別,對臨床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閆麗榮,段福建,安碩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與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長期預后對比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8,33(10):75-79.
[2]閻振紅,陳照寧,矯妮.超聲心動圖、心電圖聯合檢測在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29):9-13.
[3]李雪蓮,黃為,高見書.延遲增強磁共振成像預測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纖維化與不良終點事件相關性的Meta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8,37(11):1824-1829.
[4]馬曉海,趙蕾,葛海龍.非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臟磁共振成像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5,11(18):2166-2169.
[5]王輝,徐磊,賀毅.心臟磁共振評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室結構、功能及其相關性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9,10(6):415-419.
[6]楊鈺粒,趙銘哲,于 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纖維化特點及延遲釓增強心臟磁共振的臨床應用現狀[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9,11(11):1676-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