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繼鵬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科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能夠從內因的角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而提升學科教學效果。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依然存在諸多欠缺,而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本文從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要意義出發,結合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表現,探究相應的教學發展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主學習能力? 表現?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57-01
自主學習能力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自主設計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方案,進而使個體在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等方面得到持續變化的一種基本素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成為學科培養的基本要求。語文是初中階段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主要學科,加強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轉變思想認知,獲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并有利于推動教與學關系的調整與翻轉。但是,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依然落實在課程改革目標的過程中,是困擾教師的主要問題。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表現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例如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學困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講解節奏,導致其在課堂上被邊緣化,因此,逐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意愿;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初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初級階段,對自我認知存在缺陷,尤其是在青春期特殊的情感態度與心理環境下,叛逆傾向比較明顯,無法根據課程要求形成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導致其在語文學習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持久的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一些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較為強烈,能夠主動完成教師交給的學習任務,但是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卻沒有科學的方法支持,導致學習過程低效,甚至無效,這不僅影響了課程目標的實現,久而久之還會消磨學生學習的自信,影響其自主發展。針對此,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依據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從學生主體出發,探究、設計教學實踐策略,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策略
(一)把握預習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在預習階段,學生需要通過自主性與新知建立聯系,因此,其是否具備自主意識,是否掌握了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會直接影響預習的實際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預習教學中對生字、生詞以及文本閱讀提出的機械化要求,從學生思維發展、認知轉變的角度出發,設計預習引導策略。例如在學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預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自主需求設計預習方案;教師將學生自主設計的預習目標、預習內容以及預習方法進行收集、整合,并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檢驗,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預習過程,打破被動安排造成的抵觸與敷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創新教學方法,構建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參與不僅能夠有效推動教與學之間的互動交流,更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傳統的灌輸講解對學生自主發展的抑制作用已經飽受詬病。因此,教師應基于課程改革背景,探究、創新課堂構建方法,為學生的自主能力發展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望岳》這首古詩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并通過任務設計激發各小組成員交換觀點,集思廣益;在詩詞含義解讀以及詩詞意境構建過程中,教師將課堂呈現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各組學生表達對古詩詞的理解與體會。這樣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并通過集體學習促進了學生表達自我觀點,主動探究、完成學習任務。
(三)注重方法指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語文教學指導中,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科學的方法支持。因此,教師應結合初中生的情感認知發展階段,針對學生差異化的發展需要引導其探究、掌握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方法指導中,教師應體現自身的主導作用,結合教學經驗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更多的選項中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進行反思與歸納,根據實際學習效果以及自身的體驗,逐漸形成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并通過實踐加以鞏固,以循序漸進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促進學生交換學習經驗,拓寬自主學習思路,不斷改進、完善自主學習方法。
(四)優化教學評價,激勵學生的自主實踐探究
教學評價是獲取教學過程反饋的重要環節。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利用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即過度強調教學評價的檢測與篩選功能,忽視了其指導與激勵作用,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缺乏自主動力,影響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針對此,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新定位教學評價的作用,根據學生主體特點構建教學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并融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及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進行分析與指導,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對自主實踐探究過程進行逆向思考,以打破傳統被動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局限,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五)拓展語文教學,鞏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外實踐活動不僅是課內學習的必要補充,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鞏固與升華的重要場所。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兼顧課內外教學發展需要,結合課程標準要求,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參加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空間內實現對自我發展的要求。例如在學習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后,教師以“走進魯迅先生”為主題設計了課外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自主選擇魯迅先生作品開展課外閱讀,理解魯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開展自主交流活動,探討魯迅作品,撰寫心得體會,并形成自主學習報告,在獨立閱讀與互動交流中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主體的客觀實際,深入分析其在自主學習能力發展中的不足,并結合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掌握自主探究方法,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梅.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75-76.
[2]楊文娟.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方法[J].學周刊,2019(28):98.
[3]謝春生.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策略[J].甘肅教育,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