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 新課標指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教師應將核心素養滲透于教學內容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中國教育適應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應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寫作能力,基于核心素養下進行習作教學創新,保證學生具備滿足社會所需的能力。
[關鍵詞] 核心素養;教學改革;習作
新課標提出小學各學科的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基礎知識,還要重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將核心素養滲透于各科教學中,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提高實踐創新能力,豐富人文底蘊,同時也是現階段教師培養人才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寫作水平能夠側面反映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然而提升寫作能力是教師頭疼的部分,也是學生較為抵觸的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將語文知識學以致用,促進習作教學的發展,在新時代下教師有必要將核心素養滲透于習作教學活動中,通過采用合理、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重視與掌握習作的學習內容。
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現狀
寫作在語文考試分數中占據重要部分,寫作質量也直接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由于應試教育限制學生的發揮,大部分學生為了提高作文分數捏造博人眼球的故事或將名人事例虛假化,如以歌頌“母愛”為主題進行寫作,甚至有學生編造母親去世來博取同情。除此之外,教師過于重視作文分數,讓學生多閱覽課外讀物,卻沒有正確指導學生引用與借鑒優秀作品,導致學生抄襲優秀文章,或是將不同的文章截段拼湊出一篇作文,甚至頻繁抄襲。小學生作文中缺少靈動活潑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力,整篇文章的語句大多是老氣橫秋或無病呻吟,基本不是該年齡段所應當呈現出來的文章,使學生缺乏人文底蘊的核心素養。同時大多數學生認為寫作枯燥無趣,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抄襲優秀作文。教師看到的作文均是千篇一律、構思雷同、格式相仿,甚至出現語句不通、詞不達意及表述模糊等基本錯誤。以往教師常指導學生摘抄好詞好句應用于作文中,可起到點綴效果,增添文章的美感,還倡導學生多采用修辭手法描述某一事物,從而導致學生只注重文章句子的裝飾,而忽視寫作手法及表達方法的創新,使得文章辭藻華麗,卻華而不實。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開展語文習作教學的意義
核心素養包含多個層次與要求,而語文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掌握語文習作能力的方法,培養良好的思考與分析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語文習作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基于核心素養下開展語文習作教學的意義。學生在引導下不斷思考和實踐,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快速提高學生的成績,錯誤引導學生借鑒與照搬優秀作文提升寫作能力,使學生失去自我創新、自主思考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更依賴于范文,甚至懶于思考作文的構思框架,直接生搬硬套。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與引導,使學生在完成習作過程中產生局限性,無法發揮想象力,寫作風格也無自我特色。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改進習作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以核心素養作為教學背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但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還可優化習作教學效果。
三、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不同文體,培養核心素養
小學階段的寫作包含記敘文、想象文,其中記敘文占據重要部分,通過記敘方式寫作培養學生情感素養,逐漸將核心素養滲透于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仿寫課文,逐漸掌握寫作技巧后,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并圍繞某一主題開展敘事寫作。因此大部分教師都要求學生完成“每周一記”或“每日一敘”的習作任務,使學生能夠在寫作中緊密結合情感記敘,形成不同的寫作風格。此外,想象類文體寫作具有一定的難度。因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育時期,且好奇心重,大部分學生更愿意嘗試想象類作文。因此教師可創設寫作情境,引導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想象力,也可利用童話故事的素材,引導學生創造一個虛幻的世界,任憑自己的想象進行發揮與創造自己的國度,感受思維與情感的轉換,從而保證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具有生動童趣的語言風格。通過結合不同文體滲透情感道德素養、感情思維素養,有利于學生培養個人的思維能力與自主發展的能力,逐漸具備核心素養的創新實踐、社會關愛、個人修養等品格與能力。
(二)加強實踐活動,豐富生活體驗
寫作靈感與素材均來源于生活,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到文學作品均來源于生活,并創造于生活,如《紅樓夢》《三國演義》《小桔燈》等文學作品,通過感受實際生活的變化,才能夠將某一事物特征描寫得活靈活現。如《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作者通過生活觀察,發現爬山虎每天的葉子都發生不同的變化,從嫩紅變成嫩綠,葉子的顏色、大小也在變化。其次,觀察爬山虎的腳。教師在講解這一篇課文時可進行寫作分析,并安排習作任務,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讓學生觀察學校的花草、池塘的蝌蚪;也可帶領學生到植物園或動物園觀察自己喜愛的動植物,并制作觀察記錄表。加強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從而減少寫作中的假大空現象及過度虛假化或抄襲的情況。
(三)巧借教材文本,激發寫作靈感
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會有不同主題的習作任務,且習作主題往往與課文內容相關。因此,為了促使學生完成習作,提高寫作水平,教師需從教材文本入手,課文中講解和分析作者的寫作特色與技巧,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習作技巧,并及時運用,激發寫作靈感。
如《海底世界》一文,教師根據文本提到的魚、烏賊及貝殼劃分示意圖,同時教師與學生分角色朗讀,使學生能夠認識和理解作者采用總分結構將海底動物的活動進行詳細描寫。學生掌握總分結構后,以“公路”為主題進行寫作,教師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出示公路上的自行車、救護車、公交車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圖片,學生根據自己的構思進行寫作,部分學生經過課堂小練筆,筆尖流露出富有童趣的語言、清晰的結構,由此可看出學生寫作的靈感不斷涌現。部分學生寫道:“公路上,各式各樣的車輛川流不息。各種顏色的小轎車,飛快行駛著,像急著趕回去的孩子一樣著急;別看摩托車小巧玲瓏,速度快著呢,像駿馬般飛快地穿梭于公路中;自行車是環保交通工具,雖然行駛速度緩慢,但是安全又環保,還能夠鍛煉身體;而電動車不僅有著摩托車那樣快的行駛速度,而且也具有環保作用,是一種兩全其美的交通工具。”通過借助教材文本進行仿寫,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寫作水平。而且通過掌握教材文本中的寫作構架與方法,能夠避免學生過于依賴參照文本寫作,也可進一步創新,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突出寫作重點,開拓寫作思維
為提高學生習作能力,需要開拓學生邏輯思維。而大部分學生認為掌握基礎寫作知識,足以滿足習作的要求,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差強人意,學生整體的作文成績處于中游水平,且找不到提升成績的突破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習作的重點與難點,導致學生寫作邏輯思維受到局限,且作文能力處于“瓶頸”狀態。傳統習作教學大多依賴于優秀作品的參照,缺乏總結,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習作情況劃分重點與難點,同時從網上查閱寫作技巧,總結重難點知識。教師用多媒體將每一類作文的重難點呈現給學生,并結合典型例子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重難點,并拓展寫作思維,從而攻克寫作重難點,不斷提升寫作水平。此外,教師也可編寫重難點習作集錦,讓學生每天做一道寫作練習題,也可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寫作思維,在強化寫作基礎上提升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結合核心素養進行發展與改革,使我國教育水平順應時代的發展。借助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質量,還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