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晗 郭紅
摘要:大多數讀者對于華裔這個群體既熟悉又陌生,他們似乎離我們并不遙遠,但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少之又少,伍慧明的小說《骨》為我們呈現出了華裔生活的圖景。對于《骨》的研究,大多從后殖民主義、第三空間、女性主義等角度展開,文化批評中的一些概念,例如身份認同,構建也被采用過。本篇論文選取文化批評中的文化記憶、多元文化主義、文化移入、身份認同四個概念對伍慧明的《骨》進行分析與解讀。
關鍵詞:文化記憶;多元文化主義;文化移入;身份認同;《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化研究由一批以雷蒙德·威廉斯和理查德·霍加特為代表的英國學者提出,并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被學者廣泛應用于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文化批評更多指的是對某一文化現象或文化文本進行批評與解讀。它是個很大的范圍,作者在其中選取了四個概念:文化記憶、多元文化主義、文化移入與身份認同來解讀美國華裔作家伍慧明的處女作《骨》。
《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于一九九三年出版,一經出版便吸引了美國主流評論家與媒體的關注。這部小說講述了梁姓一家三代移民在舊金山唐人街發生的故事。大女兒萊拉是故事的講述者,由二女兒安娜的自殺為主線串聯起整個故事。在伍慧明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讀者能感受到華裔在海外生活的不易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對他們的影響。
一、文化記憶之梁爺爺的鄉土情懷
記憶往往與大腦或生理有關,但文化記憶則是從文化學方面對記憶進行研究,從生理層面轉移到社會層面。黃曉晨在《文化研究關鍵詞》中這樣解釋文化記憶:“將記憶看成是一個和文化、歷史等范疇緊密相連的概念。”[1]梁爺爺正是靠著對中國文化的記憶才堅持在異鄉生活奮斗了多年。
梁爺爺去世后留下了兩樣東西:一條泡在藥酒里的蛇和一只家鴿。將蛇、蝎子或者有藥用價值的蟲類泡在酒里是中國傳統的做法,而家鴿更是古代中國傳信的方式,喝著用家鄉傳統方式做的酒,養著能給家鄉傳信的鴿子,可見梁爺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持與眷戀。在國外生活多年并沒有被西方文化侵蝕與改變應該是梁爺爺對故土最大的尊重與懷念。
除了對中國文化與習俗的記憶,還有初到美國時艱辛的歷史記憶。作為第一代美國華裔移民,梁爺爺經歷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淘金熱和中央太平洋鐵路修建。與此同時,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正在經歷戰亂,為了躲避動蕩不安的局勢,梁爺爺歷經艱辛來到美國想致富,但事與愿違,非但沒有淘到金子,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孤零零的一人生活在異國他鄉。歲月流逝,年歲漸長,年齡的增長總能使人加深對故鄉的思念,因此落葉歸根是他最大的心愿。由于資金、政策、年齡的限制,梁爺爺無法回歸故土,于是委托契紙兒子利昂負責把自己的尸骨運回中國。利昂成了梁爺爺最后的“救命稻草”。
美國官方對華人所做出的貢獻沒有任何文字的記錄,連一張照片都沒有保留。梁爺爺是那個時期的見證者、參與者,同時這個時期也是梁爺爺中國和美國生活的過渡與轉折的時期。他也將自己所有的文化記憶傳承給下一代。
二、多元文化主義之利昂的“美國夢”
多元文化主義最初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八十年代正式采用多元文化主義一詞。周丹在《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中強調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內容是:“對主流文化之外的異質文化的發現、認同和關注?!盵2]它強調保留各個民族文化的特色,美國政府一開始用其作為政治政策來管理移民問題,隨著移民群體的壯大該主義慢慢被研究族裔文學的學者用來挖掘少數族裔與主流民族的關系。《骨》中也講述了華裔移民與美國主流民族的“愛恨”關系。
第二代移民抱著逃離苦海的想法來到美國追求美國夢。經歷了單身漢社會以及主流社會的歧視與不公,對這個宣揚民主的國家可謂是又愛又恨。利昂就是其中一員,為了更早實現其成為美國公民的愿望,他頂替別姓進入美國,為了保住這個假身份,他必須記住一個陌生人的全部信息。初入美國他經歷了這個世界最大的惡意,只能做刷盤子、洗衣服這些工作。收到了無數人的拒絕,“從軍隊寄來的一封信:不合適。找工作收到的拒絕信:沒有技術。找房子收到的回信:沒空房”。[3]這使利昂經受了不小的打擊。但他并沒有放棄美國夢,他賭上全部家當和翁家一起開洗衣店,但依然沒有得到眷顧,翁家卷錢逃跑只留下洗衣店這個空殼。
萊拉帶利昂去找臨時工作的時候,面對業務員連珠炮似的提問,他惱火地回應他在這個國家已經很長時間了!他拼命地想證明他屬于這個國家。因愛生恨,他對這個國家徹底失望了?!啊绹鸬?,‘這個說謊的國家!”[4]實際上,利昂就是那個年代華裔的縮影,他一心想要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但現實是他可能永遠不會被主流文化所完全接納。文化多元主義對于少數族裔來講既是保護自己的利器又是移民國家鞏固主流民族文化的工具,而少數族裔與主流民族的關系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新的變化。
三、文化移入之尼娜的成長蛻變
文化移入指兩種甚至多種文化在長期共同存在與交流過程中產生改變的現象。第三代華裔則代言了該名詞。在家庭內部父母灌輸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但在與美國文化密切接觸過程中,他們自身的文化認知也產生了變化。在《骨》中,多個人物都經歷了文化移入,其中尼娜的特點最為明顯。
尼娜是三個女兒中最小最叛逆的一個。參加安娜的葬禮時穿了一身紅色的衣服,知道要用中國傳統的葬禮儀式舉行安娜的葬禮后,尼娜和利昂爭吵得很激烈,在她看來什么孔孟之道,什么老祖宗,都與她沒有關系。在尼娜眼里,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沒有意義了。已經逐漸西化了的尼娜與尊崇中國文化的家庭格格不入。
走向西方文化的尼娜對中國傳統文化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排斥再到厭惡,這個過程體現了文化移入對華裔的影響。從小尼娜就最有個性,她不喜歡這個家庭,于是她選擇逃到紐約做空姐。當利昂和媽陷入爭吵的時候,尼娜不會勸阻,調和,甚至連視而不見都做不到?!拔夷軌蛉淌?,能把心關閉起來,把媽和利昂的咆哮關在外面。尼娜不行。她和他們爭吵,頂嘴,說完后就揚長而去?!盵5]從這段描述中讀者可以感到尼娜淡薄的家庭觀念。
在陪媽去過中國后,尼娜和媽、利昂的關系有所緩和,與此同時,她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心靈和情感的成長。雖然生活在華裔家庭,但是從小接觸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對第三代華裔產生影響,這也是造成第三代華裔與自己的父輩母輩矛盾的一個因素。
四、身份認同之新時代華裔
身份認同涉及很多層面:宗教、語言、文化等。這個概念好像就是為華裔量身定做的,他們被涵蓋在這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層面。帶著自己的文化價值來到異國他鄉,當自身價值取向受到質疑與挑戰時,華裔開始拷問自己我是誰,我屬于哪里等一系列問題。在《骨》中,萊拉作為新時代華裔的代表為當代移民群體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萊拉是一所華裔學校的溝通員,負責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實際上她不僅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聯絡員,同時也是媽和利昂的調停人。安娜死后,尼娜搬到紐約,只剩萊拉守在媽身邊,一旦她和利昂爭吵,總是萊拉第一時間安慰媽。雖說利昂不是萊拉的生父,但她做的遠比親生女兒做得多。在和梅森結婚之后,她第一個告訴的人就是利昂;每次利昂“消失”后總是萊拉第一個尋找;利昂遇到麻煩后也總是萊拉出手相助。她知道利昂的苦痛和秘密?!拔沂莻€契紙兒子的女兒,我繼承了這一箱子的謊言。所有這些都是我的。”[6]她想要繼承繼父的一切,因為她知道,對于利昂來說沒有什么會比這一箱子的證件更重要。她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利昂作為一個契紙兒子的辛酸與苦悶,更令人欣慰的是她選擇傳承這份記憶。
伍慧明在萊拉身上設置了一種可能:兩種文化的共存。她追求兩者之間的共生地帶,萊拉也在小說的最后搬離了鮭魚巷,與梅森一起開啟新的生活。
五、結語
《骨》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眷戀鄉土的梁爺爺、努力生活的利昂、逐漸西化的尼娜、找到出路的萊拉,每一代華人移民都可以在這部小說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當代人口流動加大加快的形勢下,移民問題更加不容忽視,伍慧明的這部小說也會給當今華裔以不同角度的啟示和感悟。
參考文獻:
[1]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351.
[2]王曉路.文化批評研究關鍵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7.
[3][4][5][6]伍慧明.骨[M].陸薇譯,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70、125、2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