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金
【摘要】高中數學作為抽象性、邏輯性雙強的學科,對于高中生來說學好數學并不是那么輕松、容易,加之傳統教學模式理念的單一枯燥,導致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很難有實質性的提升。作為高中數學一線從業者,教師應該根據數學知識,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革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主動性為先導,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結合新課改融入核心學科素養理念,來實現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學科素養 實效性 高中數學 新課改
要想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與解題能力,就應該意識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只有對學生興趣進行激發,以教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主動性為基礎,數學教學有效性才有可能實現。
一、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都是以老師為主宰的一言堂,枯燥的講解、大量的做題,機械的接受式學習,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被動模式下的學生思維得不到開發,學習有效性大打折扣。面對這些傳統問題,教師有必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改革與創新,融入新課改理念,進行角色轉變,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老師輔助引導。徹底打破傳統模式對學生思維意識的禁錮,釋放學生的獨特個性,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逐漸掌握課堂節奏,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從單方面傳授改變為相互交流探討的互動形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也更有利于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培養。教師角色的轉變,下放的不僅僅是課堂權利,更是給予學生很多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能夠借助教師的引導,自行探索知識并進行有效探討認知理解,將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在腦海中留下印記,從而達到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目的。
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尊重學生差異性
個體差異性的最明顯特征是學生知識、認知和經驗的不均衡,學生在整體統一無差別的施教下,會出現成績高低不均衡的現實問題。每個學生從小到大,由于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學習方式等的不同,加之個人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的區別,導致了個體差異性的必然存在。比如,一些學生學習態度端正,一學就懂,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中就更加具有前天優勢。大多數學生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奈何基礎不夠扎實,學習過程就略顯吃力。面對這種必然因素,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改變教學方式,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分層教學法重在“分層”,教師應該在對每個學生有詳細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按照學習成績、接受認知能力、智力興趣,進行科學分層,但分層不易過多,要不然容易出現時間不夠,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的實踐問題。
如教師用1-2-3分層,從高到底的課程難度設計,3類教學目標設定為,只需要學生掌握基礎概念與定理公式,能夠解決基礎問題即可。2類在3類全部滿足的基礎上,結合新舊知識能夠解決同類型問題,達到舉一反三。1類在滿足2類全部條件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所學能夠應用在實踐當中,解決問題,并且能夠自行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創新。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全班整體性的提升。
三、聯系實際生活,融入教學課堂
數學知識本就源于生活,學生又通過學習數學知識后應用于生活,所以說,數學教學課堂也應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問題,并且借助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不得不承認,許多數學知識專業性太強,很難與生活相聯系,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論,要做到靈活運用,切莫強行創設生活情境,造成無法突出數學知識的無意義學習,從而適得其反,限制數學思維的發展。許多老師就是因為新課改理念的落實,而進行情境強行創設,造成學生不認同的問題課堂,所以說教師要糾正這種錯誤理念,切莫過于注重形式,耽誤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四、課堂練習的有效性體現
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知識掌握模式,主要依靠大量的練習題與測試來進行強化,一入習題深似海,兩眼暈花不見高。造成學生學習有效性不高,其原因有兩點:第一,習題多而雜,沒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時間;第二,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養成只要會做就掌握知識水平的錯誤觀念。甚至一些老師一直在傳遞一種錯誤理念,能做出難題的學生都是好學生,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真正需要掌握的與教材水平要求對等的習題練習目的。拔苗助長,反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練習題的布置方式,應該科學有度,題不在多而在精。
五、有效性課堂的實施方法與策略
1.要注重課堂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應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知識分布由淺至深,各單元之間相互聯系。所以說,教師應該將課本學習作為基礎環節抓緊抓牢,給學生創設一個較為簡單的開局,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融合,來逐漸提升難度,尤其要注意疑難問題出現的頻率不宜過高,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課堂上借助分層實施、分類推進等方式的靈活應用,加強變式訓練,活用知識,舉一反三。在每一部分完結前設計創新題型,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能力的前提下,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解讀一些實際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創設一個思考、創造、應用的平臺。
2.豐富提問的形式。提問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通過提問就可以將知識傳授與解決問題有效結合,在思維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知識遷移過程中發現并解決新的問題,將探索問題的過程鏈接形成“問題鏈”。利用課本例題、習題來精心設置疑問,應該具備開放性的特征,引導學生通過條件假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方式,來打破傳統模式下的思維禁錮,借助多種方式不同角度的切入來尋求最優解題思路。
3.知識的延伸性。作為傳承千年的古老學科,數學知識博大精深。數學課本上的知識容量是有限,但所傳授的數學思維、方法已經與生活的結合應用是沒有極限的。所以,教師要意識到課本的局限性,能夠對課本進行有效地拓展與超越,將教學視野定位在生活中社會上,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通過發現生活問題,借助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拓展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空間,實現課堂教學質的飛躍。
如教師在學習過“數列、對數”等相關知識后,可以聯想到實際生活中的增長率、銀行存、貸款利息等問題;在掌握了“三角函數、解三角形”等知識后,也能夠實踐應用與測量等實際問題。在學習過“概率”這一概念后,可以聯想到商場促銷、抽獎等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4.合理運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相比探究問題來說,更具備實踐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知識深化與運用。教材中本身就有許多可以借助分探究活動,教師只需要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挖掘與優化,就可以創設出符合當下學生認知學習水平的探究活動。
例如,教師在學習“函數”相關內容時,課本給予的探究任務是,建立實際問題的函數模型。教師就可以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結合相關知識,來進行冰塊融化成水的函數模型。
總之,高中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同時還要注重效果與質量,在體現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前提下,多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葉銀川.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考試周刊,2018,(08).
[2]陳龍賢.關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好家長,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