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
【摘 要】 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展。其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意識以及互動意識。本文就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展開探討,主要分析其教學實踐和應用效果。
【關鍵詞】 合作學習 ?高中數學 ?運用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持續推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推進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可以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使學生的團體意識以及合作意識不斷加強,逐漸在互幫互助的成長氛圍中推動學生彼此之間的共同發展。
1. 合理分組共同探索學習問題
推進合作學習的運用,對教師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合理設計分組來均衡各組成員的力量配比,使得一個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達到互幫互助的學習效果。在具體設計小組時,教師要注意成員數量、學習特長以及學習程度等均衡性,確保小組內部的每一個學習成員都可以發揮其作用。此后,教師還需要綜合設計教學問題,來讓小組成員之間自發、主動地開展共同探索,從而促進學生彼此的學習進步。教師在設置學習問題時,需要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研究,在密切聯系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讓學生可以發揮其個人特長,從而更好地展開合作和共同探索。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引導其開展共同探索,而不是代替或者全程介入學生的探索過程。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數學《柱體、椎體、臺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各小組分工對不同形狀的幾何體進行解剖分析,掌握其構成,從而自主探索得出相應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以最常見的圓柱體為例,其由兩個直徑相等的圓和以圓的周長為長度的長方形等構成的,表面積公式為S=2πr2+2πrh、體積公式為V=πr2d。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柱體、椎體以及臺體的構成來掌握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制作相關幾何體,并自發地共同探索其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2. 科學指導共同學習教材內容
加強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應用,還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指導能力,從多個角度為學生共同學習教材內容而提供有效的指導。具體而言,教師科學指導指的是當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解題方向存在問題或者解決方法存在分歧等情況出現時,教師就需要及時進行科學指導,引導其走入正確的方向;或者通過給與學生啟發的方式,使其在不斷的合作中共同尋求正確答案。但是,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指導的尺度,通過啟發性的指導方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分析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而不是通過直接指出解決方法的方式來影響學生共同分析的積極性。最后,教師的科學指導必須要結合學生小組合作的進度,通過科學指引的方式讓學生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法。
例如,在學習《點、直線、平面間的位置關系》時,關于異面直線的相交、平行問題結合立體幾何的題目很容易被學生所忽略,甚至理解上出現偏差。當教師在開展異面直線的位置關系分析時,可以以教室的內部空間等組成一個立體幾何,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分析不同平面等兩條直線是否存在相交的可能、不同平面的直線是否存在平行的可能等。教師通過聽取不同小組討論結果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位移分析,讓其掌握異面直線相交和平行的學習內容。
3. 多樣鼓勵共同開展內容分析
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顯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采取鼓勵的教學方式更加容易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其在較難的數學問題中不斷樹立學習自信心,最終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這主要是由于高中階段的數學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要不斷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鼓勵和幫助,使其跟上教學進度。由此,在高中數學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運用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鼓勵,不斷激發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和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使其共同學習的信心得到提高。與此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樹立數學學習和共同探索的自信心,但并不一味地固守己見,最終逐漸在合作學習中吸收同學的優點,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例如,在開展《數列》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在綜合講授等差數列或者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時,一定要通過鼓勵的方式,樹立學生對自身計算答案的自信心;并結合多重檢驗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探討,分析最終的解決方法。在計算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會由于存在裂項相消等復雜的計算方法導致學生存在解題難題。此時,就需要教師及時的鼓勵和引導,使小組同學重拾解決問題的信心,全面地投入到學習中。
4. 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探索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分析,主要從合理分組、科學指導以及多樣鼓勵的角度來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并結合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其協作能力,最終在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基礎上,促使其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愛學.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數學之友,2015,0(12).
[2] 滿健芳.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路徑[J].讀與寫,2019,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