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保護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提升教師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元素,善于借助課題模式和信息技術提升融合效果。同時,要積極強化地理學科地位,實施開放性教學,在此基礎上,發揮環境主題的作用,積極開辟第二課堂,以使高中地理教學中進一步滲透環保教育。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環境保護 ?策略
當今社會,環境問題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式也要不斷改變,要將環境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地理是一個綜合的課程,學習起來對于學生是困難的,但是結合環境教育,會使學生能更加理解地理知識,也能夠從中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此文中就具體針對如何將高中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融合做了闡述。
一、立足地理教材
高中階段地理所涉及知識范圍廣,學科深度較淺,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環境方面的知識,比如,大氣、溫度、海洋、陸地、礦產資源等等,此外還包含農業、工業、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環境方面的知識,對環境知識闡述的較為詳盡。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大氣環境保護章節的學習,教師應對課本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哪些是對大氣環境破壞的行為,哪些是保護大氣環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課堂共同探討大氣環境保護問題中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引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欲望,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此外,地理教材中關于人口問題等方面的知識涉及的也比較多,教師應根據生活實際,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人口調查活動,讓學生從人口調查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機問題,可有效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環境教育相聯系的知識內容較多,教師應善于發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元素,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學科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環境同人類社會發展關系。
二、多元教學手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設施優化改進教學手段。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應以多媒體為平臺,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放映幻燈片或者視頻的的方式讓學生領略到大自然之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能夠有效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他們更能牢固掌握地理學科知識,加深記憶,提升教學效果。此外,我們要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地融入到課堂中,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公,充分發揮他們的思維及創造能力,對地理學科知識尤其是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進行共同探討,共同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這樣可有效地增強他們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
三、實施開放教學
受諸多因素影響,高中地理在整個教學課程體系中,受重視程度仍舊存在提升空間,因此,要想進一步促進環境保護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提升和強化高中地理學科的地位。學科地位的強化,最基本的前提是改善教學效果,增強學科應用。這需要教師的積極努力、學生的密切配合、學校的鼎力支持。同時,要善于實施開放性教學,將開放性材料充實到教學中。
如,我在進行《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的教學中,踐行了上述措施。我結合具體實例,對淡水緊缺、耕地保護、土地退化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說明,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地理知識,從一定角度來講,這一章節內容有利于向學生傳遞地理學科價值。同時,我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此方面的材料,材料內容不局限于課本,只要符合要求即可,這些開放性資料的融入,有效提升了地理教學的環保教育意味。
四、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的作用在于使抽象的理論變為切實可行的具體行動,學生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提高環境意識,增強他們愛護環境、守護自己家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而,想在地理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就要帶領學生走出以理論為主導的課堂,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在課外活動收集資料,以便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了學生從內心樹立環保意識,也應該從家庭方面進行教育,比如適當開展一些主題活動,讓家長也參與其中,讓環境教育走進家庭,讓學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組織學生開展宣傳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人們對和環境的破壞程度,肯定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活動的鍛煉,將學校、家庭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深入到生活中,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從更加全面的視角出發,以此發現社會、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提高學生對真實社會情境的認知。
總之,當今社會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與破壞現象日趨嚴重。廣大教師也應當積極主動地將地理與環境問題相結合,并要轉變教學手段,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深入研究與教學,讓學生能在學習中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許偉.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5).
[2] 邵光超.論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地理課程的環境教育功能[J].教師,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