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節約用水》一課,以發展學生“數據收集”、“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數據分析能力為主線,滲透“節約用水”“嚴謹求實”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并將這一學法充分體現在教與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已學的“數據收集”法,收集、統計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運用“分析比較”法,直觀比較不同時間的漏水量,感受數據之大,領會節約用水的必要性。感悟運用“統計與概率”,分析和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培養學生“嚴謹求實”“自覺環保”的人格素養。
【關鍵詞】綜合實踐? 數據分析? 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244-02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第二學段學生: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實踐活動;結合實際情景,體驗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給定目標下,感受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設計思路、制定簡單的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應用和反思,進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識和方法,了解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從2011年版課標可以看出,綜合與實踐課強調了學生參與的全程性,內容的全面性,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的完整性。在教學《節約用水》一課,圍繞綜合與實踐課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確題吸睛,自主研究
“綜合與實踐”在數學學科中是指側重于問題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并嘗試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好的選題是教學的關鍵,水龍頭漏水是常見的生活現象,看似不起眼,卻隱藏著大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然而這個問題應該如何拋出,方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在前3次的試上過程中采用談話導入,讓學生通過課前調查,談談對水的了解,接著觀看因缺水而造成干旱的圖片,幾次下來,并沒有引起學生的關注。在第4次的試上過程中,課伊始,邊觀看微課視頻,對比有水與無水對同一個地方造成的影響,讓孩子直觀感受水對于生活的重要性;接著播放水龍頭漏水的動畫視頻,多個水龍頭急促的滴水聲,對學生產生較大沖擊,使孩子意識到,水如此重要,然而生活中卻常見水龍頭漏水的現象,因此激發學生產生研究水龍頭漏水的現實情況以及參與到整個活動過程的自主性。
二、過程設計,積極參與
為了讓學生體驗有目的的,設計的,循序漸進的,合作的實踐活動,有必要激發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讓學生能夠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收集水龍頭漏水數據的過程中,讓孩子通過在家自主收集,到校互相討論,明確收集水龍頭一分鐘漏水量的步驟,但是全班的孩子收集到的一分鐘水龍頭的漏水量都不一樣,哪個數據能代表一分鐘水龍頭漏水量的一般水平呢?問題的拋出讓學生感受進行數據整理的必要性,求平均數。四人小組的平均數、整個大組的平均數、全班的平均數,哪個更具有代表性?讓學生感受樣本越大,更具有代表性。一分鐘的漏水量大約是25毫升,那一小時、一天、一年呢?從量化的角度,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沖擊,讓學生對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積少成多,從而產生節約用水的必要性。一年多的漏水量大約13140升,如果這些水加以利用,可以做些什么事呢?拋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喚起學生的思考。
三、綜合運用,解決問題
在《節約用水》一課教學中,學生綜合運用平均數的知識、容積的知識、年月日的知識(一分鐘、一時、一天、一年)引導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關注算法的優化問題,整個環節引導孩子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將計算與統計有機結合。學生通過已學的“數據收集”法,收集、統計水龍頭一分鐘的漏水量;運用“分析比較”法,直觀比較不同時間的漏水量,感受數據之大,領會節約用水的必要性;感悟運用“統計與概率”,分析和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重要性和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以發展學生“數據收集”、“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數據分析能力為主線,滲透“節約用水”“嚴謹求實”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四、家校合力,課堂延伸
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這四部曲解決節約用水的問題,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這“四部曲”來研究并解決其他問題呢?結合我校自主設計的《學生核心素養課外習得家長伴學單》將課堂問題延伸到課外。孩子自主統計家庭一周里,每一天使用塑料袋的數量;嘗試對數據進行分析,家長適時給予欣賞,或提出意見或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調查所在小區的住戶數,進行塑料袋使用量的估計,得出結論;借助圖書館資源或網上資源查找資料相關資料,知曉塑料袋的大量使用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通過再次嘗試,積累實踐活動經驗。
反思從試上到真正上課的整個全過程,從最開始的死死抓著知識點,當成常規課進行教學,再到明晰什么是綜合與實踐課,其主要目的是在活動中綜合運用已經學的收集、統計數據、統計表、數據的計算與分析等有關的知識解決問題,關注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在多次試上的過程中,我對綜合實踐這種類型的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放手,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收集數據、統計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的過程,并逐步加以延伸。雖然上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由于教學經驗的不足,對學生學情了解不夠到位,因此對課堂上有些生成的問題處理不夠到位,比如:1.計算了一年的漏水量,大約可以裝幾個體育館??梢怨酪还荔w育館的容積,讓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識估一估。2.花了大力氣組織學生進行數據收集,知道水龍頭漏水問題不小,可以再啟發孩子思考:能不能為節省水做一些什么工作?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加大解決問題的力度,從而喚起大家對日常生活中水龍頭漏水的重視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沈清.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許曉瑩(1990-),福建廈門人,中學高級教師,學士,研究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