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再芬
【摘要】
目的:探討血液科護理中心理護理的重要價值。方法:選取我院血液科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3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有18名患者。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護理上給予心理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臨床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評分無顯著性差異。臨床護理后,實驗組的心理健康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血液學護理中,運用系統的、綜合的心理護理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血液科護理;心理護理;重要價值;探討
【中圖分類號】 R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206-01
一、引言
在臨床治療中,血液病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它主要發生在造血系統,然后是血液異常,其臨床表現為出血,貧血等,血液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醫院和患者更加關注血液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護理工作,優秀的護理工作是血液病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保證,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在這方面,筆者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主要是關于心理護理在血液護理中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報告如下。
二、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該醫院血液科的36名患者。其中,17名男性,19名女性。患者年齡介于19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50.33人,±2.49)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有18名患者,分別命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年齡,性別,疾病,經濟和文化水平等沒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飲食護理,診療護理和多個患者的健康教育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接受心理護理。具體操作為:①心理評估:患者在入院后,由專業心理護士對其進行心理狀態情況評估,是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并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②交流與溝通:由于病情的特殊性,患有血液病的患者容易出現煩躁,緊張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主動采用和藹、熱情的語氣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積極滿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積極鼓勵患者戰勝疾病,并在治療過程中,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等,使患者感受到溫暖與關懷。護理人員應以熱情的服務、嚴謹的操作來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同時,也要加強同患者家屬的溝通,告知其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重要性,并爭取其盡量配合,一同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勇敢面對和接受治療。③加強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應突出血液學疾病的特點,兼顧患者的個體情況,有針對性。讓患者了解和掌握住院環境、疾病知識、用藥知識、各種檢查、檢驗知識、心理衛生知識、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知識,讓病人確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為。一對一的交流也讓病人有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減輕了長期住院給家屬造成的經濟和心理負擔而帶來的愧疚感。健康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讓患者壓抑和困惑的心理得到及時的宣泄④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服務,多與患者溝通,減少患者的孤獨感和無助感,積極接受治療。
3.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用SPSS2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1.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和護理后健康評分。經過一段時間不同的護理方法后,通過問卷調查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評分。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心理健康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差異性,有顯著意義(P<0.05)。
2.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后滿意度比較兩組患者經過一段不同的護理方式后,采用醫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調查患者對護理過程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是(非常滿意+滿意)/總人數*100%。兩組之間的比較存在差異性,有顯著意義(P<0.05)。
四、討論
心理護理注重對患者的心理關注,重視精神世界的建設,對于患者因為生理疾病而導致的心理失調有著很好的撫平效果。因此心理護理實際上是血液科護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能極大地保證患者的心理健康。血液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護理質量往往與治療效果呈正比關系。患者患上血液疾病后,其心理狀況往往不佳,經常性的出現一些負面的心理情緒,不良情緒的出現會使患者常常不遠配合治療及護理,這樣必然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在為血液疾病患者治療過程,有效保證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況至關重要。
心理護理作為一種常用的臨床護理方法,強調在護理過程中關注患者心理,關注患者精神世界的構建,使患者能夠忘記病情的嚴重性,保持積極的接受治療的態度。在血液疾病的心理護理中,還重視引導患者挖掘自身的價值,通過讓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及社區,使患者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大大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此外,心理護理作為提高治療效果的一種有效促進手段,主要是通過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讓患者配合治療及護理的積極性提升,這樣使患者能夠遵醫囑用藥,配合醫生完成相應療程,進而達到治療有效率提高的目的。
從36例患者的臨床表現來看,觀察組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和恐怖評分遠低于對照組。因此,心理護理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心理護理后,整體的心理不良情緒顯著降低,并且對于治療和護理工作也配合的更為默契,增進了治療和恢復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療效。對于病癥的治療不僅僅是在生理方面,更要注重心理方面,當生理方面的病癥治好后反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這樣在患者出院后回到社會和生活中,依然有可能帶來一些不良影響,而唯有在治療后生理心理方面都健康才能真正再次很好地融入到原來的生活之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社會的包袱。只有在身體和心理方面得到良好的治療和恢復后,才是對患者整個治療過程的真正負責。
五、總結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經過系統綜合的心理護理后,其焦慮、抑郁、恐懼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結果充分表明,系統、全面的心理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消極心理,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因此,該護理策略在臨床實踐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粟慧.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8,5(42):212-213.
[2] 欒飛飛,郭玉萍.人性化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應用[J].健康大視野,2018,(23):198.
[3] 謝峻峻,范小青,繆麗麗等.血液科護理風險控制的探討與研究[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8,9(2):62-64.
[4] 李榮娜.老年血液科護理安全防范進展[J].飲食保健,2018,5(19):167-168.
[5] 趙嬌.心理護理在血液科護理中的重要性探究[J].飲食保健,2018,5(2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