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睿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和多種信息資源、多樣社會思潮的重要傳播媒介。西方國家技術霸權的存在,主流價值觀被干涉、多元化社會思潮對主導權的消解、多話語中心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把控力、傳播力的削弱、話語表達方式過時等困境對我國主流網絡意識形態造成巨大沖擊。有鑒于此,探尋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建設路徑是新時代必須重視和突破的時代課題,需要以網絡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為基礎,從我國主流網絡意識形態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出發,從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去探究維護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路徑和策略,以確保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關鍵詞: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困境;應對策略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方向,必須牢牢掌握。在新時代下,意識形態工作已經從現實領域延展到網絡領域,網絡已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因此,把握當前形勢,看清新時代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所面臨的風險及挑戰,并相應地探尋維護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路徑和對策,是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重大理論問題及現實問題。本文立足于網絡意識形態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分析新時代下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及困境,并探析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路徑及對策。
一、網絡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
網絡意識形態是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中通過豐富的網絡實踐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對其內涵以及基本特征的解析有利于深化我們對研究目標的認識,有利于找尋網絡領域意識形態存在的風險,也有利于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網絡意識形態的內涵
通常而言,對所研究的核心概念的內涵進行闡釋及分析,是學術研究的起點和基礎。當前學術界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對網絡意識形態的基本內涵有多方面的見解,一是認為網絡意識形態與傳統意識形態關系緊密,是傳統意識形態向網絡場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意識形態的新領域,是當今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新形勢、新途徑;二是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是基于網絡社會實踐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社會意識,是一種影響和指導民眾進行網絡實踐的思想體系,具有價值引領的功能,反映著網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三是賦予網絡意識形態階級屬性,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是一定階級在網絡上構建的觀念上層建筑,目的是維護其根本利益。但一些觀點存在些許不足,網絡意識形態并非傳統意識形態在網絡場域的簡單延續,其產生根源是基于網絡社會交往的實踐活動,在網絡主體存在形式、社會關系構成形式上區別于傳統實踐活動。
因此,本文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是在現實與網絡相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網民通過網絡場域,進行網絡實踐后形成的具有一定階級屬性和價值引導功能的有機思想體系。而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則是“一個國家憑借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和科學的制度體系來保障自己免受其他思想干擾和顛覆的能力”是維護國家穩定和政治安全的必要保障。
(二)網絡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征
網絡意識形態是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和新媒體傳播時代下,通過豐富的網絡實踐而逐步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時代特征,具體來說,當前網絡意識形態主要具有網絡意識形態信息生成及發展的互動性、網絡意識形態內容的融滲性、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等基本特征。
1. 網絡意識形態生成及發展的互動性
網絡意識形態是網民的有機思想體系,隨著網民的網絡實踐而產生、變化、發展。“網絡群體間的互動包括網民個體間、網絡群體間以及網絡個體與群體間的三種互動”,網民在網絡空間中并非獨立的個體,其網絡實踐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網絡意識形態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互動交往的,網絡個體在信息接收和交換過程中不斷產生意識沖突,并在雙方勢力存在差異的背景下,向著達成共識的方向發展,因此網絡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強烈的互動性。
2.網絡意識形態內容的融滲性
網絡空間自由度較高、信息準入門檻較低,與傳統領域相比,網絡空間的邊界被打破,多元主體由于擺脫了地域空間限制,可以自由散播涉及意識形態的相關信息,并能迅速的傳達到世界各地,滲透到個人的生活當中。但是這種高速傳播效率和低門檻滋生了信息安全問題,由于缺乏對信息內容的嚴格把關和控制,一些非理性、不科學的碎片化信息、虛假謠言、富有意識色彩的內容等充斥著網絡空間,容易對網民形成誤導,對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3. 網絡意識形態信息的去中心化
“網絡信號連接不同個人電腦的網狀拓撲結構為基礎形成了扁平化結構,在不同的網絡節點上,網絡信息發布者都可以發布信息”網絡空間的扁平化使得各個個體都能成為意識形態信息的傳播中心,網民的個性得以張揚,個性化導致價值理念的多元化。與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相比,當今的網民能從不同維度和價值取向發表意見,儼然已經成為個人“媒體”,在網絡平臺中形成了沒有中心而人人都是中心的格局,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力、把控力、話語權都具有消解作用。
二、新時代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困境
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成為各種信息資源和多種社會思潮的交流場域,其在影響世界技術、社會、經濟、生活生產等方方面面的同時,對各國意識形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前,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斗爭變得更加激烈,其間存在的安全風險更加隱蔽,因此,要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首先要梳理網絡意識形態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并加以把握。
(一)網絡信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境外思想滲透加劇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依據強厚的經濟實力,大力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并依此占據網絡技術先行優勢、控制網絡命脈并利用技術霸權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打擊。當前,“全球互聯網 13個根服務器中,有10個在美國;全球80% 以上的網上信息和 95% 以上的服務器信息由美國提供; 超過 2 /3 的全球互聯網信息流量來自美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仗技術優勢,向我國大肆宣揚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錯誤思潮,意圖通過互聯網從思想上對我國進行攻擊和分裂。
(二)多樣化社會思潮消解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
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是立足于信息化和符號化的網絡場域,以理論的科學性和倫理的正義性為基礎,以形成具有普遍認同的網絡價值準則和維護政黨、集團或階層的政治合法性為目標,以價值引領、制度規制、權威塑造為手段,通過網絡媒介有目的地引導公民將分散的思想和觀念自覺地融入政黨、集團或階層意志的力量和權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空間成為各話語主體發聲的舞臺中心,與傳統物理領域意識形態領導權不同,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面臨更大風險,其形成的自發性更強,不同階層、集團發聲的方式更自由、渠道更廣闊,意識形態管控力受制,多種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內容的出現會沖擊主流意識形態領導力、弱化網民的主旋律認同感。
(三)多話語中心傳播方式削弱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
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是網民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中,在虛擬個體和現實個體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源源不斷的網絡實踐所形成的價值內容的話語權力以及言說權利的總和。相較于傳統意識形態話語權所具有的權威性,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具有平民性的特點,即網民言說的資格,重塑了傳統意識形態領域金字塔式的話語權力結構,變革了傳統的由上到下的單方向性傳播模式,這就加大了意識引導和灌輸難度,以及社會意識整合的難度,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把控力以及傳播力。
(四)話語內容滯后、話語表達方式過時
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內容往往具有強烈的灌輸性、抽象性和概念性。傳統話語表達方式往往采用模板化的語言和空洞化的理論,脫離了人民的關切,喪失了生機活力和親和力,更無法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甚至還有可能使人民產生反抗和抵觸的情緒,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從根本上看,這種現象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程度不夠有關,而在主流網絡意識形態的傳播載體來看,我國多局限于利用行政性的手段及官方性的推廣,互動性較弱,反饋速度較慢,無法對網民關切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及時做出回應。
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路徑
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在當前新時代中,我們必須要以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將全體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為此,我們要從網絡核心技術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內容建設、強化宣傳、建設系統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體系、加強人才建設、掌握國際發聲主動性等多方面進行安全建設,以維護新時代下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一)國內層面
1.以技術創新突破西方網絡霸權
近年來,“海外攻擊集團持續對中國政府部門的網站進行分布式攻擊,網絡攻擊率居高不下。”我國的互聯網技術起步較晚,相較于英美等西方國家水平較低,他們依靠技術優勢可對全球范圍內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控制信息和輿論在網絡空間的傳播,以灌輸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要對抗這種壓迫和沖擊,其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戰略安排的角度加大網絡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網絡信息領域的技術創新,培育網絡技術創新的專業化人才隊伍,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遠離西方國家的干擾提供技術基礎和制度保障。其二,要處理好自主和開放的關系,我們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不能把有益的技術成果和經驗直接拒之門外,但也不能僅僅依賴于借鑒和學習國外技術,應該要形成獨立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獨立自主的創新成果來切實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其三,要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體系建設,在新時代條件下,立足于大數據分析,要加大開發自主輿情監測系統,提過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和敏感度,要做到盡快察覺、及時處理,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最小化。
2.以內容建設強化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
在網絡信息縱橫交錯,各種社會思潮不斷交融的新的歷史時期,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內容建設,提高民眾接受度,是掌握網絡意識形態的引領力,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舉措。首先,要變革話語內容,以富有吸引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和貼近生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滋養人心、引領價值認同,要立足于當前中國實踐,從現實的生活出發,以民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來營造主旋律高揚、正能量充沛的良好局面,使網絡意識形態內容既具有價值導向功能,又能為人民所接受;其次,要創新話語表達方式,避免單向性地去灌輸意識形態內容,要及時傾聽民眾呼聲,回應民眾關切,注重網絡交流和反饋,營造一個輕松活潑、反應迅速的網絡空間,提升網民幸福感、獲得感,推動網民主動維護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3.以宣傳陣地建設增強網絡意識形態輻射力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自媒體時代的帶來,網絡生活的便利性和自由性得到充分發展,與此同時,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上的宣傳、發散推廣渠道也得到了拓寬,可以聚焦于打造集網絡問政、黨建工作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宣傳、監督網絡輿情的網絡宣傳陣地,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輻射力,爭奪網絡陣地的話語權。首先,要積極發揮主流媒體、自媒體的宣傳作用,做到堅守網絡意識形態紅色地帶,開拓灰色地帶,壓縮黑色地帶的有機統一,在面對錯誤思潮時要積極面對,敢于發聲;其次,要團結、培養和管理網絡意見領袖,發揮他們的紐帶作用。網絡意見領袖是通過網絡平臺發表原創性的觀點和看法,影響網民價值判斷的重要群體,其具有兩面性,對網民的溝通兼具積極和消極地影響,因此,首先,要重視網絡意見領袖的培育和溝通,要對網絡意見領袖進行政治引導和能力培養,促使他們釋放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4.以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保障網絡空間的風清氣正
網絡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后花園,其生態環境的優劣不僅影響網民的價值判斷,更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安全,因此要加快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建設,形成網絡空間的法律體系。法律為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提供制度基礎,為維護網絡意思形態安全提供制度條件,要以安全為核心,要具有實用性,要落實問責制度。其次,要推動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提高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治理能力。既要強調網民的自我道德約束,又要重視各部門相互協調相互監督,合力打造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的綜合治理機制,形成多部門協調聯合治理的新格局。最后,要加大網絡治理人才培育力度,要培育新時代懂法律、明政策、講是非、有信仰的網絡空間綜合治理人才。
5.以人才建設為網絡安全事業提供智力支撐
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專業性人才的隊伍越龐大,我們應對西方國家技術霸凌和思想滲透的“硬件”就越有保障,要建設多層次,兼備數量和質量的強勁人才隊伍。首先,要造就一批聚焦網絡技術創新的人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而創新驅動在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只有加大網絡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培育高質量創新人才隊伍,才能不斷突破西方國家網絡技術霸權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的打擊和限制;其次,要鑄造一批專業性強,精通業務,講政治的,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的人才,培養出有信仰,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后備力量。最后,立足于新時代,要提高黨員領導干部的網絡意識形態鑒別、領導和處理能力,領導干部要以最新成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提高自身鑒別有害信息的能力,并能引領和引導人民群眾鑒別錯誤思潮,明辨是非,及時了解人民需求和期盼,處理好網民反映的熱點問題,以樹立良好的黨和政府形象,提升主流網絡意識形態凝聚力。
(二)國際層面
1.以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際話語權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才能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只有講好了“中國故事”,才能讓“中國聲音”播放到世界各地,才能把“中國特色”的文化和思想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才能使世界各國和人民更加準確地認識我國。中國故事要有中國人來講,中國故事要把政治話語權內容融入其中,提升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認可度和知曉度,在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要注意形式,展現我國大國形象與擔當,由此從一定程度上增進了解、消除偏見、緩解沖突。
2.以積極態度提升國際輿論表達
當前在國際發聲能力和國際“音量”上,我國與西方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境外媒體集中、持續攻擊我國道路和體制,并對我國香港、新疆、臺灣問題上多點出擊,形成包圍態勢,在這種具有復雜性的國際輿論場域中,我國主要還處于被動回擊的位置上,缺乏輿論斗爭的主動性,不利于我國政黨和制度正面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增強在網絡場域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因此,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國際治理,要在國際舞上主動提出自己的主張,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同時,應加強和各國的交流,在交流中增進雙方理解互信,以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最后,要積極主動發聲而非被動應對,要完善自己的應對機制和反應速度,并加強在境外媒體平臺發聲的能力。
四、結語
意識形態工作關乎社會發展方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我們要清楚地看到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受到的多重沖擊,并從國內外兩手同時加以應對來加強我們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為新時代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史獻芝.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現實路徑[J].探索,2018(04):172-178.
[2]黃冬霞,吳滿意.網絡意識形態內涵的新界定[J].社會科學研究,2016(05):107-112.
[3]楊嶸均.論網絡虛擬空間的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01):98-107+159.
[4]孫麗麗.網絡環境下我國意識形態危機及其治理之道[J].理論導刊,2015(09):23-26.
[5]劉建偉,李磊.近年來網絡意識形態研究:焦點與展望[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21(05):52-59.
[6]王小群,韓志輝,徐劍,朱天,饒毓,擺亮,毛洪亮.2018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J].保密科學技術,2019(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