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慧 齊聰
摘 ? 要: 綜觀我國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的歷史,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從未淡出人們的視線,多集中于一線基礎教育教師及高校教師身上,有關職前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遠遠不足。本文對近13年來我國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展開了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就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 本科師范生 ? 職業認同 ? 影響因素 ? 研究述評
2018年9月,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時代正式拉開帷幕。師范生作為此次卓越教師培養的主體,職業認同程度的高低既關系到國家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落實與否,又直接影響未來我國一線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高低。師范生在增加職業認同感的過程中會受到何種因素的制約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有關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自2007年學者程巍率先撰文《高等師范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人格傾向性及其與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探討了人格傾向性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至今,近13年來我國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如何,有待學界做出階段性回顧與梳理,并展望未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動向。
一、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成果歸類
本文從研究視角、研究內容2個維度對檢索到的41篇文獻進行分類。其中,研究視角分為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宏觀視角是指研究者從本科師范生的總體出發,探討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微觀視角是指研究者側重于對某一具體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展開研究。根據這一分類方法,屬于宏觀視角的文獻有24篇,屬于微觀視角的文獻有17篇。具體歸類結果見表1所示:
表1 ? 我國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成果歸類
由表1數據可知:(1)微觀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僅有17篇,宏觀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高達24篇之多,共占研究文獻總量的58.5%。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在宏觀層面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對微觀層面的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則略有不足。(2)從宏觀視角的職業認同影響因素來看,教育實習、教育政策、教師支持、學習投入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數量分別為7篇、4篇、4篇、3篇,學習態度、人格傾向、自我效能感及受挫事件等因素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研究的文獻僅有一到兩篇。由此可見,我國學者集中探討了社會層面的教育實習、教育政策等因素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對其他因素與職業認同關系的研究卻少之又少。(3)從微觀層面的職業認同影響因素來看,關于英語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共有7篇,關于學前教育專業、體育專業、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分別有4篇、2篇、2篇,關于音樂師范生及教育技術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最少,分別僅有1篇。由此可見,目前學界對微觀視角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比重略顯失衡。
二、宏觀視角下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從宏觀視角來看,我國學者主要通過教育實習、教育政策、教師支持等8種相關因素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進行全面的探討。
(一)教育實習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
研究表明,教育實習對師范生堅定職業認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并影響著師范生日后的職業發展。因此,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得到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學者于影麗(2014)以新疆師范大學200余名本科師范生為研究對象,張冬梅(2014)以伊犁師范學院277名本科生為調查對象,王陽(2014)以新疆境內385名師范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了實習支教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中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觀點,即實習支教后師范生職業認同總體水平的變化略有提高,但職業價值觀、職業期望與職業情感的認同水平卻有所降低。且學者張冬梅(2014)的調查中明確指出,實習支教后文科生職業認同的提升顯著高于理科生。熊慧素(2017)探討了教學實踐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教學實踐后學生的職業行為傾向明顯提升,且教學實踐周課時數越多,職業認同水平提升得越強”[1](69-70)。伍惠娟(2018)以大理大學13個師范專業的55名畢業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國培頂崗實習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調查發現,頂崗實習后學生的職業認識、職業知能及投入意愿均有所提高,但對學生日后從事教師職業的意愿影響不大。此外,劉公(2019)在研究中談道:教育實習雖然對學生職業認同水平的提升影響不大,但在另一方面可以讓師范生通過教育實習更加明確對未來的規劃。從眾多研究成果來看,均證明了實習支教、頂崗實習及教學實踐會影響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形成與提升。
(二)教育政策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
教育政策作為促進國家教育事業繁榮與發展的有力抓手,職前教師對于教育政策的滿意度將直接關系到職業認同感。目前,關于教育政策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均是圍繞免費師范生這一特殊群體展開的。其中,學者劉程(2011)通過對東北師范大學不同專業的300名公費師范生的調查發現,“政策認知與職業認同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政策限制與職業認同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公費師范生對相關政策的認知程度越高,職業認同水平就越高,反之公費師范生相關的政策限制越多,職業認同水平就越低”[2]。趙宏玉(2015)通過對北京某師范大學768名免費師范生的調查發現,“支持性的教育政策能夠極大地提升師范生的職業認同”[3](51-59)。此外,學者張曉輝(2016)、馬靜(2019)在研究中均得到了一致的觀點,即師范生對免費教育政策的滿意度越高,職業認同感越高。總體來看,學者們通過大量的研究揭示出了教育政策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
(三)教師支持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
教師支持作為師范生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其中張曉輝(2017)以320名畢業班學生為調查對象,探討了專業教師支持與實習教師支持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表明,“師范生獲得教師的心理支持與專業支持越強,職業認同感也就越高”[4](77-84)。王鑫強(2017)從高校教師敬業度的視角探討了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產生的影響,即教師敬業度與師范生職業認同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高校教師的奉獻度和專注力越高,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就越高。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均證明了教師支持是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之一。
(四)其他因素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
結合表1的研究成果來看,通過學習投入、學習態度、人格傾向、受挫事件及自我效能等因素探討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研究的文獻僅有一到三篇。基本情況如下:譚小宏(2014)、王陽(2015)、楊明媚(2017)均通過調查研究探討了學習投入與師范生職業認同的相關性,觀點較為一致,即師范生學習投入的越多,對教師職業的喜愛及職業行為傾向就越強。王情(2011)、胥興春(2017)從學習態度與學習倦怠的視角探討了與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的關系,調查發現:免費師范生的學習態度與職業認同度顯著正相關,學習倦怠與職業認同度存在負相關的關系。程巍(2007)以254名師范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教師職業認同傾向性與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表明:外傾性、宜人性傾向越明顯的師范生,職業認同程度也越高。蔡辰梅(2015)通過事件分析法對7位實習生的實習日志進行了具體分析,探討了受挫事件對實習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發現:“受挫事件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是雙重的。”[5]呂立杰(2016)就自我效能與職業認同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研究,調查指出,“師范生自我效能感與職業認同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且對職業認知、職業情感和職業承諾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6](111-116)。總體來說,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均揭示出了各種因素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為后續更好地探索職業認同提供了可鑒之處。
三、微觀視角下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從微觀視角來看,我國學者主要從教育實習、自我效能對學前教育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教育實習、自我效能、學業情緒、性格、教師支持對英語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教育實習、學業情緒對體育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教育實習對音樂師范生、教育技術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教育實習、學習投入對特殊教育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一)學前教育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
有關學前教育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尚處于起步狀態。其中學者韓冰(2012)、傅瀅瀅(2015)均探討了保定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自我效能感與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職業認同各維度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強能夠有效提高職業認同水平。吳淼(2018)、高敬(2019)均對比了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實習前后職業認同的變化,二者在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觀點,即通過教育實習能夠顯著提高職業認知中的價值認知;職業情感中的熱情、角色接納及教學態度;職業意志中的堅定性及職業行為傾向中的主動參與和自我調節。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學者們已基本揭示出了教育實習與自我效能感對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
(二)英語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
關于英語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研究,已有部分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探索。其中蔣穎(2014)、張金英(2015)均探討了英語專業師范生頂崗實習對職業認同的影響,且在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觀點,即頂崗實習對師范生職業價值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張芳玲(2017)以寧夏師范學院30名英語專業免費師范生為研究對象,測查了教育實習對職業認同的影響。調查發現:通過教育實習,學生的職業情感認同與職業信念認同有所提升,但職業價值認同卻略有降低。張奇智(2011)就580名英語專業本科生學業情緒與職業認同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學業情緒與職業認同各維度均有中等程度的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學生的學業喚醒程度越積極、職業認同水平就相對越高。”[7](151-152+170)李婭(2015)從學校視角探討了對英語專業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指出:“專業的師資力量、教師的講授技巧和方法均會影響學生職業認同的提升。”[8]余思家(2018)通過對2158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調查,證實了自我效能感與職業認同的關系,即英語專業本科師范生的自我把控能力越強,職業認同水平越高。姜芷愔(2018)就性格與英語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性格外向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均高于性格內向學生,且在職業意志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總體來看,學者已基本肯定了教育實習、學業情緒、教師支持、自我效能感及性格等因素對英語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
(三)其他專業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
結合表1的研究成果來看,體育師范生、特殊教育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研究的文獻各只有2篇,教育技術師范生、音樂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研究的文獻均只有1篇。基本情況如下:甄志平(2012)以272名體育專業免費師范生為調查對象,探討了實習效果與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表明:實習態度、實習收獲、實習內容等與職業認同具有正相關關系,實習強度與職業情感、職業期望具有負相關關系。平杭波(2014)就湖州師范學院150名體育專業學生學業情緒對職業認同的影響展開了研究,結果表明:學業情緒與職業認同度具有正相關關系。張玉紅(2018)探討了新疆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學習投入與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指出:學生投入專業學習的時間和精力越多,表現出的職業價值認同感越強。張帝(2019)通過對568名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的調查,證實了教育實習對職業認同產生的影響,即“教育實習后,學生的職業效能感顯著提升”[9]。劉秀潔(2018)揭示了影響教育技術學專業師范生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重點強調:“教育實習安排的合理性、實習指導方式的恰當性及指導教師給予支持的充足性均是提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關鍵。”[10]許冰(2019)以256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專業師范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教育實習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指出:教育實習后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價值觀及職業效能感均有所提高。從上述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通過相關研究已經闡明了部分影響因素對不同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產生的影響,為進一步科學而客觀地探究師范生職業認同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四、研究啟示
縱觀2007年—2019年間我國學者在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領域取得的相關成果,已基本清晰、全面地揭示了教育實習、教師支持、教育政策、自我效能等諸多因素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形成與提升產生的影響,但研究中尚有部分問題亟待探討。在宏觀研究領域,不僅要加強內部因素(如性格、學業情緒、學習動機等)對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還要關注基于影響因素的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提升對策研究;在微觀研究領域,有關其他專業本科師范生(如小學教育專業、數學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等)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研究仍處于空白狀態,應重點關注;有關學習態度、人格傾向、教育政策、教師支持等因素對學前教育、英語、體育、音樂、教育技術、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師范生職業認同的提升研究,則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熊慧素,梁紅霞.教學實踐前后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2]劉程.公費師范生政策認知與教師職業認同相關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3]趙宏玉.教育政策對免費師范生從教動機、職業認同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4]張曉輝,趙宏玉,李慶安,等.不同來源教師支持對師范生職業效能及職業認同的作用差異研究[J].教育學報,2017,13(2).
[5]蔡辰梅.受挫事件對實習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5,17(4).
[6]呂立杰,劉新,王萍萍.實習教師自我效能與職業認同的相關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6(11).
[7]張奇智.英語專業學生學業情緒與職業認同的關系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1).
[8]李婭.學校教育對英語專業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影響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9]張帝.教育實習對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10]劉秀潔.影響教育技術學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學校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民辦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與對策研究”(JGJX2020D604);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校級科研課題“卓越教師培養背景下民辦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問題研究”(2019BD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