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作者長期的教學思考與實踐,從“趣”字上下功夫,提出了讓小學音樂課堂充滿樂趣的幾個策略:一是課堂設計應該“有趣”;二是課堂實踐重在“激趣”;三是德藝內化關注“志趣”。
【關鍵詞】音樂課堂;有趣;激趣;志趣
【中圖分類號】J82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164-02
【本文著錄格式】江玉瀾.音樂課堂教學的“興趣”談[J].北方音樂,2020,06(12):164-165.
興趣是由喜好而產生愉悅的情緒、情韻、情趣,其重要性無需贅述。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音樂教學的過程不是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授,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喚醒、激勵、鼓舞學生的內心需求。不少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其原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音樂教師在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方面缺乏良好的意識和有效的方法,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覺得如果從如下三個方面下功夫,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課堂設計應該“有趣”
課堂設計的核心要素是教學流程的設計,但課堂氛圍的營造、課堂常規調度等也需納入課堂設計之列。下面重點談談課堂常規與教學設計中的“趣”。
(一)課堂常規之“趣”
也許有人覺得課堂常規都是約定俗成的模式,再怎么做也不會有太多新意和趣味。其實,只要教師善于創新,課堂的那些常規也是可以有趣的。比如:上課前的師生問好,看似一個很簡單的、千篇一律的上課準備環節,在我的音樂課上總會有那么一點不同。音樂課堂的開始,不是“上課,同學們好”“老師您好”這樣嚴肅而又刻板的問候,而是:1=C ?2/4師生彼此用燦爛的笑容、優美的律動、甜美的歌聲問好,讓學生在感受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同時,也感受到音樂課堂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我還經常用這個旋律即興編唱,學生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地做出即興唱答。不同的年段,問好的旋律不同、難度也不一樣,高年級設計合唱旋律進行師生問好。每個班級或者每個年級還可以創作自己獨特的問好樂曲,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看似刻板的環節融入快樂,感受音樂課的與眾不同。
(二)教學設計之“趣”
一堂好課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回旋曲,有鋒回路轉、雨后天晴的感動與清爽;也像一首振奮人心的變奏曲,有起承轉合、云起雪飛的朦朧與動感;更像一首動人心魄的交響曲,有豁然開朗、興云致雨的心境與驚喜。因此,一堂好課需要好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之趣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法寶。
在設計《春天在哪里》一課時,怎樣把學生非常熟悉的作品設計得有新意?老師問:春天在哪里呢?孩子們一臉困惑,一個孩子突然回答“找”,老師興奮地說:“對呀,找春天呀!”同學們的思緒被激活:“春天在花園里;春天在池塘邊;春天在校園里;春天在我們的心里”。是啊,心靈的春天才是永恒的春天,我為學生的思維感到驚訝與欣喜。老師引導說:孩子們,春天無處不在,讓我們用最美的語言來“贊春天”,在語言表達和動物叫聲模唱中巧妙地進行了發聲練習,優美的語言、童趣的模唱回蕩在課堂上,春天太美了,贊美不足以表現春天的魅力,讓我們用歌聲來“唱春天”。伴奏音樂響起,春天的歌聲回蕩在教室上空,孩子們禁不住手舞足蹈,讓我們一起來“舞春天”吧。學生通過“找春天、贊春天、唱春天、舞春天”,用舞蹈、用歌聲、用語言層層深入,再現春天的音樂形象,濃濃的春意熏陶著、感染著同伴,言語里、歌聲中、手舞足蹈間無不表現出對春天、對大自然和對生活的熱愛。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作品,充滿童趣的教學設計讓孩子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有趣,使學生從“要我唱”到“我要唱”,從而產生學習音樂的長久動力。
二、課堂實踐重在“激趣”
音樂課堂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審美實踐、審美發現的陣地,需要學生親身去體驗,從音樂中尋找美好的東西,感受音樂帶來的愉悅,促使學生主動去做并努力把它做好,在做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快樂感、成就感,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體驗自主學習之“趣”
體驗式學習是音樂學科最本質的呈現方式,這種方式需要學生親身去體驗并在學習中發現其中的快樂,讓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去學習,在主動而又快樂的體驗中自然地習得知識,讓音樂課變得更加美好。
《青春舞曲》是王洛賓搜集、整理、改編的中國民歌中極其快活的一首民歌。歌詞:“太陽下山明早依然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小鳥飛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哼唱這首動感十足的作品。音樂一響起孩子們很激動、很興奮,迫不及待地要宣泄內心的那份躁動,表現感受新疆舞曲的特色,在模仿新疆舞蹈中最經典的“動脖子”的動作中,每個同學都學得很專注,學會的同學露出自信的微笑,不少男孩子做著蹩手蹩腳的動作,搖頭晃腦中,舉手投足間,你都能感覺到他們的快樂與忘我,抒發宣泄著一去不復返的青春;課后很多同學研究怎樣學習新疆舞蹈,研究不同的演唱版本。孩子們說:這首歌曲像興奮劑;這首歌曲讓人很happy;這首歌曲可以讓人忘記煩惱……,作為音樂老師,應該讓每個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音樂課堂,更帶著濃郁的學習興趣走出音樂教室,感受音樂學習過程的樂趣。
(二)體驗合作交流之“趣”
“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分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音樂學科的合作學習無處不在,合唱需要合作,集體舞蹈需要合作,樂團演奏需要合作,就連獨唱、獨奏、獨舞都需要表演者與伴奏音樂的密切配合,因此,音樂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感受合作帶來的團隊力量與快樂分享。
教學《蝸牛與黃鸝鳥》一課,我引導孩子們用情景角色表演來分析角色特點,增強音樂形象的感悟。孩子們概括出蝸牛的特點:執著、堅持……,老師問:用怎樣的音樂和動作來表現蝸牛的堅持和執著呢?孩子們總結出蝸牛的音樂和動作特點應該是厚重的、有力的……;那黃鸝鳥呢?老師追問,孩子們回答:活潑、刁蠻……。當唱到“阿樹啊上兩只黃鸝鳥,啊嘻啊嘻哈哈在笑它”這一樂句,老師提問:你認為黃鸝鳥是怎樣心態的笑呢?孩子們說:嘲笑…… 不友好地笑……;有的卻說是善意的提醒……,音樂及動作特點應該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用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動作表現出來不同形象的黃鸝鳥。通過小組合作創編表演,小組表演中有的扮演大樹,有的扮演蝸牛,有的扮演黃鸝鳥,居然還有扮演為大樹澆水的花工及旁白等的角色,短短的幾分鐘,同學們分工合理,表演生動且有創意,通過各種手段再現戲劇情節,對劇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體驗,每個孩子親身體驗歌舞劇表演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感受各個角色的內心活動與心里特征,感受同組異組合作與評價帶給的思考與改進,從而激發了學生對音樂課濃厚的興趣。
三、德藝內化充盈“志趣”
興趣并非一定能夠持久、專一,只有將興趣與遠大的志向與執著的追求整合起來,將審美與情感相互作用而內化產生的教育力量,才能扎根在“志趣”的泥土之中生根發芽,使人集中精力、克服一切困難去獲取知識,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這便升華到“興趣”的最高境界“志趣”了。
(一)情感體驗內化“志趣”
音樂美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則培養學生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的長久興趣。
學習《保衛黃河》一課,老師從套曲《黃河大合唱》入手,作曲家冼星海以氣勢磅礴的黃河為題材,用豐富的藝術創作手段敘述著抗日戰爭的難忘歷史,控訴侵略者的罪行,塑造中華英雄形象,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分析《黃河大合唱》的八個樂章,齊唱、合唱形式的《黃河船夫曲》、男中音獨唱的《黃河頌》、一段配樂詩朗誦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齊唱《黃水謠》男聲對唱的《問邊對口曲》、女聲獨唱《黃河怨》、輪唱《保衛黃河》、合唱《怒吼吧,黃河》,作品用豐富的藝術手段表現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學生課內外全面賞析這部磅礴大氣的合唱聲樂套曲,感受豐富的藝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師生的家國情懷。在學習《保衛黃河》時,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與態度均有了很大的轉變,這是情感內化的結果。
(二)審美體驗內化“志趣”
美育不僅給受教育者以美的情感上的陶冶內化,還使之在靈魂上得以升華。音樂教學過程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體驗、內化過程,最終是希望能夠喚起學生內心最真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志趣,從而形成穩定的“興趣”。
《春江花月夜》這個作品的立意之美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學生百唱不厭、百聽不煩,曲調與音韻讓身心舒展,心曠神怡。在拓展環節老師引導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背景中,結合作品的曲式結構用色彩、用構圖去表現“春、江、花、月、夜”的不同篇章,孩子們在過程體驗中感受到夢幻一般,走進了詩意一般的畫中……,感受藝術境界里的良辰美景,將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完美融合,在美的熏陶中、美的鑒賞中,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和升華,淋漓盡致地凸顯音樂藝術“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
以上只是筆者的一孔之見和點滴實踐,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應該還有很多策略。作為音樂教師,只要“腦中有念”——注重學生興趣培養的理念;“心中有法”——創新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堂上有序”——課堂教學過程操作嫻熟,就一定能夠讓我們的音樂課堂充滿情趣,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樂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浦利華,對“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的新角度闡釋[J].中國音樂教育,2016(12).
[3]王喜峰.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學術志趣r——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研究現狀的思考[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18(2):83-86.
[4]邱少華.豐子愷美學思想論稿[D].廈門:廈門大學,2009.
[5]張麗.天津西部小學音樂教育課堂教學問題與現狀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
[6]楊靜.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7(1).
[7]魏素平.高效音樂課堂教學方法運用和教學環節設計的研究——以方城縣厚德學校為例[D].開封:河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江玉瀾(1973—),女,漢族,重慶長壽,教育碩士,高級(副高),科組長,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德育研究、名師工作室建設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