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沒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沒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其實際的存在作用、價值和意義,因而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與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民族;傳統音樂;中小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166-02
【本文著錄格式】呂繼勇.民族傳統音樂植入中小學課堂的必要性[J].北方音樂,2020,06(11):166-167.
加強中國國內的民族音樂教育不僅是弘揚優秀民族音樂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感情、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搞好中華民族音樂國際傳播與推廣的基礎。因為只有從娃娃抓起,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學,使中小學生的音樂之根深扎于民族音樂土壤,熟悉民族音樂、熱愛民族音樂,才能使他們無論走到哪里,血管里流淌著的都是民族音樂的血液,一旦到了國外,即使成了華僑華人也能以他們的民族音樂素養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推廣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為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新世紀開始制定、2011年修訂完畢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及其教材中,對這方面給予了較為充分的注意。當前重要的是在具體實踐中采取切實措施,貫徹“課標”和實施教材,使我們的下一代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就能接受良好的民族音樂教育,有較為豐富的民族音樂素養。同樣的道理,也只有在提高全民族、全社會成員的民族音樂素養的基礎上,提高專業音樂院校民族音樂專業演奏、演唱人才,綜合藝術表演人才,民族音樂創作、研究、教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才能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提供一大批優秀人才,使他們到世界各國、各地區從事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奏、演唱、表演、研究、教學工作。
在過去的數十年里,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其他專業音樂學院培養了眾多優秀的專業民族音樂演奏、演唱人才和綜合藝術表演人才以及民族音樂創作、研究、教學人才,為發展民族音樂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推廣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民族傳統音樂教育是一個國家富強和民族文化整體發展程度的重要體現和標志,它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和價值。音樂教育的功能,不僅體現在文化的傳承與播揚、知識的增長與加強,更重要的是對思想的啟迪、情感的培養、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等諸多方面的延續和發展。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燦爛寶貴的文化遺產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音樂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育中,積極努力學習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在了解并加深對自己的民族或地域或族群或國家多樣音樂文化和歷史的興趣、愛好和熱愛的同時,逐步培養并增強對民族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感受,并更進一步提髙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審美判斷力、審美表現力與創造力,提升生命的力量、質量、價值和意義。例如,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來實施有教無類的教育,以期“興于詩”,“立于禮”,以終臻達“成于樂”的藝術高度和人生境界。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音樂在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意義和價值。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日益一體化的現當代,來自于世界各地的各種音樂文化“波濤洶涌”,以鋪天蓋地的態勢滾滾而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通才教育、通識教育,或者素質教育、博雅教育,是一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盡管不少學者撰文辨析這些概念之間的細微差別,但是大體來說它們都指向一種共同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學教學中,通過民族傳統音樂來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且要兼具多種才能,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健全的人格,成為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中,再次明確重申“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毋庸置疑,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幾千年的中國音樂發展歷程及近現代的中國音樂教育狀況來看,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要得到真正的繼承、發展和提高,就必須在音樂教育中大力弘揚民族音樂,強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礎性地位。
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在需要和必然訴求。保留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之一。被收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就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文學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在其中,長調就有專門對牛羊演唱的歌曲,在一般情況下牧民們不會接受邀請為人演唱,只有在放牧的時候才會對著牛羊深情地演唱,這也是非遺音樂受眾指向性較為極端的例子。積極推廣、弘揚、傳播中華各民族多樣音樂文化,可以不斷增強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可以大大激發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自信心、責任心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國家認同感;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綜合實力,逐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文化舞臺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努力加強中華民族多樣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有助于理解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促進彼此間的相互溝通,以至達到共生、共融、共享、共贏、共榮,有利于積極保護維持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繁榮興盛。
二、追求民族審美
我贊賞“音樂教育要回歸本質——美育”的觀點,更贊成對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建議。另外,還應再加上兩條:其一,突出強調“應組織編寫能弘揚時代精神的、代表主流音樂文化的、具有髙尚審美情懷的經典音樂內容的教材”,顯示出學校音樂教育在全社會音樂審美情趣上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我想,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的內容之一,就是要質詢是否存在著一個對所有音樂都適用的唯一的審美體驗模式以及運用這個模式;或者換個角度,“審美學說”的觀點本身是否已顯示出特定文化的和歷史的價值觀。換句話說,審美學說是否是一種超越文化的和普遍使用的對所有音樂進行體驗的方式,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種特別的文化視角?全然不必讓你繼續猜測下去。我對那種審美觀超越文化的學說十分不以為然。如果審美取向是有特定文化性而不是普遍適用的話,那么,既認同審美也認同多元文化就像有了一塊蛋糕并把它吃掉。只要不去多想,它畢竟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當聲稱音樂教育就是審美教育時,音樂教育家們指的是什么?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清楚一些,但是我懷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并沒有真正對這些事進行過思考。我們總是讓別人代替我們的思考、為我們說話,幾乎是他們說什么我們就信什么,哪怕他們的觀點十分模糊和矛盾。我們知道審美教育似乎是美好和高貴的,但也僅此而已。現在,審美理論是否能繼續作為多元文化環境中音樂教育唯一的或主要的意識形態基礎,取決于我前面提到的審美一詞對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我想,我們有足夠的自由按我們的意愿運用“審美”這一詞匯,但這個范圍不是無限制的。我認為,我們既不能隨意忽略該詞的歷史含義,也不能在我們需要用比“音樂”更為實際的詞時強行使用它。
其二,應把當前處于課外活動地位的“音樂課外活動課”納入課程計劃之中,成為“課內活動課”;在學校音樂課的實踐層面廣泛開展合唱教學,在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下,首先應讓“唱歌”占領課堂和校園;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應致力于首先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學生”,才能朝著“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目標前行。近幾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更出現了一批探索和借鑒現代西方前衛性作曲技術創作和演奏的中國音樂……所有這些,也都屬于中國人創作的、反映中國人情趣的中國音樂范疇。 鑒于上述情況,我們在賞析現代中國音樂時,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音樂知識,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西方音樂知識,甚至包括一定的現代前衛性藝術觀念和作曲、演奏技術知識。
三、民族音樂教育哲學體現和弘揚時代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源遠流長,雖然經歷了20世紀的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但傳統文化的精神卻不會斬斷,世界上只要有“龍的傳人”,就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流傳。音樂教育的哲學研究需要時代精神的指引,音樂教育的現實問題和發展走向也需要哲學的指引,而音樂教育哲學要體現出對時代精神的弘揚,是我國音樂教育的基本哲學訴求之一。先秦時期的禮樂教育傳統,音樂教育附著的時代精神是弘揚理智的社會,即禮樂制度的建設,音樂教育是"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社會功能價值體現,音樂教育為建立一個禮制秩序的社會,從情感育人、陶冶情操的美育角度發揮著弘揚時代精神的功能。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為維護封建道德秩序、建立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的哲學,音樂教育在封建社會延續著先秦的禮樂教育,因而,代表著封建倫理道德秩序的、僵化的雅樂成為封建傳統音樂的主要形式,音樂教育突出地表現為弘揚封建倫理道德秩序的時代精神。近代以來,蔡元培倡導和大力推行“美育代宗教”的音樂教育,使我國音樂教育事業走向了現代意義的美育之路,這種現代意義的美育表現為:現代中國音樂包括有直接從歷史中傳承過來的中國傳統音樂;有以中體為本,借鑒汲取了某些外來因素的中國音樂;有外來形式民族化的音樂;還有更強調現代精神的、用20世紀現代技術寫作的中國音樂。一方面,由于中國近百年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傳統音樂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大量經受了外來文化影響,所以音樂中廣泛學習、借鑒外國音樂技術的現象也表現得十分突出。
四、結語
以華夏優秀傳統音樂為主體的音樂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尤其是民族傳統音樂經典),播揚多樣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最佳語境和渠道。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沉淀積聚并彰顯著豐富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折射出地域的歷史內涵和人文風貌,見證、體現著各民族多樣性的音樂文化發展、傳播和演變,是中小學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石峻.中國傳統音樂概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呂繼勇(1977—),男,漢族,江蘇省泗陽縣人,碩士,副教授,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